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海绵城市工程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领域.在公园绿地建设中应用海绵设施,降低城市地块的雨水排放压力,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排放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以玉溪大河下段3号地块的设计为例,应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多种海绵设施处理场地内雨水径流,使场地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城市内涝、恢复雨水对地下水的回补、维护城市水文的健康循环有重要作用。为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水文效应,以济南历阳河流域为例,利用模型模拟了海绵城市建设前后雨水径流和入渗等方面的水文状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海绵城市建成后,该流域内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显著,在汛期雨水径流控制比例达到了80%左右;另外,下渗回补地下水效益显著,汛期平均总入渗量增至491×10~4m~3,是海绵城市建设前的2.6倍。  相似文献   

3.
白子建  柯水平  孙峣 《市政技术》2020,(1):47-49,55
随着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城市内涝频发。而城市不透水面积中道路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进行海绵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意义重大。以邯郸市丛台路(毛遂大街一和谐大街路段)为例,采用SWMM模型对场地开发前、传统开发和LID3种情景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LID对于场地内雨水径流峰值和地表径流总量控制均有明显作用。该模拟结果可为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方案比选和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强度土地开发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和破坏日益严重。我国的古人为了生活与生产,在雨水利用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不少方法与技术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古代雨水利用智慧所蕴含的精髓及原理与当代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高度吻合。该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民居、古典园林、城市排水中的雨水利用分析,总结值得海绵城市建设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管控的刚性指标,但在其管控和落实上未体现区域间的差别。以厦门市为例,依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和内涵,结合厦门市所处地域的特征,针对海绵城市试点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明确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实际需求,合理确定地块及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并进行片区之间的径流统筹平衡。同时,开展海绵适宜性基本研究,优化海绵城市设施,以落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厦门本地的管控实践经验,可为同类型地区的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7,(1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城市雨洪问题。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是控制地表径流的有效工具。文章在阐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特征及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的基础上,明确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提出了"目标设定—雨洪模拟—设施比选—初步方案—反馈调整—优化方案"的规划思路;初步构建了三种情景的雨洪模型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比选体系,形成了一套基于雨洪模拟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方法。最后,以实例说明如何通过具有地域适宜性的规划方法来实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雨水径流的高效控制,以期为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综合管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城市绿地系统是构建海绵城市体系的重要载体,绿地系统规划结合低影响开发的控制指标和技术措施,分别对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其他绿地等用地类型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通过研究发现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认识中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土地资源最为稀缺的国家,高强度开发是我国常见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面对高强度开发城市土地稀缺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矛盾,文章以南京市红花-机场地区为例,探讨从雨水的下落、产生径流和排放的三个过程,提出了能够在高强度开发地区使用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1、在雨水源头,强调建筑单体和场地内的雨水微循环利用以及道路的低影响开发;2、在雨水径流转运的中端,强调城市绿地接纳雨水径流;3、在径流排放的末端,强调河道适应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人进城,新建成的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如果不引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城市地表径流量就会大幅度增加,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等问题.海绵城市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把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削减掉.本文介绍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实现海绵城市途径,并对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技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城市径流污染是城市地表水体污染的重要成因,加强城市径流污染控制对于推进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径流污染治理的实践经验,采用“正向赋值、逆向校核、循序优化”的方式,兼顾陆域地表水体水质目标的可达性和源头、末端措施的可实施性,提出了规划层面各地块、各汇水分区径流污染控制指标的确定思路与方法,同时从项目建设、片区开发两个层面提出了径流污染控制指标的管控策略与流程,可为今后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径流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近年来,我国也较快了对海绵城市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全国首批唯一一个县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迁安市在强化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和综合利用过程中,结合场地现状和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相关技术规范,设计了集生态集雨带、水质净化措施、综合慢行系统、植物景观规划等于一体的集雨型生态绿地系统,实现本项目规划设计与上位规划的有机衔接,试点总面积为21.5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取得了快速进步,而将海绵技术全面推广实施,则依赖于灵活有效的政策制度设计。系统梳理了美国波特兰的雨水源头管理政策,从行政法规制度、经济奖励制度及公众参与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针对我国雨水管理现阶段特点,提出了海绵城市在管理法规政策、资金保障途径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建议,具体包括将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纳入规划管控环节、以流域为边界建立雨水排放许可证制度、建立多途径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创新市场和市民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同时,合理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最新政策要求。以深圳市光明区鹅颈水为例,介绍了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协同建设实践。在鹅颈水水体治理中,雨水径流源头污染控制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提质、长制久清”等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协同,在河道整治、绿化景观、雨污水分流改造、正本清源等工程中落实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作用,实现了“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的协同。鹅颈水河道治理实施效果表明,流域内的光明水质净化厂进水水量及进水污染物浓度实现双提升,河道已经稳定消除黑臭现象,水环境和水景观均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突降性暴雨使得中国城市地表径流和雨水循环出现问题,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引发了水资源浪费与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推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日本城市"雨庭"为例,在运作机理、特征等的基础上详细解读与剖析城市"细部"的雨水浸透绿化措施,突显海绵城市的显微力量,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提出"建设体系、调整思路、高效利用、细化设计、多方参与"5项海绵城市建设建议,期望能够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南方地区公共建筑及其场地的设计中,从低影响开发原则、生态保护与生态设计等方面梳理出公共建筑的开发与设计原则。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从总体规划、建筑单体、景观设计中总结出适宜南方地区绿色公共建筑雨水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设计策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从减少雨水径流、利用雨水调蓄、雨水回用、美化环境、改善热岛效应等几个方面入手,总结这些绿色设计措施的技术特点与生态效益,为南方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居业》2015,(19)
<正>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LID)施工场地污染普遍存在,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正确的认识。为此,以镇江市雨水花园施工场地为例,分析了不同施工阶段地表沉积物的静态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径流污染特征,并与未施工场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开挖、铺砂、填土及种植阶段的地表沉积物单位面积质量分别为(478.7±14.57)、(261.74±37.79)、(76.18±17.22)、(31.83±9.44)g/m~2,均高于未施工场地[(17.71±2.81)g/m~2],且各施工阶段的地表沉积物均以粗粒径(149~1 000μm)为主;各施工阶段地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未施工场地,但重金属污染负荷均高于未施工场地,由高到低依次为开挖阶段、铺砂阶段、填土阶段、种植阶段;地表沉积物的扩散迁移距离约为120 m。施工道路径流中总悬浮固体与重金属浓度均高于未施工道路,施工道路径流中总悬浮固体的场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约为未施工道路的2.8倍。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适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LID场地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雨水集蓄利用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控制雨水径流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实践过程中,要实现主管部门对雨水收集利用规划建设的有效管控和设施的有效运行,必须在规划中合理确定收集利用方式和管控指标。本文以固原市海绵城市规划为例,确定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利用策略,研究了居住、公建、道路、公园绿地等各类用地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形式以及规划管控指标,为其它城市雨水资源利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与小区的场地是城市雨水径流产生的重要源头,场地的雨水控制通过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运用不耗能、低耗能的被动技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利用海绵技术有效控制场地雨水径流,助力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行海绵城市建设。针对自身区域状况,重庆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及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该文介绍了重庆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措施,主要包含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雨水收集回用池等。选择重庆某居住区海绵城市设计案例,简述了海绵城市设计过程,提出了地表径流控制思路,并提供了指标分析计算方法。在景观设计的同时,实现了海绵城市LID设施与景观的融合。另外,基于多个海绵城市设计项目,分析了不同业态下海绵城市建设增量成本。该文可为重庆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