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OM技术中包容与聚合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件重用是组件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对于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具有很大的帮助。文中在阐述了COM可重用机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用C++直接实现COM组件重用,作为比较,还给出了借助MFC和ATL实现COM组件重用的基本实现方法,及其注意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COM的数据访问组件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件重用技术是组件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对于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软件的升级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论述了在COM原理和重用结构的基础上,借助于ADO提供的对象和接口,完成更高层次的数据访问组件的封装,从而实现更加具体的功能。文中详细阐述了在Visual C++6.0编程环境下利用ATL开发COM组件的方法,并给出了数据访问组件的部分实现代码。  相似文献   

3.
基于COM的OpenGL组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玥澍  李向东 《计算机仿真》2003,20(6):53-56,59
该文讨论了一种用COM(组件对象模型)技术封装OpenGL(开放图形库)函数的方法。由于COM的优秀特性,构造的组件程序可以实现二进制层次的软件重用,这为OpenGL在计算机图形仿真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更为先进的思路。程序使用MFC应用程序并利用COM技术成功实现了对OpenGL函数的封装,并给出了程序运行效果图。  相似文献   

4.
COM是构造二进制兼容软件组件的规范.而ATL,正是开发COM组件的得力工具。本文介绍了利用ATL开发COM组件的几个实用的小技巧。  相似文献   

5.
用ATL创建COM组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Microsoft的大力推广下,现在用COM(组件对象模型)服务程序开发的软件几乎无处不在。这是由于采用COM规范开发的对象具有良好的可重用性,能够方便地在任何支持COM技术的开发语言环境中使用。COM开发技术的发展,使得开发人员能够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开发组件对象。一部分开发人员开发组件对象,一部分开发人员调用这些对象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实现了代码真正意义上的重用。同时也为程序的二次开发打下了基础,我们最熟悉的Microsoft Office,AutoCAD等软件提供的Automation开发接口为我们二次开发自己的专门  相似文献   

6.
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中文名为组件对象模型,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组件软件模型。它具有丰富的集成服务、易用工具和现成应用。此外,它还为可重用的、时下流行的客户机/服务器组件提供当前唯一可行的市场。它与微软的系统具有紧密的联系。绝大多数支持Windows和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新程序都是以COM为基础,用户在使用它们时无需考虑这些程序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或是由其它公司开发的。COM技术得到广泛使用的原因相当简单:为了解决多种领域问题,COM允许创建更好的软件。  相似文献   

7.
基于组件技术的iCRM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型软件系统,特别是iCRM(Internetbased Customer Resource Manage)系统,软件的重用性和可维护性特别重要。组件技术解决了软件分布性和可重用性的一些问题,COM,CORBA和J2EE成为当今主流的组件技术标准。探讨了对基于J2EE体系结构的iCRM系统的模块划分,并介绍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8.
《自动化博览》2002,19(3):68-69
◆ 基于COM技术的OPC 微软公司为了提供商业应用程序和特定用途的软件包间的相互连接性,开发了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 COM)技术。COM是一种软件组件间相互数据交换的有效方法。COM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COM并不是一种计算机语言,它与运行的机器(只要互相连接),机器的操作系统(只要支持COM)以及软件开发的语言无关,而是在任意的两个软件组件之间都可以相互通信的二进制和网络的标准。 COM服务器是根据COM客户的要求提供COM服务的可执行程序,作为Win32上可执行的文件发布。 COM客户程序和COM…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应用程序的规模和复杂性也在不断提高,如何高效地生产和维护程序,成为软件设计的一大问题。组件化是继面向对象之后程序设计思想的新发展。微软提出的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对象模型)标准正是组件化程序设计思想的体现,它提供了在多个应用程序之间共享重用二进制代码的有效途径,是构造二进制兼  相似文献   

10.
基于COM组件的插件平台技术可以实现软件的重用性和可扩展性,不需要集成各源代码或链接库进行编译与链接就可以对软件进行更新和升级,实现“即插即用“。这种方法降低了软件模块的耦合度、提高了开发效率、减小了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1.
朱广堂  吕歆 《计算机仿真》2005,22(4):283-286
生成可重用性代码是面向对象语言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用传统的面向对象语言如C 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软件业日益增长的组件化开发的需要,于是以CORBA和COM为代表的组件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新的革命。该文基于Microsoft公司提出的组件对象模型COM设计并开发了图像处理系统Screen Hunter,阐述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用组件技术的优势和一些实现的细节,并且使用适应性叠覆组件改造技术解决了传统组件开发所存在的适应性改造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用VB设计ActiveX组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件对象模型很受编程人员的欢迎,许多使用COM熟练的开发人员认为COM就像ASP一样能够给编程人员灵感。令人惊奇的是大多数开发者和最终客户在一些方法、形式上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了COM。作为一个ASP开发者,几乎一直都在使用COM,所有ASP内置的对象都是COM对象,当用到这些对象时,就调用了COM对象的方法,IIS在很大程度上要用到COM。COM很复杂,要想了解COM各方面的细节很费时间,需要大量地阅读和编写代码,然而如果一开始就在应用程序中充分应用它,并且用VB创建COM组件,则效果较好。1设计目的我们将建立的这个DNA组件中,将是…  相似文献   

13.
支持重用的可视化通用查询界面的生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查询界面的规律性进行了研究,在软件重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视化通用查询界面生成模型,使得查询界面的简单生成及复用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查询界面组件模板库,开发了支持查询界面生成的COM接口。  相似文献   

14.
由Microsoft提出的COM组件技术,产生了一种新的软件模型-组件化软件结构,使一个庞大的应用程序可以分成多个组件,通过相互之间的接口完成实际的任务,同时根据系统的外界软硬件环境变化或用户的需求,可对单个组件进行修改,重新组合得到新的升级软件。在介绍包容和聚合这两种重用机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OPC技术中的OPC对象为例,用C 直接实现COM组件的重用。阐述了COM组件重用在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用VB实现COM组件的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件对象模型COM为构造组件提供了技术支持。COM的语言无关性使得按COM标准制作的组件可以在不同平台上得到重用。COM通过包容和聚集来模拟“实现继承”,从而达到重用组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SolidWorks软件提供基于OLE/COM组件的二次开发(API)接口,可以支持MicroSoft VB、VBA、VC++、.NET以及其他支持OLE/COM的开发工具。通过二次开发接口,用户可以创建SolidWorks的内部或者外部运行的应用程序。一般说来,用户通过SolidWorks界面完成的所有工作,均可以通过API编程来自动实现。  相似文献   

17.
对COM+基本结构及基于COM+组件的多层应用模型进行了分析,将COM+组件应用于某钢铁企业“整合型集团经销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中.初步实现了基于COM+组件技术的三层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系统模型.从而提高了钢铁企业经销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COM研究及其在组态软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介绍了微软的组件对象模型COM的实现方法以及特点,并举例说明如何利用COM的思想,采取模块包装的方式来实现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组态软件,使得这样的软件能够应用于不同的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9.
王社伟  宋敏 《福建电脑》2005,(10):34-35
本文从总体上探讨了软件组件模型及其发展,详细研究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组件模型COM的原理及其实现方式,最后通过在C 语言中使用COM组件技术在进程外调用AutoCAD软件,来展示如何从COM底层来操纵COM组件。  相似文献   

20.
网络计算平台的软组件重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件技术的广泛使用是软件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它是软件可重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邮政网上银行示范系统开发中 ,采用了基于组件的开发技术 ,并在系统总体需求、组件选择、组件编写中使用了UML ,Case工具及软件模式等软件工程先进方法和手段 ,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