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通过参考国内外滨水地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复兴的方法,结合辰溪老城区滨水地区的现状,从历史资源、道路格局、建筑及其空间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采用有机更新的手法,保留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人文遗存,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街、巷、坊、院4个层次进行重组、更新,在尊重其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提升,以实现历史建筑的有机更新、滨水地带的活力振兴、历史城区的整体复兴。  相似文献   

2.
3.
“十四五”规划针对存量规划提出新策略,“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成为新时代城市更新的发展诉求。通过相关的概念解析,分析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及其可行性。文章将规划区内的文化资源划分为物质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资本和景观文化资本3类,从格局引导、活力复苏、自主再生3个层面提出合肥市老城区的城市更新策略,促成并指导城市的理性更新。以期为此类文化资源丰富的老城区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现代化建设浪潮强势,城市记忆断层问题日益严峻,处理好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与其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关系成为每个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以北京老城区为例,分析其公共空间特点,并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提升老城区公共空间活力的策略.北京老城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它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变,每座老城区都具...  相似文献   

6.
吴宦漳  卢锐  陈桂秋  陆磊  童心 《城市规划》2020,(S1):120-128
本土文化是地方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具有地域独特性与原生性特征,是城市设计编制中重要的分析内容与设计切入点。老城区作为城市地方本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与集中展现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其特色鲜明的空间格局与街巷肌理频遭破坏,导致特色缺失、活力不足。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将是未来城市设计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从本土文化视角出发,分析了浦江县老城的特色空间格局与街巷肌理,提炼其本土文化价值。以《浦江城西区块城市设计项目》为例,分别从城门画卷再现、蛇街肌理延续、历史信息转译、风貌冲突修复、功能业态更新等多个维度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原有古城风貌肌理与空间格局,展现老城文化与艺术底蕴。本文旨在探索本土文化的空间作用效应与规划修复路径,为老城区特色塑造与活力复兴提供城市设计编制的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7.
《华中建筑》2021,39(7)
该文基于城市文化基因视角来梳理城市文化空间形态,进而解读特定空间的文化伦理,指导城市更新建设。该文通过对沈阳方城地区3个时期的土地使用属性拾取,并从文化基因层面对要素进行分类重组,完成对城市空间属性的重新定义。借鉴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斑块进行景观格局的相关指数统计,分析文化斑块近年来的变化趋势;选取与文化基因表达有重要关联度的文化斑块空间冲突要素、空间结构要素、人文活动要素,并进行赋值与叠加分析,绘制文化维度特征下方城地区文化基因图谱,了解城市文化基因空间分布形态。该研究对刚性管控下城市更新合理规划城市动态空间属性、激活与重塑城市文化活力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景德镇老城区为例,讨论了传统瓷业聚落的空间结构。就瓷业聚落的空间结构中"自然地理-产业功能-信仰礼俗"三个维度上的二元同构关系进行了探究,深入分析了它对聚落日常生活、空间营建和瓷业时间方面的诸多影响,并从陶瓷文化中"水火既济"的概念和相关瓷业实践中解释了其二元结构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瓷业聚落的保护和更新策略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娄焕义  刘文 《建筑与文化》2022,(12):148-150
从城市更新视角出发,以定性的角度(行为感知)探究了站点空间特征与17个心理安全感要素之间的关系,获得包含空间因子、交通因子、装饰因子和管理服务因子在内的四个影响站点安全感的重要因子。在此基础上,从空间与交通、装饰、管理方面对城市老城区站点空间评价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以福州市二环内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将其文化空间分为布局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景观文化和市民文化五类,总结其数量特征,分析分布特征发现,文化空间总体布局呈现“中轴线聚集+两条次轴+分散点”的特点;研究分级特征发现,重要文化载体以历史街区和历史风貌区为主,较为重要文化载体呈“传统文化发展轴+湖滨-湖东路轴线”分布,一般文化载体和普通文化载体呈“水系带状分布+零散分布”分布。研究表明,文化空间和古城格局、蓝绿系统、道路系统呈现系统性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古镇作为我国文化与艺术的空间载体,对于中华文化传承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古镇的开发设计多关注现代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缺少从文化复兴角度出发的城市设计实践。文章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在古镇设计实践中融入文化复兴,强调古镇设计应注重空间保护、生态保护、空间复兴和生活复兴,并结合河源市佗城镇详细城市设计实践,从保护和发展两个维度进行设计与控制,提出古镇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我国其他古镇的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传统街区的城市更新,通常伴随着突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矛盾,尤其是开发过程中对于经济平衡的诉求,往往以破坏甚至淹没原有的历史文化空间特色为结果。该文以武汉市归元片区的城市更新为例,自2013年片区实施改造以来,以规划到实施的各个层面的经验为基础,探讨了如何以文化复兴的视角,制定片区更新的相关产业、功能、空间等规划策略,同时结合规划实施,将历史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复兴,作为主导片区开发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城市中新旧区域的差距越发明显,城市中的一些具有历史文化遗迹的旧区出现自身活力丧失,逐渐衰败等问题。因而城市复兴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在城市复兴理论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方式被实践,而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复兴策略,也被越来越多地采用。文化是城市有别于他种文化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根据城市历史发展、地域特点对城市文化进行定位,才能塑造城市个性,增强地区的吸引力。以实际项目案例抛砖引玉,探讨如何以文化引导地区的复兴,塑造地区的特色,延续地区的历史文脉,达到"城市复兴"。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8,(12)
新老城区之间的有机衔接是城市建设的关键,也是提高城市质量和品位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对新老城区之间整体协同衔接的研究较少,相关规划设计实践缺乏。文章融入整体协同理念,结合开封城间区规划实践,将地域、生态、人文、交通及经济发展等诸要素进行协同,从空间布局对接、文脉延续、道路交通衔接、产城融合和世代链接永续五个方面提出城间区规划策略,以实现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城区与现代化建设的新城区的有机融合,促进传统古城的保护更新以及城市在整体协同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自行车交通环境日益恶化,出行比例持续下滑。本文在文献、访谈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哥本哈根半个世纪以来机动化挑战下城市自行车交通复兴发展策略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出积极制定自行车交通政策、坚持城市TOD紧凑开发与有机更新、限制小汽车交通发展、完善自行车系统自身建设和养护、开展自行车交通评估与反馈,重视自行车形象提升与特色宣传6个方面的措施。以期为当前中国城市的自行车交通复兴之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暄 《城市建筑》2021,(6):30-32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开发区经历了快速规模扩张的阶段.当前,社会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也日益凸显,面临着由单一园区形态向综合城区的角色转换.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滁州高教科创城的空间提升研究,立足其发展困境及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以区域...  相似文献   

17.
通过揭示滨河地区的历史演变的历程,指出我国城市滨河地区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借鉴国内外滨河地区建设经验和发展趋势,结合济南小清河地区的实证研究,围绕如何提升滨河地区价值这一核心问题,从地位提升、产业提升和服务提升三个方面探讨滨河复兴的策略与实施路径,通过植入高端服务、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等服务功能来增强滨河地区的活力和品质,实现其由价值洼地向价值高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8.
文化线路以其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遗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多维度、多尺度发展文化线路视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城市尺度出发,将传统区域尺度的文化线路内涵活化引入老城空间,强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总结凝练出整体价值、连接廊道、动态视角三大关联特征,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要素识别...  相似文献   

19.
高汉清  张帅 《世界建筑》2022,(z1):26-27
项目以淮北西站枢纽为发动引擎、建设以交通为导向的新时代高铁站,通过挖掘淮北地方人文色彩和城市特质,解决高铁站周边复杂交通需求,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建立以人为本、高效、有序、安全、立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树立城市标志性门户空间. 如何打造一个具有淮北特色,同时又能体现站城一体发展理念的现代化高铁枢纽是本次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文化资本经营是古城复兴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与实地考察,对慈城留存的文化资本(城市格局、水文状态、单体古建、传统民居群落等)进行梳理归类,分别从区域、格局、交通网络、核心单体及其他载体部分等不同方面分析城市文化资本的唤醒与再投放过程。并通过对慈城现阶段的复兴情况进行解读,以期找寻古城复兴过程中城市文化资本的激活与再利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