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厦门为研究案例,采用LBS画像大数据和人口与经济普查、居民出行调查等传统普查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职住静态分布和动态关联分析来认识厦门“岛内-岛外”的空间结构和运转特征,测度其“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空间绩效”并解释其成因机理.研究提出,大城市为应对“大城市病”而实施“多中心”战略,不仅需要在外围地区规划建设足够规模的新城或新城区,使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实现“多中心”,更需要维持组团之间合理的关联强度——如果外围组团的内循环比例提升,则“多中心”结构的“空间绩效”可望提升;而若跨区及向心的通勤比例很高,且以个体机动方式为主导,则原本良好的组团结构也会被瓦解.  相似文献   

2.
王睿  黄雅哲  张赫  刘静娴 《规划师》2023,(11):47-54
承载居住、就业两大功能的职住空间结构作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其碳约束作用已成为学界共识,但该作用在职住分离显著、长距离机动车通勤的中观组团层级得到的关注较少,且现有的低碳路径对职住空间结构的差异性考虑不充分。聚焦职住空间结构,以超大城市近郊组团为研究对象,结合定性逻辑框架与定量机理分析,刻画三重维度下3类组团的职住空间特征,识别差异化的关键控碳因素,分类提出职住空间结构低碳优化策略:(1)居住主导型组团应优先调控职住用地构成,引导功能复合、土地集约的空间布局;(2)职住平衡型组团应重点关注职住中心位置,形成职住极核多且辐射范围广的空间结构;(3)就业主导型组团应关注职住空间连通效率,构建“公共交通+”的绿色出行体系。  相似文献   

3.
前言本项目位于厦门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为厦门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战略“优化岛内、拓展海湾”的启动区域。观音山片区位处于厦门本岛东部地区,紧邻环岛路,北接厦门机场和厦门本岛通翔安的海底隧道,南邻国际会展中心,国际网球中心、国际游艇俱乐部。依山傍海,交通便捷,具  相似文献   

4.
职住空间特征包括居住、工作和通勤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职"和"住"的空间联系形成了通勤出行,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综合应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经济普查数据和百度大数据等,从上海五个新城的居民工作地分布、就业岗位居住地分布及新城通勤圈通勤出行的距离和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对比上海与东京、近沪城市的新城或城...  相似文献   

5.
厦门开埠后,厦门本岛与鼓浪屿公共租界的发展形成两条脉络.厦门本岛在华侨鼎立帮助下进行了旧城改造建设,并形成了近代厦门城市的基本格局.针对1920-1938年间厦门本岛旧城改造建设中,"从街巷到马路"的城市物质功能改造以及"从马路到骑楼街区"的城市格局与空间改造两个重要阶段的规划与建设内容,分析总结近代厦门旧城改造的骑楼式马路主义规划思想、民族主义的城市规划性质,"以地养路,以地养港"的土地经营思想以及具有地域文化性的城市规划理念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1997年我们有幸参加了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设计竞赛。该项赛事包括: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区城市设计和会议展览中心个体设计两部分。本文重点就个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参照近几年国际上几个新落成的大型会议展览中心进行探讨,以期对今后的设计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一、概况1.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了加强大陆与台湾的经贸往来,促进祖国统一,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厦门市政府拟在厦门市本岛东北部分区的东南隅,与小金门隔海相望的前埔区,开发一片86.7公顷的用地。其中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将成为该区的龙头项目(图1)。2…  相似文献   

7.
王唯山 《规划师》2006,22(8):11-13
按照城市规划,未来厦门海湾城市空间结构框架将形成以本岛为主,以岛外行政区为辅的发展态势,湾区势必成为未来厦门城市空间拓展和建设的重点.湾区作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新载体的内涵,必须以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为前提,以多样化的城市功能为发展依托,以滨水空间景观环境的创造为重点,注意整体环境保护下的适度填海,追求全面的开发目标,推行"紧缩"的建设模式,实行以城市大交通为支撑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8.
冒亚龙  欧阳梅娥 《规划师》2006,22(12):77-80
聚集经济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内在动力,技术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变异的一个最活跃的因素.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必将带来城市聚集效应总量、内容和分布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重整,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朝着"大分散、小集中的环形树状网络结构"模式嬗变.重工业的崛起使重庆步入工业经济时代,由此导致了重庆点轴式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主城区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形成的"半岛"地区,市区的其他组团也多分布在沿长江和嘉陵江两岸的平坝台地地区或低山丘陵地区,形成典型的工业化时代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本岛行政区划的调整、学校管理机制的改善以及城市化快速发展等诸多情况的出现,对厦门本岛中小学建设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厦门本岛中小学布局规划为例,从空间布局、人口分布及学校的规模、现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中小学布局规划基本对策,使厦门市本岛中小学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0.
从就业分布角度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是国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Harris--Ullman的多核心城市模型(1945年)。通过对二战以后欧美国家普遍出现的人口、经济活动和就业向郊区大规模扩散现象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们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从传统工业城市的单中心(CBD)模式向多中心模式的转化,其主要特征包括: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城市中心结构体系的变化,大数据研究兴起为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本文以长沙市中心六区为研究区域,针对现有基于POI(point of interest)大数据研究城市中心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入了CRITIC算法,在通过核密度分析分别识别各类功能服务热点区域和聚集态势基础上对分析结果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并基于客观权重下综合功能中心分析结果与多种边界提取方法识别城市中心结构体系与中心边界范围。为相关问题解决提供了新思路的同时有以下几点结论:(1)长沙市中心六区发展呈明显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和多等级圈层结构体系,自然山水分隔和政府规划引导下形成了"一江两岸"综合发展的发展格局。(2)各职能类型的城市中心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规划内的城市副中心与组团发展中心已初具规模。(3)传统中心城区比起外围城区功能混合度高,发展聚集度更高,中心边界范围更广,等级圈层结构体系反映了城市多中心发展起步还未完全成熟,多措并举加强副中心与组团中心的发展应作为政府下一阶段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战略成为大城市破解空间绩效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沈阳"单中心"城市结构历史演进、变化特征基础上,从空间视角探析沈阳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绩效水平,选取近300个服务业类公共建筑样本,借助GIS平台通过IDW空间插值法、反距离权重法分析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同时对人口密度分布变化、动态与静态组织结构的耦合性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沈阳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形态已经显现,但空间发展不均衡,聚集中心的分布呈现圈层式布局特征;人口分布变化具有离心和向心双重现象,一环至三环间人口增长为次级集聚中心的形成提供支撑;城市轨道交通与空间结构的耦合度差。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居民出行模式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映射。运用北京市出租车GPS定位的轨迹大数据,揭示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通过社区发现的方法,对短距离和中距离的出行网络进行分区研究,发现北京市"北强南弱不均衡"和"内强外弱圈层式"的出行特征。在每个出行社区内,大多数节点的出租车流量较低,出租车流量最大的节点在区域内部发挥了中枢的作用。此外,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居民出行区中心"土地利用类型更综合,出租车流量处于较高水平,而一些位于城市拓展区的"居民出行区中心"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单一,引发了职住分离、潮汐车流等问题。建议从城市规划导向和实施上进一步完善城市次中心功能,构建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单元职住平衡水平受用地布局的影响明显,根据用地规划数据预测城市内各单元的职住比对指导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用地结构与人群聚集的相互关系,以百度热力数据、2018年和2020年用地现状及规划数据为基础,选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对规划方案的人群聚集分布进行预测,进而分析和比较城市空间结构、职住平衡状况和不同职住类型单元的用地结构差异。结果表明:(1)MGWR模型能更好地对规划方案的人群聚集进行预测;(2)贵阳市主城区各城市功能组团在不同时段的人群聚集均存在较大差异,主城区始终呈“双核多组团”的空间结构;(3)按职住比对空间单元类型进行划分,其空间分布格局由内向外始终呈“居住倾向—相对平衡—就业倾向”的圈层变化,规划方案对研究区的职住平衡具有促进作用;(4)居住倾向型单元与就业倾向型单元在用地构成上的差异最大,相对平衡型单元与就业倾向型单元的差异其次,居住倾向型单元和相对平衡型单元的用地构成差异最小。最后,从促进职住平衡的目标出发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规划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前后杭州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空间资源。随后"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思路的提出,则实质上暗含通过多中心空间结构引导老城人口疏解以及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区划调整后近10年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对新时期杭州市区的人口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并从市区和主城两个层面对杭州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提出引导杭州市区人口空间合理分布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就业和居住是个人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两个核心内生变量,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研究职住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对于分析城市空间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实证角度以郑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借助百度地图,利用百度地图热力图和百度地图POI数据,通过大数据方法分析郑州市中心城区就业和居住空间布局关系,证实了郑州市存在职住不平衡现象,进而探讨造成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阳建强  尹超 《城市规划》2005,29(3):89-92
<正>1 规划研究重点 湖边水库位于厦门本岛东北部,是厦门本岛集水面积最大的一座小型淡水水库,其主导功能为城市战备水源,属于重点水源保护水域。湖边水库项目是厦门总体规划、厦门市东北部片区分区规划的必要深化和延伸,必须处理好湖边水库景观环境的保护、整治和建设相统一的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城市生态敏感区的规划设计问题。具体研究重点如下: (1)为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和湖边水库地区生态优化寻求新的平衡,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郴州景观、历史、人工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了郴州城市色彩规划主题、定位,并依据郴州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一城两区五组团"空间结构确立了组团色彩基调,控制和引导城市色彩实施,以此专项规划研究过程,探讨了一种基于组团特征的城市色彩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6,(6)
文章选取我国的全球城市—上海作为研究案例,以其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小尺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探究上海新时期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并结合上海1982年、2000年的相关研究发现归纳其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格局,并将研究发现与北京、广州等全球城市进行对比,探索全球城市历史演变的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在最近十几年中上海中心城区社会空间结构主成分构成相对稳定,但外来人口、农业人口、知识分子及老年人口等影响因子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1982~2010年,中心城区社会空间结构异质性持续增强,不同社会群体的圈层分布和多核心分布发展显著;在与不同城市进行共时性对比中发现虽然其社会空间结构发展脉络基本相同,但是不同阶层人群在分布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唐子来  陈颂  汪鑫  肖扬 《规划师》2016,(6):105-111
文章选取我国的全球城市—上海作为研究案例,以其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小尺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探究上海新时期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并结合上海1982年、2000年的相关研究发现归纳其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格局,并将研究发现与北京、广州等全球城市进行对比,探索全球城市历史演变的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在最近十几年中上海中心城区社会空间结构主成分构成相对稳定,但外来人口、农业人口、知识分子及老年人口等影响因子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1982-2010年,中心城区社会空间结构异质性持续增强,不同社会群体的圈层分布和多核心分布发展显著;在与不同城市进行共时性对比中发现虽然其社会空间结构发展脉络基本相同,但是不同阶层人群在分布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