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二十世纪上半世纪,绍兴一带曾出产一种动物毛发与蚕丝的交织物“云条纱”。云条纱,以马尾与土丝为原料,门幅2尺(0.67m),匹长20尺(近6.7米),质地坚韧,软硬适中,保暖性好,昔日民间多用以制作老年妇女御寒用品“乌纱巾”。二、三十年代,绍兴华舍、下方桥、马鞍等地的机户作零星生产。四十年代,诸暨枫桥出现一家专事生产云条纱的机户,历久不衰。户主  相似文献   

2.
(1)绸缎类 :从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种 ,但品种繁多 ,如纱、罗、缓、绢、绘、锦、缎、、葛、呢、绒、绸等。检验内容有门幅、匹长、经向密度、纬向密度、光泽、手感、弹性、抗静电性、染色牢度等。 (2 )呢绒 :分粗纺呢绒、精纺呢绒、长毛绒和驼绒 ,其质量由外观、实物质量、染色牢度、服用性能来决定。此外 ,呢绒还要进行化学检验 ,如纤维种类、含量、油脂率、甲醛等。 (3)棉布 :本色棉布、漂布、色布、花布和色织布等 ,其规格特征主要是指纱支、密度、幅宽、重量和匹长。 (4 )棉 /涤布 :比例为棉 30 % ,涤 65 % ,品种较多 ,…  相似文献   

3.
介绍变形纱     
一、什么是变形纱一般说;“纱”是由短纤维纺成的。“线”是由二根或二根以上的纱合股加拈而成。无限长而纤细的蚕丝、或人造丝及合纤丝等,它既不是短纤维,也不经过纺纱过程而形成的丝,统称为长丝。纱与丝有很大的区别,从表观上看,“纱”由短纤维构成,表面有毛羽,不透明,而“丝”是由无限长的纤维构成,表  相似文献   

4.
冷菜 中央采用10寸大拼盆,四周6寸小盆围边。大拼盆乃四味艳红荤菜,故名“鸿运当头”;四小盆系四季应时时蔬,同时上席,显示了改革开放形势下农业科技的兴旺发达,因而统名“四季兴隆”。 (一)鸿运当前——酒香酱鸭、  相似文献   

5.
红旗绸厂生产的一只H1087朝阳缎,系熟双经、生丝纬的八枚缎地熟货织物。过去使用的纬线采用保潮处理,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一是绸面经常发生颗粒状凹凸不平,俗称“起泡”;二是收幅大,边纹不整齐, 因此质量一直不够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我厂的老师傅通过多次反复试验, 大胆改革工艺,将原来纬线“保潮”改为“防潮”处理,其方法是采用生石灰防潮,使纬线含水率保持在12%  相似文献   

6.
顾平 《丝绸》1988,(11)
宋代时,由于南北技术交流,江南一带丝织业开始兴旺,丝绸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鲮、罗、紬、缎、纱、縠、绮、锦等各类品种在花型图案、产品质量和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如宋代的花紬、平紬、绵紬、斑白紬等很有名气。缎指缎地丝织品,在我国起源于宋,鼎盛于明。缎地柔软而富有光泽,与多彩的织锦技术相结合,成为丝织品中最华丽的“锦缎”。宋代丝绸中出现了三种特色的新产品:宋锦,缂丝和饰金织物。宋锦古色古香,由二组经与三组纬交织而成。三枚斜纹地,三色纬线起花,一色为彩抛,色彩  相似文献   

7.
棉纱小包重量由英制10磅改为公制5公斤后,绞纱重量增加了10%,而打包容积未变,原1372型小打包机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打包要求。邯郸纺织机械厂用液压传动代替机械传动,用“(?)”形固定纱框代替掀盖板式的纱框,1980年完成一台样机。经机械鉴定后在北京第二棉纺织厂投入生产考验,已通过生产鉴定,定名为FA901型液压小包机。一、主要技术规格和结构特点 1.技术规格(附图) 液压式传动,纱框为“(?)”形,侧面喂纱。工作压力≤57公斤/厘米~2,额定总压力为4.5吨。纱框压缩成包尺寸长×宽×高:300×  相似文献   

8.
怪状十五 瞒天过海,“四寸”标“一尺”。猪里皮是温州水头的特产,出厂价是“每平方市尺”4.5元、而笔者在温州鞋料市场却发现,同样的猪里皮卖出价却是“每平方尺”2.8元。向有关店主询问,店主实话实说,如以每平方市尺4.6元卖出,注定亏本,还会遭到同行  相似文献   

9.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的大好形势鼓舞下,色织染纱四厂七·二一工大首届学员,遵照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导,试制成功了染纱电子打印(CZ-1)筒子测长仪(CZ-2),解决了染纱生产中的计长与码份打印问题。 染纱四厂早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就开始改革落后的手工染纱工艺,文化大革命中又进一步革新,形成了染、浆、烘一步法染纱工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但由于采用机械码份表计长,经常产生计长差错,影响使用厂织造质量,现在试制成功的CZ-1,CZ-2电子打印、  相似文献   

10.
廉江红烟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石城(廉江)县志》一卷序言记载曰:“石城县志唐初置。…明代县志被兵焚散失。清初梁邑令之栋重修。物产以谷类为大宗。适可自给。次则烟叶、蒜头、食盐、黄糖、生猪之属,每年出口数万钜,羌瘦而辛尤为特产”。卷二植物部分记载曰:“菸属名烟,性苦辛,能杀虫,茎高三四尺,叶长尺许,大四五寸,一茎十数叶,叶背有毛,“冬至”前后种,“清明”前后收。取其叶纳(夹)于疏眼竹笪而曝之至干,抉去叶中  相似文献   

11.
最朴实的爱     
理合 《食品与生活》2005,(10):28-28
家有土狗一只,长不过尺半,高不及八寸,丑得无比。妻子倒也知趣,唤她丑妞。丑妞成了妻子的“女儿”。每日一澡,澡后,妻子用芳唇狂吻丑妞的毛身,还笑不掩口,丑妞丑妞,亲死妈了。那情景使我想起了一句“捧狗腚亲嘴——不知香臭”的歇后语。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设备效率,增加产量,满足市场需要,上海针织六厂广大职工认真贯彻“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大搞技术革新,把7吋中罗纹机改革成十六路进线,效果良好。 7吋中罗纹机原来只有四路进线,效率低,对老机编织部分的起针三角、压针三角进行了改革,针盖部分分成上下二层,托纱架采用小筒纱,并配合大型滚珠轴承,便随机壳回转的车头较轻。改革后的罗纹机采用电磁离合器晶体管双稳态电路和断纱停车装置,以及漏针自停装置,减少了残疵,提高了产品质量,还加装了小型电动吹风装置,  相似文献   

13.
绍兴腐乳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产、经销,逐渐树立了独特风味的一种调味就餐佳品。其影响之广不亚于绍兴黄酒。 过去绍兴城里城外有三十余家酱园,大部份酱园都生产腐乳,其生产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十余个工人生产,小的二、三个工人生产,每人每天的生产定额以大豆计30—40kg不等。由于生产厂家众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各厂家为自身的利益竞相在提高质量、增大单块重量、降低售价上做文章,曾使腐乳销售市场出现一些混乱状况,后经酱园业公会协议公认:确定一定的规格尺寸,如留用至今的醉方就是当时规定白坯十六块为一斤,规格为鲁尺1.4寸,并且还规定了统一的售价。此后竞争的内容就局限于产品质量一个方面了。从而使各生产厂家从外部的竞争转变为抓好企业内部的工艺管理和出品率,这一转变使绍兴腐乳的质量信誉快速提高,产量大增,销售分布面遍及全国东北、广西、广东、杭州、上海等地,海外也远销香港、南洋,产销最多的一年达六万坛以上。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是绍兴腐乳产品质量、销售数量比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分析精纺毛纱纱疵分布;坯布、成品对毛纱的质量要求,使用电子清纱器后,纱疵切除与坯布、成品质量的关系;电子清纱器的鉴别特性曲线与清疵效果的关系。根据精毛纺的特点,QSQ_1型电子清纱器选用了一条近似“L”型鉴别特性曲线,通过二年多时间三班运转考验,效果较好,各项指标达到纺织工业部科技司制订的规范,坯布百米修补数比原减少60~70%。  相似文献   

15.
在烤烟田间管理方面,许昌襄县乔庄烟农历来特别重视锄二遍地,他们说;“头遍红薯二遍烟,锄好二遍是关键”。锄地要求是:近四锄,远四锄,八面见锄。深锄4寸,培土5寸,围好垄,封好根。还要挑选有技术的壮劳力来锄这遍地。为了探讨锄二遍地的生理基础,1967年我们曾在襄县山头店公社乔庄生产队,采用埋设玻璃窗观察剖面的方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以“气流喂纱在 D3Vc 型双针筒袜机上的改进应用”为题(见本刊一九八三年第四期),阐述了改进应用方法。由于当时局限于解决两路进纱的棉线袜的残疵问题,故仅在进纱的三系统(副二路)作了改进应用。现在副二路改进实践的基础上,又在  相似文献   

17.
《丝绸》1975,(7)
下面介绍氯纶短纤维的染色实例,这个方法只适宜于染短纤维的浅色。氯纶长纤维的染色以及短纤维的深色需要用分散性染料载体法才能解决,不过要获得满意的效果,还须对“载体”和对染色温度进行试验。 1.染色纤维规格:浙江衢化研制的氯纶短纤(纱形)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二年兴文县取古苓烤房和广西宾阳县小土烤炉之长,因地制宜,加以改革,建立了五十个兴文式小烤房,可烤二亩以内的烟叶,适应当前农业“双包”生产责任制的新情况,兴文小烤房的主要优点是: 1、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易于建造。根据种烟面积而定烤房的大小,一般在半亩以内,选用6尺长,4尺宽,7尺高的建在屋内或室外均可,种一亩可选6尺长,6尺宽,8尺高,种烟  相似文献   

19.
对明代吴氏墓出土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褶裙形制进行研究推考,探讨明代命妇褶裙形制特征。运用实验考古学、文献图像查阅、个案分析与多元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裙的出土背景、面料、形制、裙片拼缝方式、褶裥制式及数量、裙与上衣组配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褶裙为两片一腰样式的侧褶裙,裙片共用七幅料拼缝,裙两侧捏“四对四”抱合对褶,为明代较为典型的褶裙制式,具有明显的传承性;该裙与墓中出土短上衣组配,体现了弘治年间江南地区命妇着装的礼仪性与时尚性,代表了明中期命妇典型的生活着装配伍。  相似文献   

20.
① 本刻入山符和督摄万机印 东晋时期,道教作家葛洪(284-364年字稚川,句容人,自号抱朴子)所著《抱朴子》(以号命书名)内篇“登涉”卷十七载有“入山佩带符”。以枣心木方二寸刻之,同卷又云:“抱朴子曰:古之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一块大印章,上面刻着120个反体字,用来在所住之四方压印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