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MPN法、Baird-Parker法和纸片法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纸片法和B-P法与MPN法符合率分别为80%和87.5%,纸片法和B-P法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线性相关关系极为显著(R2=0.910)。因此,这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由于纸片法在简便性、劳动量、检测准确性、检测时间等方面的比较中优于其它两种方法,建议其在相关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MPN法、Baird-Parker法和纸片法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纸片法和B-P法与MPN法符合率分别为80%和87.5%,纸片法和B-P法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线性相关关系极为显著(R2=0.910)。因此,这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由于纸片法在简便性、劳动量、检测准确性、检测时间等方面的比较中优于其它两种方法,建议其在相关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配对t检验法评价3种检测方法对奶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结果一致性的影响。3种方法分别为国标法、PetrifilmTM测试片法和Baird Parker琼脂+RPF法。结果表明,在103g-1和104g-1两种不同浓度,存在相似杂菌干扰的情况下,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一致性较好,具有可交换性。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评估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指标。方法 按GB 4789.10—2010方法检验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按JJG 196—2006对菌落平板计数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0.072×lgT(T-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k=2。结论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可更为准确地评价食品质量,确保出厂食品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之一,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预防和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论述和分析了传统培养方法、传统检测方法的改进、免疫学方法、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及商业化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之一,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预防和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论述和分析了传统培养方法、传统检测方法的改进、免疫学方法、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及商业化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探讨一种金色葡萄球菌定量检测的操作方法。采用GB 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第二法Baird-Parker平板法,以接种量0.3、0.3、0.4 m L和0.1 m L两种方法对同一浓度的金色葡萄球菌进行检测,将各数据进行记录对比分析。计数结果在10、100 CFU/m L和1 000 CFU/m L 3个数量级菌浓度上两种操作方法相近,其中接种量0.1 m L的方法计数值较高,但是此方法操作简单,涂布均匀。在实际非仲裁检验过程中,经过方法验证,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此方法,以减轻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引起人类疾病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子,目前已知有10个血清型。在食品卫生检验工作中,曾有过多种检测肠毒素的方法,通过对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特点的概述,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耐热核酸酶基因nuc、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基因clfA和SmaI限制性酶切片段特异序列为靶基因,设计筛选引物,建立并优化了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us aureus,SA)的多重PCR体系。采用10株SA和46株非SA验证了该多重PCR具有很好的特异性。PCR检测的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到1.197 3 ng。人工污染样品,当起始污染量为1.2个/g时,37℃增菌培养6 h即可检出。一共检测了43份样品,检出3份阳性样品,其中有2份阳性样品与传统方法一致,另外一份阳性样品用测序验证。作者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特异、快速地实现对SA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毒素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毒素的常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别,肠毒素的免疫学检测等。本文简要介绍了各种方法及其原理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对采集的生牛乳、生鲜肉(猪肉、牛内、羊肉、鸡肉)、肉制品、水产品、速冻食品、果蔬、豆制品等510份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与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监测以及追踪污染源提供依据.共检出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108份,总检出率为21.2%,且各类样品的受污染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叶绿素镁钠盐为光敏剂,研究了其对几种液体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光动力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叶绿素镁钠盐对几种液态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杀菌效果,其中以10-5mol/L的叶绿素镁钠盐杀菌效果最佳,10 min金黄色葡萄球菌减少了4.5个对数;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液态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死率明显增加,特别是在起始10 min内;一般透光性好的食品包装材料对液态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光动力杀菌效率没有影响,但液态食品的pH对其杀菌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不同的液态食品,在澄清或酸性的食品中叶绿色镁钠盐的光动力杀菌效果较好,但当食品中含固体颗粒或较浑浊时,其杀菌效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状况,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监控及追踪污染源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人的化脓组织、动物粪便、生鲜奶、生鲜猪肉、生鲜羊肉、生鲜牛内、水、空气和理发用具等350份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59株,总检出率为19.71%.结论各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不同,表明该菌对不同来源的样品的污染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宿主菌,采用富集法从污水、粪便样品中分离筛选噬菌体,纯化后观察噬菌斑特征,电镜形态,并测定其效价、RTD(RoutineTestDilution,常规实验稀释度)值,初步分析该噬菌体的宿主谱。结果获得一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噬菌体,该噬菌体在宿主菌平板上能形成直径1~2mm、边界清晰、圆形透明的噬菌斑,效价是3.2×1010PFU/mL,RTD值为10-3,电镜观察显示此噬菌体由直径约为30nm的多面体头部和约50nm的尾部组成,可以裂解宿主菌及其它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能裂解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及痢疾志贺氏菌。本文为深入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功能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利用噬菌体检测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防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α-溶血素基因(hla)、β-溶血素基因(hlb)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的分布情况,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治及追溯提供依据.方法:以分离自人化脓组织、生牛乳以及生鲜肉等8类不同来源的37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技术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3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被检出含有溶血素基因.总检出率为97.07%,其中α-溶血素基因总检出率为95.21%,β-溶血素基因的总检出率为73.93%.结论:各来源间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的检出率不同.且同一来源的菌株的hla和hlb检出率也不同,表明不同来源以及不同溶血素的基因型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7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利用纸片扩散法分析其耐药谱,组合利用刚果红平板测试法和结晶紫染色法分析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应用PCR技术检测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并分析这些菌株耐药谱与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其中97.14%的菌株具有耐药性;所有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能形成强、中等与弱粘附生物被膜能力的菌株分别占71.43%、18.57%和10%;生物被膜相关基因fnb A、fnb B和clf B的检出率分别为57.14%、20.00%和44.29%;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的菌株,其耐药谱更广,且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性和生物被膜普遍存在,已成为食品安全中的隐患来源,研究结果为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食品微生物检验中两种均质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旋刀式均质方法和拍击式均质方法均质,测定细菌、霉菌回收率,并对经两种均质方法检验的食品微生物项目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细菌回收率旋刀式均质方法略高于拍击式均质方法,霉菌回收率拍击式均质方法略高于旋刀式均质方法。结论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要根据样品的不同形态特点和检验项目选择合适的均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