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 服务体系由心理健康服务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运行体系构成,构建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组织体系,必须形成行政化、专业化 和协作化组织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制度体系必须形成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制度,以及公益化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心理 健康咨询建档、咨询和测评流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运行体系依据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宗旨确定教育内容,通过开设不同类型课 程满足学生心理发展多种需求,开展多种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建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问题性辅导与咨询体 系,建立疾病性预防与危机干预体系,积极开展预防工作,进行及时干预与转介和做好回归保健工作,逐步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 合作的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2.
刘鸥  高焱  宋伟  张彦斌 《网友世界》2013,(18):156-156,158
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的作用、社会适应能力实质的理论分析,来阐述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及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鸥  高焱  宋伟  张彦斌 《网友世界》2013,(Z3):156+158
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的作用、社会适应能力实质的理论分析,来阐述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及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娜 《网友世界》2013,(8):65+67
随着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时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具体措施,积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5.
李加美 《网友世界》2013,(Z2):135-136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为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文章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途径的实践探索,全面关注大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威才。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融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一体,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使得与之相伴的德育也有其特殊的一面。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7.
王燕萍 《网友世界》2014,(12):244-244
近几年来,体育作为增强人们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教育学科已经责无旁贷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体能健康,这也是学校体育所承担的任务和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需要。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明确指出了要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现象,树立健康新概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健康第一"、"体育和健康相结合"的大体育观指导下,开展小学生体能素质个体差异成因与合理运用评价的对策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闫开  李英 《网友世界》2014,(7):194-194
体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打破旧的体育教育模式;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材施教;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全面地发展。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改革不流于形式。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出发,建立新评价体系,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为体育工作做好保障工作,营造一个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为主体,他们遇到挫折时普遍表现出较弱的抗挫能力,这直接影响到学生 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强化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大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借鉴西方挫折教育的先进经验,并遵循渗透性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学校与家庭及社会三结合等原则,创新挫折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通过建立系统的宣传阵地、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 校园活动、搭建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平台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健康应该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学科之一,应该积极发挥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并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健康问题。通过高校体育教学,为社会培养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数字移动技术的发展,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对大学生 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可以从社会提高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关注度、高等学校加强教育与管理、家庭 正确引导和大学生提高自律与自控能力四个方面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大数据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在提高高校开展智能化、精细化教育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对准确发现和科学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该文就当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再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尽管信息技术支持学校心理辅导由来已久,但对覆盖心理辅导课育人过程的相对系统完整的技术方案仍然缺乏足够的研究.Q校为借信息技术助力心理健康教学、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心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开展了技术需求访谈,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相似文献   

14.
面对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理 智感、审美感等社会情感,加强和拓宽对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的培养,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大学生社会情感具有理想化、情 绪化的特点,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的自我培养应该完善自身人格方式,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 支持系统。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应重视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确立自我统一性;专业教学要 运用情感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加强文化艺术熏陶,培养学生高尚、丰富的情感及健康积极的审美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 动及学术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5.
师范院校学生主流思想积极向上,但理想信念与困惑并存;对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疑虑,就业隐忧心态有所增加;农村生源和女生居多,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突出.师范院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团队意识,焕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青春热情.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途径,对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高等学校共青团组织作为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机构, 在组织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充分运用组织化优势,通过比较研究法、实践研究法等,遵循大 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技能素质要求,开展有意义的“红色之旅”学习参观活动, 开展有价值的社会调查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创新高等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的熏陶、地理环境和城乡地区的差别、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及教育 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制约等因素,存在民族自豪感与个体自卑心理共存、依赖性与反抗性共生、闭锁性与开放性同在、群体意识与离 群索居相伴的心理特征。针对此情况,应采取尊重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健全教育机制;关注心理健康,完善人 格塑造等措施,积极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8.
郭艳霞 《网友世界》2014,(17):227-227
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两课教学、心理咨询、校园文化、教师队伍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以及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以某高校2011级的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两种方法,从性别、学生干部、独生子女、来源地、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的迅速到来,为高等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应该丰富网络化教育方式、 充实网络化社会实践内容、提升教育者的主导性地位、加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关注大学 生个性特点和个人成长,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动高等学校网络化教育进程,不断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