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程度较低,致密油勘探未取得大的突破。为了评价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的勘探前景,通过对沉积、储层、盖层、油气运移等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了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优质烃源岩大面积分布,延长组储层致密,源储配置好,具有形成致密油的良好地质条件。长6、长7、长8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主力勘探层系。延长组致密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沉积微相、优质储层的控制。通过包裹体测温、盆地热史、伊利石测年、饱和压力等多种方法确定的致密油藏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致密油成藏期受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的控制,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油源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根据吐哈盆地烃源岩和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系统油源对比结果,并佐以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资料,可将盆地原油分为三大类,即煤成油、成水湖相泥岩成油和淡水湖相泥岩成油。为了进一步确定煤成油的主要烃源岩是煤岩还是煤系泥岩,在亚稳定状态下用GC-MS-MS研究m/z233-m/z262的二萜类化合物,并用其进行油源精细对比,认为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煤成油主要来自中侏罗统煤岩。  相似文献   

3.
吐哈盆地油源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亚稳态条件下,用GC-MS-MS研究m/z 233-262范围内二萜类的分布,发现吐哈盆地存在两种类型原油及相应的源岩。二叠系-三叠系所产原油富含扁枝烷,其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塔尔郎组泥岩;中、下侏罗统原油富含17-降四环烷,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煤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显示了煤成油特点,在吐哈盆地煤成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油源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亚稳态条件下,用GC—MS—MS研究m/z233~262范围内二萜类的分布,发现吐哈盆地存在两种类型原油及相应的源岩.二叠系—三叠系所产原油富含扁枝烷,其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塔尔郎组泥岩;中、下侏罗统原油富含17-阵四环烷,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煤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显示了煤成油特点,在吐哈盆地煤成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陕甘宁盆地油气区及油气藏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甘宁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多种多样,不同基底、不同时代的地壳运动提供了多类型油气区的形成背景,区域沉积的多旋回发展产生了多套生、储、盖组合,地质构造的差异性导致了盆地内部及其周缘油气区特有的油气藏序列。陕甘宁盆地的油气区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侏罗系延安组古地貌披盖油气区,主要位于盆地中西部,发育着延长组顶部侵蚀面上的侏罗系河道砂油、气藏序列。二是上三叠系延长组三角洲油气区,主要位于盆地东部,具有湖相三角洲前积砂体和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两种油、气藏序列。三是盆地西缘掩冲构造油气区,具有冲断构造控制的油、气藏序列。四是盆地北部古生界双层结构油气区,为受基底隆起控制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溶蚀岩块和上古生界含煤地层油气田的复合。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煤成油"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吐哈盆地被认为是典型的煤成油盆地。通过煤岩的富氢显微组成、模拟生烃特征、特殊的油气成藏规律及不同地区预测资源量与探明油气资源量之间的对比分析发现,吐哈盆地侏罗系煤岩并不具有大规模生、排液态烃并形成商业性油田的能力。结合其他地质、地球化学证据,认为台北凹陷中侏罗统油气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煤成油”。而是深层湖相与煤系的“混源油”。  相似文献   

7.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油层组(简称长 7 )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程度低、认识不一致等问题,在调研致密砂岩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与油分布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测井、录井、试油试采、分析测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南部地区长 7 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总结。 结果表明:烃源岩、源储配置关系、沉积相、物性条件等均为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南部地区长 7 致密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广泛发育的长 7 3 油层亚组(简称长 7 3 )优质油源岩是长 7 中上部致密油形成的有利条件,控制着各层致密油发育的总厚度和分布范围;长 7 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为长 7 3 生成的油能及时排出奠定了基础;优势相区控制着长 7 致密油的分布范围;致密砂、泥岩体遮挡下的相对高孔、高渗砂体控制着长 7 致密油的聚集部位。 该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致密油乃至延长组其他类似特征致密油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煤成油有机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吐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及煤系有机质被确认为该盆地的主力烃源岩。系统的有机岩石学分析表明,煤中具褐色荧光的基质镜质体具有在早期成熟阶段生成大量液态烃的能力,是本区煤成油的主要贡献组分。煤中角质体和木栓质体的光性演化表明其对本区煤成油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油藏是盆地中生界的一套主力含油层,前人学者对长2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其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之处:一是未结合上下层系综合研究长2油藏成藏控制因素;二是对于经历了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长2油藏成藏原因研究不清楚,缺乏对断层的研究。综合前人研究认为,盖层及遮挡条件是油气成藏的一个主控因素,但是很难去定义某个地层是否为有效的盖层或遮挡条件;应考虑延长组内部可能发育小的断层,而不是许多学者所说的盆地内部断层不发育。  相似文献   

10.
致密油是继页岩气之后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新热点,被中国石油界广泛关注,但目前对致密油的定义还存在诸多分歧。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分析,从致密储层物性、可动流体等方面对致密油定义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勘探开发成果确定延长组致密油渗透率界限,进而探讨致密油的定义标准。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良好,主力层系为长6、长7、长8及长9油层组,盆地中部及南部深湖相沉积发育区是最有利的致密油勘探区。综合分析测井、物性、可动流体、主流喉道半径、启动压力梯度、原油粘度、压力系数以及试油试采等资料,提出利用致密油储层六参数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分类标准进行调整,将延长组致密油渗透率界定为小于0.5×10-3 μm2,主要包括致密砂岩油和页岩油。其他盆地或油田应结合实际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实践对致密油进行定义。  相似文献   

11.
在拟定、完善致密油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9个、美国6个共15个致密油盆地的成盆、成烃、成储、成藏进行类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致密油潜力大,但成藏条件复杂多变;中国有9个致密油盆地,分别位于中国大陆的东、中、西部三个构造区,由于受太平洋、西伯利亚、印度三大板块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三个构造区致密油盆地类型、规模、成盆、成烃、成储、成藏、富集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在,由西部构造区到中部构造区再到东部构造区,致密油分布规模由小到大再到中,分布层位由上二叠统到中侏罗统再到下白垩统,层位数目由多到中再到少;致密油生成条件由差到好再到较好,储集类型由多而复杂到相对复杂再到相对简单,储集性能由相对好到相对差再到相对好,渗透率由相对高到相对低再到相对高;致密油运聚成藏条件由相对差到好再到较好,油藏类型由多到少再到多;致密油勘探开发潜力西部构造区最大,其次是中部构造区,再次是东部构造区。中美致密油盆地及致密油成藏既有共性也具有明显不同,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构造的稳定性和沉积相的非均质性:中国致密油盆地构造稳定性差,陆相沉积,而美国致密油盆地构造稳定性好,海相沉积,从而导致中国致密油盆地的生烃能力比美国差,但储集条件总体好于美国。中国致密油的成藏机制与富集模式要比美国更为复杂和丰富,美国致密油的品质总体要好于中国致密油,盆地规模与致密油勘探开发潜力比中国大。  相似文献   

12.
成油体系     
“成油体系”这一术语引起了石油地质学家的关注并且给予了不同的定义或解释。Maggon(1987)首先给“成油体系”下了定义,强调了成熟烃源岩和相应的油气聚集之间的成因联系。对成油体系的分析是在盆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生、储、盖、运、聚、保的时空配置及其演化规律,并且是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进行 单项研究。一个成油体系包括正在生油的生油洼陷、所有与其有关的油气聚集或显示,以及形成油气聚集所必须的基本要作用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成油体系”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定义、特征及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成油体系     
“成油体系”这一术语引起了石油地质学家的关注并且给予了不同的定义或解释。 Maggon(1987)首先给“成油体系”下了定义,强调了成熟烃源岩和相应的油气聚集之间的成因联系。对成油体系的分析是在盆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生、储、盖、运、聚、保的时空配置及其演化规律,并且是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单项研究。一个成油体系包括正在生油的生油洼陷、所有与其有关的油气聚集或显示,以及形成油气聚集所必须的基本要素和作用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成油体系”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定义、特征及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油储层中发育大量裂缝。但是,目前缺少针对强非均质性陆相致密油储层裂缝的测井识别方法的系统研究。以西部油区延长组长6~长8地层为例,利用大量取心、常规及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对致密油储层裂缝的测井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6~长8地层致密砂岩中主要发育高角度及垂直构造剪切缝...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油源浅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吐哈盆地是我国唯一发现的一个油气以煤成油为主的盆地,其中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的主体凹陷,也是发现油气最多的凹陷。以丘陵构造带为界,可将台北凹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原油的特征具有典型的煤成油特征,西部原油的特征则界于湖相油和煤成油之间。从表面上看,西部原油特征具有混源特征,但从原油碳同位素、饱芳比、姥植比等指标的分布区间进行分析,西部原油这些指标值的分布区间明显小于东部原油。因此,西部原油不可能由湖相油和煤成油混合而成,而是由性质界于典型湖相泥岩和煤系源岩之间的中、下侏罗统湖相泥岩所生成。根据石油地质综合分析,胜北次凹的前侏罗系烃源岩并非台北凹陷西部原油的油源。  相似文献   

16.
致密油可采资源的富集规律一直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基于多个全球性非常规数据库资料,获得致密油盆地资源分布情况,重点解剖北美威利斯顿盆地、二叠盆地和海湾盆地3个致密油高产盆地,结合上千口典型致密油井实际产量数据,依次从致密油烃源条件、地层组合特征和局部甜点发育情况等三方面分析致密油可采资源富集的控制因素,为北美以外地区致密油的勘探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致密油可采资源,平面上主要分布于美洲科迪勒拉山前带、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非—中东古特提斯域等常规油气较发育区;层系上以上侏罗统、白垩系、上泥盆统、中—下二叠统、上志留统为主,与全球广泛性发育的主力烃源岩相对应。致密油可采资源有3条富集规律:紧邻广泛性分布的高丰度、成熟度适中的烃源岩;以源间式和互层式地层组合类型为主的致密油层系资源最富集;在靠近沉积中心且构造活动较弱的盆地斜坡带上发育甜点区。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油源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塘湖盆地主要分布有中、下侏罗统水须沟群,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和二叠系上藉藉槽群3套生油岩.目前已在中侏罗统西山密组砂砾岩及下二叠统卡拉岗组火山岩中发现了油气流或油气显示.本文介绍了三塘湖盆地主要生油岩和二叠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原油和生油岩总体组成和分子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进行油源对比,分析了二叠系原油的主要来源油源.  相似文献   

18.
近年国内外致密油勘探开发和资源评价进展显著。我国致密油主要分布于陆上五大含油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但众多中小盆地的致密油气资源潜力也值得关注。国内外致密油富集区具有“四大共性形成条件”,即盆地/凹陷中心宽缓沉积背景、广覆式发育优质烃源岩、大面积分布致密储层、源岩与储层紧密接触,可运用于中小盆地致密油形成条件研究和对比分析。基于野外剖面观测、露头样品和钻井岩心观察、前人资料分析等实物工作量,首次剖析了伊犁盆地致密油形成的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和有利区带。认为伊犁盆地广覆式发育中二叠统(半)深湖相较厚暗色泥岩,生烃指标中等—较好,成熟度和生烃潜力较高。伊宁凹陷大面积分布中二叠统储集砂体,物性差—中等,储层致密。中二叠统源储叠置发育,储盖组合共生,有利于近源聚集,源储基本匹配。伊宁凹陷发育有平缓背景和膏盐层系,保存条件控制着致密油的能否形成和富集。按照致密油资源评价标准和资源起算条件,采用容积法评价伊宁凹陷中二叠统铁木里克组(P2t)致密油地质资源量为3.43×108t,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 086×104t。伊犁盆地具备致密油形成的基本条件,伊宁凹陷南部斜坡带和中央洼陷带有一定的勘探前景,是下一步致密油勘探的主攻方向和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9.
典型海相油和典型煤成油轻烃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典型海相原油和吐哈盆地典型煤成油的轻烃组分、Mango参数和成熟度等分析后发现:2类原油轻烃组分含量差异明显,塔中隆起海相油富含正庚烷,吐哈盆地煤成油则富含甲基环己烷;塔中隆起海相油Mango参数K1值分布在0.97~1.19之间,与Mango所报道的结果相一致,而吐哈盆地煤成油的K1值却异常高(1.35~1.66);塔中隆起海相油成熟度参数庚烷值(32.3%~45.4%)和异庚烷值(1.9~3.7)高于煤成油,已处于高成熟阶段,塔中隆起典型海相油的形成温度要明显高于吐哈盆地煤成油。  相似文献   

20.
由长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完成的《陕甘宁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砂岩储层评价》研究成果,经部级专家评审,被载入国家科委1991年第5期成果公报。该项研究从沉积、成岩、储层孔隙结构、低渗砂岩储层改造的可行性、工业性油层及其敏感性参数评价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