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军  李传斌  杨东 《规划师》2006,22(Z2):22-24
青岛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无序现象严重,规模小,利用效率低,应首先加强立法,规范管理,确定地下空间产权关系,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规划,还应结合中心区地面建设强度高的现状特点,以解决交通问题和建设地下公共空间为重点,并结合地铁的建设,构筑系统的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2.
该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地下空间建设的现状特点,提出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完善城市中心区的慢速交通体系,以改善城市拥堵。主张从地下空间机动车道及停车位的社会化、地下空间机动车道与地面道路有效衔接、利用地下空间开发来建设多种等级和类型的机动车道。在城市详细规划阶段结合地下空间进行地块出让的要点设置等措施入手,全面完善地面、地下一体化的城市中心区慢速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3.
要存量优化背景下,轨道交通促进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从而拓展公共空间容量是实现城市中心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探明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的内涵,剖析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特征,明确轨道交通对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影响的基础上,总结轨道交通促进下的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的通用策略;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例,通过分析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的侧重点,结合轨道交通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并使用空间句法验证策略的合理性。为类似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引和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探讨了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且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研究角度出发,结合国外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利用的成功实例,归纳了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式,并对开发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城市静态交通的需求、城市空间的供给及空间的综合利用角度,提出加大城市中心区地下停车库建设,拓展城市空间资源,目的在于加强对运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解决静态交通上的认识,以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缓解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缺、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和停车难等城市问题,同时不影响城市形象,停车用地向地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结合中小学校园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对中小学运动场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库建筑设计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布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炳帆  潘徐 《四川建筑》2009,29(5):18-19
主要探讨了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利用中的空间布局形式,提出应注重人性化和系统化原则,以希对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下空间有利于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停车难、慢行安全等一系列交通问题,文章结合宜昌市夷陵广场和五一广场案例,优先从交通需求的角度,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策略及方案,打破以往由商业主导城市中心区广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常规思维,为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广场地下空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存量规划背景下,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将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由于长期缺乏开发管理主体、产权不明晰,上海中心区地下空间无序开发情况严重。以轨交南京西路站地区为例,按照存量规划约束增量、提高效率的原则,结合开发路径,探讨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衔接的可能性,将地下开发目标分别落实在道路地下与地块地下。道路开发分为人行入地和车行入地两种模式实现连通和新空间开发;地块开发在地铁站建设和道路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新建与功能优化两种方式实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考虑防灾和人民防空等需要,走城市立体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对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内涵、类型、规划原则、功能与形态规划的厘清与分析,希望对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成 2 1世纪居住区建设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本文研究了 2 1世纪居住区建设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为实现 2 1世纪居住区建设目标的实现 ,就必须开发利用居住区的地下空间资源 ,同时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必须在功能与布局上与居住区相协调 ,为此本文探讨了 2 1世纪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与布局 ,提出了与居住区结构、形态相协调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的经营管理,可产生良好经济及社会效益,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经营管理模式研究具有很强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本文从类别、收入、面积、业态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不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的概况,并从内涵、优缺点等方面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建设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指出目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被动开发、建设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有待创新等。并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变被动开发为主动开发,在既有建设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中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投融资实践中,面临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有限、运营方式守旧、法规建设滞后。地下空间项目具有供给有限、用途多样、开发不可逆、效益综合等特点,开发过程应由政府主导,政府通过建立规制来实现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地下空间项目又具有投资额高、投资回收期长、投资规模效应等特点,单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需要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导向型地下空间投融资模式是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通过投资主体复合化、资金来源多样化、融资方式项目化和配套政策创新来构建,达到增加开发与运营效率、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提高收益与风险匹配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地下空间开发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动因、开发规模、开发利用方式以及空间形态、结构型式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作用,并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呈现一定的地区性特色.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注重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以确保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安全性是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若由于初时设计不当,将严重影响地下空间中广大民众的人身安全;科学的规划,将有效提升地下空间的综合防灾能力。本文针对南京地下空间面临的主要灾种类别,系统梳理了其在防灾建设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未来地下空间应满足“内部防灾和外部减灾”两方面的需求,并针对火灾、水灾等主要灾种,布局相关防灾设施,制定实施措施;同时,明确了防洪排涝设施、避难场所与应急物资储备库等不同类型项目结合地下空间建设的策略和选址。最后,提出了平灾结合策略,以及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防灾设施系统发展建设的三大契机。  相似文献   

16.
作者回顾了1986年厦门会议以来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认为相结合规划对指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起了重大作用,并指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相结合总体规划取得的成果,而应当同时重视规划的实施,搞好规划的深化,在调整修订相结合总体规划的同时,抓好分区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最后,作者结合一些城市情况,就如何搞好规划深化工作,提出了开展专题性研究、将地下工程开发利用逐步纳入法制,重视细节技术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等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下空间开发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同任何其它事物一样 ,也存在着自身运动的必然规律 ,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 ,才能减少开发建设的盲目性 ,自觉地按照其客观规律开发建设 ,以促进地下空间开发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从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实践出发 ,在简要分析地下空间开发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因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基础上 ,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石家在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实践,提出结合地面建筑基础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我国近期开发地下空间的途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资金紧张、人们重地上建筑轻地下开发的情况下,可通过强化管理、加强宣传、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在建设开发中逐渐成型局部高密度状态,在全球化灾害多发的环境下,城市高密度地区的易损性显著,应充分利用其立体化空间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地下空间具备先天的防灾特性,可以针对不同灾害中发挥相应的防灾作用,并与地面防灾空间协同构建立体化的防灾空间体系。根据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防灾角色与定位,提出了在地下空间建设中兼顾防灾的规划思路,通过分析适合防灾用途的地下空间特点,对其空间和功能要求进行了研判,并进一步提出了引导方法和规划策略,对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防灾空间规划建设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地下商业步行街内部环境优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我国城市的飞速发展,开发地下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地下建筑内部环境并未得到工程界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对我国某地下步行街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出其内部环境的诸多弊端,分析了地下商业步行街内部环境优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人性化设计为根本出发点,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内外的相关优秀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措施.在增加地下商业步行街的舒适性、愉悦性和吸引力方面做了诸多尝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