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建设安全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本文指出了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原则、定位及编制方法、以及与城市规划体系整合的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框架。  相似文献   

2.
树立科学发展观 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逐渐体现出许多不适应,一些城市在一次灾害下就导致城市的部分功能瘫痪、生命财产损失.生产生活受挫等等,目前,城市防灾减灾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2005年10月2日福州百年一遇的台风龙王引发的特大暴雨,造成市区内涝,市区及城郊的部分交通、供水、供电系统瘫痪,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造成这次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预警信息系统不够健全,不够畅通;防涝排涝运行系统尚不健全、标准不高;防灾减灾规划不够完善;整体应急体系欠完备等。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经济越发展,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越大。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灾减灾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减灾法律的逐步完善,城市灾害救援体系的建设逐步被推向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前台。 城市灾害的内容甚广,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自然一人为灾害,诸如水灾、火灾、旱灾、地震、台风、爆炸、交通事故、化学品泄漏、动乱、恐  相似文献   

4.
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芸 《中国园林》2007,23(7):13-15
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势必导致各种城市灾害的发生,减灾防灾已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而城市防灾公园的建设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日本城市公园绿地在历次震灾中都发挥了避难疏散的重要作用,成为市民可利用的安全有效的防灾减灾空间。在回顾日本城市防灾公园发展的基础上,概述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后提出的防灾公园的新的定义、分类、功能和布局原则,并结合实例着重介绍近10年来日本兵库县及其他地区在进行防灾公园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并以此作为我国规划建设城市防灾公园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城市已成为各种灾害主要载体之一的特征也愈益明显,为了提高城市整体抗灾能力,城市防灾减灾的对策已十分引人注目地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作者应用AHP模型构建了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对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求出各基本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权重后,结合有关城市对应于各基本评价指标的评价值,可在计算机上利用已开发的程序直观地得到科学化、严密化的评价结果,将此作为城市领导或决策机构制定优化的防灾减灾对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各种灾害事故发生的频度和速度迅速增加,城市安全倍受关注。在分析综合减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防灾规划对城市防灾的作用,阐明了城市综合防灾和城市防灾规划应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农村防灾减灾相对薄弱的情况,分析了我国农村防灾减灾的现状,提出了农村防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曾编制的四川省汶川县克约村防灾减灾规划对农村防灾进行探讨。在现有的规范指导下,结合农村自身的情况,综合考虑各致灾因素,从单灾种向多灾种综合防御发展,建立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力求使灾害发生时各种损失降到最小,保障村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山地城市由于灾害的多发性和地形的复杂性,其防灾体系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山地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中的公共开放空间这一角度,指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城市防灾减灾的意义,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探究其构成要素,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的设计策略,并希望山地城市的防灾规划体系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张辉  沈斌 《云南建筑》2006,(1):8-11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如何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突发灾害,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处置突发灾情和防灾减灾现状的分析,对照美国的做法,提出建立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和积极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防灾减灾的问题日益突出。从我国大部分城市防灾规划所考虑的主要灾种出发,文章选择了地震、火灾和洪水这3类灾种来探讨城市防灾减灾问题。同时,结合已发生的典型灾害和潜在的灾害,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出发,分析了各灾种对城市的危害,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陕西建筑与建材》2009,(11):99-102,104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灾害多发。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系统的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防灾减灾系统已成当务之急。本文介绍了我国当前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讨论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一些措施及建议,为我国的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城市防灾减灾体制较为完备,对于北京编制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建立城市总体防灾机制和综合减灾应急指挥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汶川震后看我国的城市防灾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汶川、北川、青川、茂县、都江堰等县市遭到巨大破坏,人员伤亡巨大,财产损失无法估量.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却显得无比脆弱,惨重的损失使我们深刻反思我们的城市防灾减灾能力,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防灾建设规划,更加密切关注现代城市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减灾从社区做起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系统的日益复杂化,都增加了城市的灾害易损性以及城市所面临的灾害风险。根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超过50%,年均增长率超过1%,其中超过70%的大城市分布在气象、地震等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沿海和东部地区,同时也是国家经济与产业布局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地区的防灾安全建设将对国家整体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社区是城市防灾的基石社区既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防灾的前沿阵地。社区的环境建设与设施配备直接关乎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与生活安全保障,而社区亦担负着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进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防灾减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同时,防灾减灾,不能仅靠政府,更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尤其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减灾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减灾.  相似文献   

16.
余爽  唐劲峰 《四川建筑》2011,31(1):14-17
随着人们对"安全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迫切要求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但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起步晚、起点低,目前还未形成一套系统而完善的灾害对策体制,参考借鉴它国经验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邻邦日本的灾害对策事业在全世界均处于领先水平。文中从法律法规体系、防灾组织体系、防灾规划体系三方面对日本灾害对策体制的内容进行了扼要介绍,以此为参考,提出我国今后灾害对策事业完善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最后着重于防灾规划层面,借鉴日本经验,结合重庆,提出我国城市防灾规划应改进完善的具体方面。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说明了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分析了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现状,在如何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从而真正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传统与非传统的城市灾害事故日益频繁,重现周期日渐缩短,损失严重,教训深刻,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倍受关注.本文根据我国大中城市灾害及其特点,针对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防灾规划的实施情况,指出在城市综合防灾水平建设方面的若干问题,并从体制、机制、法制角度出发,科学地提出防灾、减灾、救...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赖以生存的巨型机器,如何加强其抵御灾害的能力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针对这个极为复杂并且陌生的命题,在编制北京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过程中,突破以往城市规划领域单灾种罗列的编制方式,重点强化城市规划在城市防灾减灾中具有的前瞻性、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等优势,力争衔接起城市总体规划与各相关专业规划,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文章探讨了城市规划的事权范围,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内容以及组织编制过程中的一些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20.
西安市城市防灾管理与人工森林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防灾减灾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建筑物本身的抗灾性能设计,城市管理部门尚应寻求多方面措施。本文结合西安市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城市防灾措施及城市森林带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人工快速建设森林带的MIYAWAKI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