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测井多参数两向量判别交会图法识别油水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继成  李渊 《测井技术》2015,39(3):310-312
HT油田地层岩性、油水关系复杂,油水层识别困难。从逐点计算和分层测井解释结果中优选提取了4个参数作为识别油层、油水同层、水层的特征参数,采用改进的两向量判别分析交会图法建立了工区油水层识别的典型图版。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判别的油水层结论与射孔结论吻合情况较好,符合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2.
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在复杂油水层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油田某区块地质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随着开发的深入油水层识别越来越困难。在缺少岩电分析资料的情况下,本文通过优选预处理后能反映含油性、储层物性的电阻率、声波测井曲线和泥质参数,引入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将多变量问题降维并求取两个判别函数,建立二维油水判别图版,并与常规测井参数交会图版进行对比,分析了油水识别困难的成因机理。应用新方法建立的油水识别图版在太30区块判别油水层经试油验证,符合率为85.7%,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复杂多样、横向变化快、纵向厚度大,岩性识别和多井对比困难;石炭系火山岩(包括酸性岩)均呈低GR特征,利用GR无法准确识别岩性。运用岩心标定测井,利用ECS测井进行成因、成分分析选取敏感矿物建立交会图进行火山岩化学成分划分,结合电成像测井反映的结构构造信息建立成像模式图版进一步从结构山对岩性进行识别;在特殊测井识别岩性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岩性、不同结构及矿物成分的火山岩常规测井相应特征,将特殊测井识别结果推广到常规测井中,进行常规曲线敏感性分析,建立中子-密度交会图,从而实现利用常规测井曲线划分火山岩岩性。  相似文献   

4.
徐深气田火山岩储层气水层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郑建东  杨学峰  朱建华  卢艳  王春燕 《测井技术》2006,30(6):516-518,531
徐深气田兴城地区深层火山岩储层岩性复杂多变、储层流体多样、气水关系也较为复杂,在火山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根据天然气对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的影响,并结合录井、试油等资料,应用岩心刻度测井,提出了三孔隙度组合、交会图和测井新技术判别等3种识别方法,给出了深侧向视电阻率-密度交会图和深侧向视电阻率-录井气测比值交会图及其对气层评价标准;测井新技术使用了密度-核磁共振孔隙度交会法和声波纵-横波速度比较法,用综合手段判断火山岩储层的流体性质.经过20多口探井、评价井的处理解释和应用,较好地解决了火山岩储层气水层识别难题,提高了徐深气田火山岩储层的气层解释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复杂多样,横向变化快,纵向厚度大,岩性识别和多井对比困难;石炭系火山岩(包括酸性岩)均呈低自然伽马特征,利用自然伽马无法准确识别岩性。运用岩心标定测井,利用ECS测井进行成因、成分分析选取敏感矿物建立交会图进行火山岩化学成分划分,结合电成像测井反映的结构构造信息建立成像模式图版进一步从结构山对岩性进行识别;在特殊测井识别岩性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岩性、不同结构及矿物成分的火山岩常规测井相应特征,将特殊测井识别结果推广到常规测井中进行常规曲线敏感性分析,建立中子—密度交会图,实现利用常规测井曲线划分火山岩岩性。  相似文献   

6.
吉林油田某区测井精细解释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吉林油田×区油水分布复杂、油水识别难度大、测井解释符合率偏低的特点开展了测井精细解释研究。建立了分层位的孔隙度、渗透率高精度解释模型 ,其模型的相关系数较高 ,相对误差较小 ;建立了分层位的深侧向与声波时差以及与密度、深感应与声波时差以及与密度的交会识别图版 ,给出判别油水层的电性标准 ,4种饱和度模型结合使用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油水层。将所建立的模型应用到CLASS处理程序中。实际应用对一些老探井进行重新处理 ,处理结果证实其解释方法适合实际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7.
测井油水层识别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杰堂  祃开德 《测井技术》2006,30(2):137-138
复杂储层存在测井油水层识别困难问题.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和最大隶属原则,讨论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应用准则,建立了测井判别油水层的模糊数学模型.用该模型对××油田20口井的测井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解释符合率达到83.1%,与原解释结论相比提高了7%.  相似文献   

8.
测井多参数两向量判别交会法识别油水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含流体性质测井识别是测井精细解释的重要内容。砂西油田地层岩性复杂、油水关系复杂,且测井系列多样、时间跨度大.资料的可比性较差,仅用含油饱和度和孔隙度等参数很难准确地识别油水层。由于各区块的测井信息的种类、数量和品质不一样,考虑到普遍性和实用性,从逐点计算和分层测井解释结果中提取了POR,SW,Rwa,Rti四个参数作为识别油层、油水同层、水层的特征参数.采用改进的两向量判别分析交会图法建立了工区N21-N1油藏油水层识别的典型图版。研究表明,此方法对工区油水层识别的符合率较高.简便快捷,结果直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青西油田为玉门油田的一个重要勘探开发区块。岩性复杂,泥质含量高,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应用常规测井资料不能正确识别岩性和划分储层,从而不能正确确定储层参数,测井解释常出现失误,以往的测井解释方法也不适用。随着电成像和阵列声波等新技术在青西油田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在青西油田建立了以电成像资料为主常规测井资料为辅识别各种裂缝的方法,这包括通过处理出的阵列声波能量衰减资料判别裂缝有效性和裂缝发育程度的储层识别方法;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处理储集层各种参数;针对青西油田两种主要的储集层岩性,选用不同的交会图版,结合泥浆电阻率、井温测井曲线和其他常规测井资料对油气、水层的响应特点,综合地质录井资料和区域油水界面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测井解释模式。这些技术的广泛使用,使青西油田测井解释符合率显著提高,并在其他地质工程应用和测井适应性研究等方面见到了成效。  相似文献   

10.
低阻油气层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解释的最基本任务之一是在钻孔剖面上准确地识别油(气)层、油水同层、水层、干层等。 新疆塔北地区三叠系的特殊油气层电阻率低于或接近水层电阻率,在电性上直接区分特殊油气层与水层很不现实;另外,该区油气层的特征和油气层的影响因素明显与其它油田存在差异,故解决问题方法和思路不同于其它油田。文章利用油气层、油水同层、水层和干层的测井曲线和储层参数,建立识别储层流体属性的判别模型,采用灰关联分析聚类法、BP人工神经网络等模式识别法,对实际测井资料进行了解释,识别结果与试油结果对比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奇异值分解等方法识别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没有漏掉油气层,取得了好的解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对储层进行压裂改造中,由于频繁起下管柱,使试油周期延长,对测试层造成二次污染,降低了测试资料准确性,影响了试油效果.针对以上问题,开发了射孔、测试、压裂与水力泵快速返排求产一体化联作工艺,并在霍20井进行了成功实施.现场应用表明:该工艺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施工周期短,是一套完整高效有利于保护油气层、准确获取地层真实产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满足了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During his visit to Central Asian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13,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proposed major initiatives to make joint efforts to buil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SREB)"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MSR)".With the historical imprint of the Silk Road and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cooper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相似文献   

13.
石油和天然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决定了油气储运工作的重要性。本文论述了做好油气储运工作首要要做好油气储运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同时也要避免储运过程中的隐患。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回顾了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监督监理技术服务分公司在科研项目进展、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介绍了该公司在建立并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文章认为,公司制度和政策向创新者及科研工作者的倾斜,是公司科研水平提升与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油气藏的滚动勘探开发和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任东 《断块油气田》1996,3(5):33-36,43
中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在多次地质运动作用下,地质构造下分复杂,形成了多元复合成烃,多期运聚平衡,多套油层系,多种成藏类型的复杂断块和复式油气区。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一些技术评审专家、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科技查新定位及认识的差异,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就石油企业科技查新特点,明确提出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定位及发展方向,即查新机构应重点加强查新规范化标准建设,主要包括规范创新点表述方式、建立查新结论评价标准、检索词标注规范、科学技术要点表述规范,以及不同创新方式论证规范等。这对于有关各方达成共识、充分发挥科技查新在科技管理环节中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石油企业科技查新工作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Spices and herbs can contain toxin-producing bacteria and moulds, which can cause health problems for consumers and contribute to food spoilage and shelf-life reduction. The aims of the present work were (i) to determine the occurence and levels of B. cereus and moulds; (ii) to charactize the incidence and diversity of B. cereus emetic toxin (ces, CER), and diarrhoeal toxin-encoding genes (entFM, nheA, hblC, cytK) and toxigenic potential of Hbl toxin-producing B. cereus strains. Black ground pepper samples showed the most contamination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B. cereus 2.49 log10 CFU/g. Moreover, cumin contained the most prominent mould concentration level of 3.6 log10 CFU/g. The most common moulds were Aspergillus and Penicillium spp. Compared to packaging type, all products acquired from the local market, except curry for B. cereus, exchibite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B. cereus and moulds. Four genes were identified – 96% of B. cereus strains contained entFM, 94% nheA, 56% hblC, 42% cytK. None of the samples contained emetic toxin-encoding genes (ces, CER). Toxigenic potential of Hbl toxin was found in 72% of B. cereus strains. Different temperature, moisture levels and hygiene practices were observed at places of sale in local markets thus facilitating conta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ulds. Moreover, the presence of B. cereus and its ability to produce toxins in spices and herbs, may suggest the need to establish microbiological criteria for mould and spore-forming bacteria in spices and herbs.  相似文献   

18.
19.
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沉积学创新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成效,梳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对沉积储集层研究的需求,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近年来,中国沉积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建立跨重大构造期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新模式,扩展了油气勘探领域;深水沉积砂体分布规律的新认识促使深水—超深水区与湖盆中心持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深层—超深层储集层发育机理的新认识拓展油气勘探开发深度;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与非常规储集层研究新进展,促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多尺度开发地质建模有效预测剩余油分布。沉积储集层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为沉积学理论发展及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未来沉积学研究中,应发展传统沉积学、创新细粒沉积学和非常规储集层地质学,为沉积原型盆地恢复、富有机质页岩富集区评价、有利储集层预测和有利目标区优选提供依据,推动沉积学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