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有芝 《山西冶金》2007,30(1):22-23
通过长钢焦化厂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根据配煤灰分精确控制焦炭灰分指标,总结出了使焦炭灰分指标在同行业中名列第一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3.
《本钢技术》2007,(1):29
2007年月末,焦化厂降低焦炭水分攻关获得成功,使焦炭水分平均降低了2%左右,控制在8%以下,使熄焦时间缩短了20秒,完全满足了炼铁厂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任学延 《梅山科技》2003,(2):20-21,24
通过小焦炉试验及大生产实际应用,讨论了在确保焦炭质量的前提下,用辛置煤替代枣庄煤来降低焦炭硫分,并浅析了其成焦机理。  相似文献   

5.
王奇 《首钢科技》2005,(4):38-39
从工艺、改造、调试、应注意问题及改造后焦炭质量的改善几方面,介绍了首钢焦化厂低水分熄焦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对影响焦炭灰分稳定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采取提高灰分稳定性较好的来煤比例、提高来煤取样代表性,灰分实行两级把关、加强灰分的混匀预控相关措施,使焦炭灰分稳定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冶金焦炭机械强度测定方法及不同取样点焦炭试样的对比试验,分析了由于取样点的不同,焦炭试样的裂纹率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 了焦炭机械强度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青海1#原煤断供后,包钢焦化厂缺少低灰低硫的煤种,通过对新煤种蒙古原煤进行全面研究,利用原煤浮沉试验、单种煤炼焦、配煤试验等方式,研究确定了自洗蒙古煤的合理配比,并在工业焦炉上成功应用,在无青海煤的情况下实现了焦炭质量稳定和配煤成本下降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降低高炉炼铁过程CO2的排放量是冶金工作者长期的努力方向。通过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得出焦炭中灰分含量与焦比、高炉碳排放量的定量关系,并计算了焦炭灰分从7.06%变化到13.06%时,焦比和碳排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高炉焦比和碳排放量随焦炭灰分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对高炉运行影响也很大。因此,操作中需要严格控制焦炭灰分含量。  相似文献   

10.
冯秋灵 《河南冶金》2007,15(3):33-34
介绍了FJ-2821灰分仪在测定焦炭灰分的应用过程和应用效果,并指出了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马钢为适应“十五”、“十一五”期间高炉大型化对焦炭质量的要求,近几年来依靠炼焦技术进步,稳定提高焦炭质量的几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郑文华  张晓光 《河南冶金》2004,12(5):5-7,15
针对高炉大型化和富氧喷煤对焦炭质量的目标要求,探求提高焦炭质量的技术措施并对这些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胡玉香 《山西冶金》2011,34(5):68-69
介绍了某焦化厂降低焦炭水分的措施及使用效果。实践证明,采用低水分熄焦方法可缩短熄焦时间,减少水的用量,降低焦炭水分,从而以低的投入成本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优质炼焦煤资源越来越少,而高炉生产对焦炭质量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对具有低灰、高硫特点的X煤进行了系统的炼焦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在炼焦生产中合理配加5%~8%的X煤不会造成焦炭硫分升高的不利影响,焦炭灰分下降明显,强度保持稳定。该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首钢炼焦生产,焦炭各项指标均达标,这不仅扩大了炼焦煤的使用范围,而且在资源使用方面为公司焦炭灰分的降低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杨再毅 《包钢科技》1998,(3):97-100
本文介绍了焦化厂现在的供、用水状况,并分析了1#、2#炉煤气与3#、4#、5#焦炉煤气并网后的用水状况。提出了今后的节水措施和给水厂事故停水状态下焦化厂节水保生产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了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煤粉和焦炭灰分中主组分的方法,讨论了试样制备条件的选择和工作曲线的制作,并进行了精密度与准确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结果准确可靠,满足了炼铁工序实际生产的需要,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焦炭中碱金属含量的准确测定对焦炭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焦炭中钾、钠的分析方法实验周期长,工作效率低,不适合大批量的检测要求。通过熔片制样后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建立焦炭灰中钾、钠的分析曲线,快速进行测定焦炭灰分钾、钠含量。本方法分析周期短、效率高,准确性和稳定性较好,实验过程可控性强,完全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
根据南钢公司焦炭质量的现状 ,总结了提高焦炭质量的具体措施 ,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对强化高炉冶炼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