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治兴 《建筑知识》2014,(3):66-66,6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以及世界各地区的地震频发,更是让人们对它的关注度进一步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发生时的经济损失。但是,如何要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提高抗震能力呢,需要我们来共同探讨制定相关的抗震措施。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结构侧移大小,如果结构变形能力不足以抵御地震输入能量对结构变形的要求,则会发生倒塌。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注意的一些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晓晖 《门窗》2013,(4):206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房屋抗震设计的关注,为了提高建筑房屋的抗震性能,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尽量减少地震带给人们的危害。本文通过分析地震后被毁房屋的特点、时抗震设计与构造措施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来增加房屋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地震对房屋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进而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保证人们的安全。本文就房屋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吴智  李贵男  段壮志 《山西建筑》2009,35(29):74-75
从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机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居民房建筑结构特点及其抗震性能,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的探索应用及确保施工质量等方面探讨了地震条件下提高民房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朱慧  袁明星 《城市建筑》2013,(14):50-50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建筑结构工程设计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基于已有的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专注于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对建筑结构的美感和人性化服务进行合理设计与创新。同时,加强了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设计。本文重点讲解了建筑结构的抗震原理,归纳和总结具体的抗震措施,并结合雅安地震对今后的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建筑结构工程设计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基于已有的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专注于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对建筑结构的美感和人性化服务进行合理设计与创新。同时,加强了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设计。本文重点讲解了建筑结构的抗震原理,归纳和总结具体的抗震措施,并结合雅安地震对今后的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概况,然后深入分析了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策略,以期能够增强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更好的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地震等灾害的概率急剧升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房屋抗震设计这一问题。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设计环节应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给人们的经济损失与生命危害。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与目标的分析,结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6,(9)
由于全球不断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建筑结构中对抗震的设计,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工程界的重视的。但是,由于建筑专家对于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破坏的原因以及过程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所以,要想精准的在建筑中进行抗震设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然后浅谈本人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争取为以后的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害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的重要灾害内容,其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实用性等有着非常剧烈的影响,高等级地震的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好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是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设计师应该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针对建筑的具体抗震能力完成建筑空间平面、建筑结构以及建筑施工场地的具体设计工作,通过上述内容的设计有效的保证建筑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在地震影响下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保证人体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将对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关于抗震能力的设计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方凡 《江西建材》2015,(2):43-44
近几年来,我国有很多地区发生了地震,像唐山、汶川、玉树等地区都发生较大规模的地震,给人们带来了重大灾难。对建筑抗震能力的提升以及有效减少悲剧产生进行探讨。要想提高建筑的抗震性,必须先从抗震设计着手,分析建筑在地震中毁坏严重的部分分析原因,进而探讨建筑需要改进的部分,提出有效的减震方法,本文将主要从建筑的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来探究建筑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阶段的部分建筑不仅抗风险能力差,而且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其在地震来临时难以起到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既有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需要对已经完工的建筑进行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切实提高既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证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本文简要分析了对...  相似文献   

13.
《门窗》2019,(4)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实用性以及美观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建筑水平得到了非常快的完善,同时我国建筑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目前,地震对建筑带来的危害和引发的安全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只有不断对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设计进行不断的研究,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建筑安全性。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设计中的要点进行了简述,并对目前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终为如何更好的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质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国是地震频发地区,地震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如果一个地区的建筑工程质量得到了相应的保证,并有着良好的抗震结构,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震对人们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害,因此在建筑行业中要提高建筑结构技术水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对建筑抗震结构进行有效设计,从而保证建筑的稳定性,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建设质量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建筑的风格和功能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是建筑安全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各种不同的安全问题中,地震产生的危害最大。如果不能有效的保证工民建筑结构自身具备的抗震性能,那么如果地震等级比较高,将会给人们带来不能挽回的巨大损失。因此,本文通过对工民建结构、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以及提高抗震设计质量的有效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能力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是避免混凝土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倒塌的根本保证。它主要取决于结构的延性,包括整体延性和构件延性。本文比较了我国现行的、基于概念的抗震设计方法和两种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力设计方法与能力谱设计方法,分析了这三种设计方法中,对结构延性考虑异同之处,并建议采用基于位移的抗震能力设计方法,定量地考察结构延性,保证混凝土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具有充足的过震能力,最后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能力设计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17.
建筑的抗震加固措施在发生地震时,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隔震能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现代化建筑土木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抗震和隔震的关键工作内容。本文试对建筑抗震加固设计中的减震和隔震技术进行探析,并介绍了相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熊海龙 《城市建筑》2014,(30):66-66
建筑的抗震加固措施在发生地震时,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隔震能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现代化建筑土木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抗震和隔震的关键工作内容。本文试对建筑抗震加固设计中的减震和隔震技术进行探析,并介绍了相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功霞  孙丽 《建筑知识》2014,(5):153-153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的不断涌起,传统的抗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建筑物的需求,这就对我国的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并结合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特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高高层建筑抗震能力的措施,供各位同行参考,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高层混凝土建筑抵抗地震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35)
建筑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理论是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来的,是一种防御地震灾害,将地震灾害所产生的破坏降到最低点的一种设计思路和概念。也就是说建筑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物在地震灾害来临时能够有效地抵御灾害。当然地震发生时的剧烈程度我们是无法预知的,我们能做的是运用抗震设计理论知识,结合建筑空间结构工程的实际情况,从分析抗震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