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要介绍IP与ATM结合构造宽带Internet的两种模型,并对集成模型中的IP交换与标记交换的网络结构,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淑荣  马力 《数据通信》1999,(1):10-11,53
针对目前的IP交换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Internet网络业务发展的需求,本文简述了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的要求、在未来Internet核心网络中的应用及其对IP/ATM技术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详细介绍和分析了IPOverATM技术,并重点介绍和比较了IPOverATM技术的两种主要的解决方案———IP交换技术和标记交换技术。  相似文献   

4.
IP交换技术与标记交换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标记交换与IP交换都是多层交换技术,都是把ATM第二层交换技术与第三层路由技术结合起来,提供IP的包传送。下面介绍IP交换与标记交换的基本概念。 一、IP交换技术与标记交换技术的概念 1.IP交换技术 IP交换(IP Switch)是Ipsilon公司提出的专门用于在ATM网上传送IP分组的技术,是目前可行的、较好的一种IPOA技术。 IP交换的核心是IP交换机,如图1所示,IP交换机由ATM交换机、IP交换机控制器组成,IP交换机控制器主要由路由软件和控制软件组成。ATM交换机的一个ATM接口与I…  相似文献   

5.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是ATM与Internet相结合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模式。它支持IP,IPX等各种网络层协议,技术内容包括在路由器之间分配标记的协议、封装形式和组播、对主机行为的定义以及利用标记支持高层的资源预留和QoS。多协议标记交换不需要IP与ATM的地址是解析,传送IP的效率较高,但如果一标准的ATM融合,需要将非标准的信令主令进行映射,带来额外的开销。  相似文献   

6.
IP和ATM在Internet结合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说明Internet正在朝宽带网和提高业务质量的方向发展,简述IP选寻路由和ATM交换相结合的方法,并介绍无线ATM与IP结合的移动通信。  相似文献   

7.
Interent的快速发展对网络规模的要求越来越大,对网络链路的带宽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需要宽带Internet新技术来优化专门传递IP业务量的骨干网络,以适应网络核心中出现的这种增长。在ATM上支持IP协议的技术有重叠模型和集成模型两类基本互通类型。集成模型中的几种方式,如Tag交换,ARIS,IP交换和信元交换路由,都采用标记交换。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能改进逐跳路由和转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异步传输模式网络体系结构,重点叙述了其上的交换技术,并指出,ATM中的IP交换技术将快速ATM硬件直接与IP集成在一起,提高了信息的交换速度。这种解决方法综合了IP的简单性,伸缩性和健壮性,以及ATM的速度快,容量高及多服务的通讯能力。  相似文献   

9.
戴建强 《世界电信》2000,13(3):34-36,50
为了适应网络宽带化、分组化的发展趋势,ISTN中的数字程控交换要逐步演进为包含ATM交换和IP功能的综合业务交换平台。ATM交换的综合可有组合、集成与宽带交换模块等方式;IP的综合视需要可包括IP接入、IP选路、VoIP甚至MPLS等功能。综合交换平台将在网络的演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Internet规模扩充到一定程度后,在带宽、路由、网络扩展性、QoS等方面面临挑战,ATM技术的出现给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契机。为了将现在的网络应用顺利地移植到ATM网络中,要求ATM网络能支持IP协议的传输。利用ATM传输IP数据包的技术主要有两种:第1种是通过一个中间协议层来屏蔽ATM特性以保证IP及以上层协议可以直接移植到ATM交换机上运行,也称重叠技术;第2种是将ATM和IP协议集成在一起,利用ATM的交换能力来转发IP数据包。即IP交换技术,也称第3层交换技术。IETF(Interne…  相似文献   

11.
ATM/MPLS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IETF正在大力研究和推广MPLS技术,用以解决Internet中数据传输速度慢和支持多媒体应用差的问题。MPLS十分适合作为IPOver ATM。本文根据IETF的draft,提出ATM/MPLS的设计方案,将第三层IP转发变为第二层的ATM 交换,以加快IP数据包传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Internet的快速发展对广域网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nternet服务供应商ISP一直在寻找更快的主干路由器互连方式。最近面市的Internet解决方案,导致许多ISP部署了多种IP-over-ATM技术,如局域网仿真和一般IP over ATM技术。由于运营商提供的底层设施是在广域光纤链路上部署的同步光网络 SONET 或同步数字分层 SDH,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在SONET上直接运行IP,而不是采用ATM网络,以提高带宽效率。但是在这两种备选方案中,到底哪种技术提供了最佳方案,业内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IP-over-ATMInternet工程任务小组IETF把IP定义为,把多个异构网络连成一个大型互连网络的公共“粘合剂”。各个网络可以采用不同的物理层、链路层和网络层技术。但是,如果IP层在各个网络层的顶部运行,那么可以把多个网络无缝地互连起来。Internet工程任务小组定义了运行IP的各种网络技术,包括广播局域网技术(如以太网)、电路交换广域网技术(如X.25)和分组交换广域网技术(如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SMDS)。在20世纪90年代初,ATM的部署数量明显提高。正...  相似文献   

13.
IP与ATM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Internet和ATM技术的发展,出出了相互了信赖的发展需求,从而导致了IP与ATM结合技术的研究。文章着介绍了目前出现的各种IP/ATM技术,作了简要比较,并探讨了IP和TM结合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基本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 近年来Internet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不仅原有的传统业务流量大大增加,而且出现了许多新业务。各种业务,特别是宽带业务,对网络性能如转发速度、流量控制以及网络的可扩展性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主干网链路传输速度的不断提高,IP网络中节点上的包转发成了网络的瓶颈。除了开发使用高速ASIC的路由器或采用新的高效算法,人们还提出了新的转发模型,结合第二层交换的高速优势,实现高效的IP转发,如IP交换、标记交换、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等。 IETF提出的MPLS是一种用于IP主干网的高效转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满足移动式计算机用户对Internet移动接入需求的急剧增长,Internet工程任务组设计了移动IP。本文介绍了移动IP协议的基本特点、工作原理、路由优化及安全性,并对移动IPv6和基于ATM的移动IP作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MPLS:动态路由与二层交换的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分析IP与ATM的相互关系,阐述作为两者融合的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实质上是:IP动态路由协议和ATM第二层交换(面向连接)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介绍了MPLS在光网络中的应用,进一步分析MPLS的优势、以及在因特网与电信网融合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戈玲  姚宝富 《数字通信》1999,26(2):20-23
为了满足移动式计算机用户对Internet移动接入需求换刀剧增长,Internet工程任务组设计了移动IP。本文介绍了移动IP协方的基本特点,工作原理,路由优化及安全性,并对移动IPv6和基于ATM和移动IP作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电信网络支持IP日益重要我们要研究的是ATM如何与IP相结合。本文通过IP与B-ISDN之间的翻译问题,可扩展性问题,IP控制ATM交换等说明了发展MPLS的技术需求。然后描述了MPLS的基本技术。阐述了一种优于LA怀MPOA的新的网络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Cisco系统公司最近宣布推出Cisco TGX8750光学核心交换机,这是该公司全套IP+ATM解决方案系列的一部分,通过这些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可向客户提供面向未来的高标准服务。Cisco的WAN核心解决方案通过标签交换实现了IP和ATM技术的紧密结合,标签交换是新兴的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标准的初步实现,由此,在单一基础设施上提供共享动态带宽的IP与ATM服务成了可能。TGX 8750光学核心交换机完全符合MPLS标准,且具有分级专用网络到网络接口(PNNI)、SONET/SDH自动保…  相似文献   

20.
IP交换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和实时业务的涌现对路由技术提出了产的要求,通过将第二层交换引到第三层路由当中可以很好地改善路由。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IP Wwitching(IP交换),Tag Switching(标签交换),ARIS,CSR和MPLS。要译这几种技术分别做了论述,并着重讨论了IP S witching技术,将IP Switching技术与MPOA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