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立志 《建筑技术》2023,(15):1918-1920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旦发生持续降雨、暴雨等极端天气,城市内涝问题就会凸显。海绵城市在城市山体生态公园中的应用符合山体公园自身特点,既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十梅庵公园为例,深入剖析海绵城市建设在山体公园中的应用,项目建成后综合效益良好,有效提升了城市整体环境与人居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及其理念内涵,结合河南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工程建设,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积极作用。实践表明: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能够满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剑 《福建建材》2023,(7):36-40
建设海绵城市是解决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以龙岩市东山湿地公园海绵专项设计为例,介绍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对关键指标的复核,确认了各项指标均满足龙岩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城市公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内涝、水生态失衡等城市病愈发严重。海绵城市作为一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手段,无疑是实现城市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雨水花园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可有效地净化雨水,缓解城市缺水问题,解决城市内涝,减缓地下漏斗状况发展。通过对雨水花园的介绍分析并结合实例,对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而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文章以广州市海珠湿地公园为例,深入探讨城市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的海绵城市,无疑是实现良好生态环境的最佳方式之一。城市景观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小到雨水花园,大到湿地公园,景观用大大小小的细胞肌理给予海绵城市有效的支撑。本文以天津生态城美嘉园海绵城市建设为例,阐述建筑与小区的海绵城市与景观双融设计核心原则与技术原理,探索在项目中的实际运用与创新技术,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海绵城市带来的绿色、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7.
城市内涝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合理分配雨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本研究调查了福州海绵城市建设,分析其园林景观植物的特性,并阐述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7,(7)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城市园林设计和施工作为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改进和推广。当下的城市内涝问题严重,很多严重的内涝事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为了更好提升城市化的质量,海绵城市的理念被应用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其中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较为突出。文章就当下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实际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无黑臭、热岛有释解",大中小海绵体并重构建,实现从源头、中端到末端获得综合治理效应的开发。以常德市屈原公园为例,融合"海绵城市"理念,利用低影响设施,充分发挥公园绿地、水体、道路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通过对场地进行更新改造、综合治理,有效缓解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10.
《低温建筑技术》2016,(10):33-35
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迅猛,原有的雨水排水系统设施陈旧落后,导致许多城市发生严重的内涝问题,因此我国大力推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来组织排水,这些措施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公园。但因城市并没有大面积的公园绿地,口袋公园成了城市微小气候调节的重要节点。海绵城市的建设会影响区域的微气候变化,利用这些措施调节微气候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品质,而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微气候研究尤其是寒地地区尚属空白,因此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海绵城市"理念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市政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中。在城市道路结构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内涝、水资源紧缺、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鉴于此,论文解释了海绵城市理念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政道路路面结构的设计方案,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概念于"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被首次提出,用"海绵"概念比喻自然系统的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和水文化的共生关系,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雨水就地滞留、资源化,与城市中的公园、湿地系统共同形成自然积存、渗透、循环的海绵生态基础设施。在降雨时帮助城市有效蓄水,避免和缓解洪涝;干旱时释放蓄水,起到自然调节作用。海绵城市建设目的是尽可能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过近年海绵城市的集中建设,我国生态环境已有改善,但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仍不完善。本文以我国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为基础,围绕生态环境从功能、价值、体制、效益4个维度出发,构建多目标多元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突降性暴雨使得中国城市地表径流和雨水循环出现问题,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引发了水资源浪费与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推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日本城市"雨庭"为例,在运作机理、特征等的基础上详细解读与剖析城市"细部"的雨水浸透绿化措施,突显海绵城市的显微力量,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提出"建设体系、调整思路、高效利用、细化设计、多方参与"5项海绵城市建设建议,期望能够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内涝、生态环境恶化等。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逐步引入海绵城市发展理念,可缓解城市内涝,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城市建设中随着城市的发展,绿地逐渐减少,换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构筑物增多,人为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使人类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内涝增多.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注重源头径流控制、排水管渠标准、内涝防治工程建设和河湖生态治理.文章[1]对海绵城市理念在...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具有优良的雨水综合管控的水力特性,是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发展目标。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契合本地特征,因地制宜。对深圳市历史内涝点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内涝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深圳市内涝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和策略,以缓解城市的内涝风险,为类似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及内涝解决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能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一个休憩的场所。但是因为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加强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必须要加强自然生态与城市发展等多方面的协调,从而保证湿地公园建设景观设计符合城市的发展要求。好的景观设计不仅能够体现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还能展现城市区域内的当地文化和景观效果。本文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原则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升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景观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8.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解决城市内涝、净化雨水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把握城市建设现状、发展需求与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介绍了当前海绵城市设计的主要途径,结合当前海绵城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改进性建议,针对国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所需起到的作用,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突出,雨水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海绵城市的提出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城市水问题意义重大。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我国城市逢雨必涝的同时又能利用雨水资源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建设途径、建设框架、雨水利用和建设措施等方面简单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海口作为海滨城市,遇到降雨时容易形成内涝。从水体治理、排水管网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湿地城市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海口如何以"防"为主解决逢雨必积、逢雨必涝的问题,从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海口城市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