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津冀地区农产品虚拟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地处华北,是我国极度缺水地区,年供水量不足水资源需求量的一半,其中农业用水占全年总用水量70%,且呈增长趋势,合理配置水资源有助于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虚拟水核算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0种农产品虚拟水含量进行计算,并通过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农产品虚拟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达到节约水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计算结果显示:2014年该区域农业虚拟水含量是实体水年使用量的10倍,可达到1 854亿m3;10种农产品年均虚拟水含水量排名是:粮食产品、禽蛋、当年造林、肉类产品、干鲜果品、牛奶、蔬菜、水产品、油料和棉花;为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开放的市场系统下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虚拟水贸易,年节水 32亿m3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察了2003-2013年中国70个重点城市的水资源空间匹配及其变迁,发现了研究期间东、中、西部城市截然不同的水资源空间匹配演变路径,东部地区基本保持稳定;受人口和经济集聚影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水资源空间匹配下降,尤其以西部地区显著;东北城市人口和经济的水资源空间匹配指数先降后增,显示从水资源空间匹配角度,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波动早有征兆。基于二阶段动态广义矩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动机与潜力、发展水平都会影响水资源空间匹配。从优化空间匹配视角,放松人口流动管制,促进人口与经济同向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3.
论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效益进行评价,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研究期间区域人口、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效益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的水资源经济效率与水资源贡献率有所提升,水资源压力不断增长;2)城镇化和水资源效益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表现为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对水资源压力呈先加剧后缓解的倒“U”型减压特征,人口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的表现与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的表现刚好相反;4)人口和产业城镇化对水资源效益产生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在“门槛”现象,目前长江经济带产业和经济城镇化效应门槛已基本突破,仅部分西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溢出效应门槛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聚集区、水生态功能区,但是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消耗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文旨在探究以水资源要素为中心考量长江经济带的资源分配如何影响绿色发展效率,同时厘清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在其水资源要素影响绿色发展效率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基于2003—2020年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绿色发展效率,分析水资源总量、用水效率和水资源质量三重约束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并检验了产业结构调整的3个维度,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产业结构软化的中介效应及其与水资源约束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1)水资源约束中用水效率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影响最大,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促进力度表现出上游>中游>下游的特征;2)从中介效应来看,长江经济带全流域主要是产业结构软化在用水效率影响绿色经济发展时发挥了中介作用,分流域来看主要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发挥了主要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上游地区水资源总量影响绿色发展效率时表现出了中介作用,在下游地区用水效率、水资源质量影响绿色发展效...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着力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兼顾环境规制、绿色创新与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获取环境保护、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三重红利”,已成为当今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在3种权重矩阵下比较环境规制、绿色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测算出主要解释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并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和绿色创新是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在3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均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其中环境规制强度在地理距离矩阵下每增加1%,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将提高0 065%;绿色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在地理距离矩阵下表现最为显著,影响系数达到0 066。2)从溢出效应来看,环境规制在地理距离矩阵下能够直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绿色创新则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倒逼推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3)在区域异质性方面,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作用在西部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在东部、中部地区作用并不明显;绿色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驱动作用则呈现出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的发展趋势。我国各地区应努力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与城镇化水平,积极推动高污染企业的产业转型,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制定和实施地区差异化政策,以避免“污染避难所效应”式的产业转移,这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效益进行评价,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研究期间区域人口、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效益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的水资源经济效率与水资源贡献率有所提升,水资源压力不断增长;2)城镇化和水资源效益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表现为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对水资源压力呈先加剧后缓解的倒“U”型减压特征,人口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的表现与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的表现刚好相反;4)人口和产业城镇化对水资源效益产生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在“门槛”现象,目前长江经济带产业和经济城镇化效应门槛已基本突破,仅部分西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溢出效应门槛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火力发电是我国第二大用水部门,火电工业的快速扩张加剧水资源压力。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实施用水定额提标是促进火电工业节水的重要政策措施。基于全国火电机组能效水平对标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评价燃煤火电机组单位发电用水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估算落实最新版火电工业用水定额(水节约〔2019〕373号文)的预期节水量。结果表明:新版用水定额中的通用值对推动现有燃煤电厂节水改造作用较弱,假定所有机组均满足通用值标准,2020年可实现节水总量1.22亿m3,假定水资源稀缺的三北区域达到用水定额领跑值、其他区域达到先进值,节水总量提升至8.23亿m3;从各类技术的贡献来看,差异化情景下循环冷却、直流冷却和空气冷却机组的节水量分别占58.6%、18.7%和22.8%;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和华北区域节水量均超过2亿m3,占全国总量的1/4左右,西北区域节水量为1.08亿m3,东北区域节水总量最小,为0.53亿m3。  相似文献   

8.
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江苏省水足迹总量和人均量最大,缺水程度最严重,较低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制约了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水足迹视角,聚焦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变化,分析水足迹效率变化的驱动因素和大小,为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基于2010—2019年江苏省水足迹计算结果,扩展Kaya恒等式构造出驱动水足迹效率变化的实际用水效率、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和水足迹结构3个因素,借助LMDI-Attribution模型计算各因素驱动力大小,并得到三大用水部门的具体贡献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增长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32.78元/m3增加到2019年的88.91元/m3,增幅为171.25%,其中实际用水效率为水足迹效率变化的最大驱动力,贡献了167%,其次为技术水平,贡献了26.15%;由于农业部门水足迹占比增大,水足迹结构对变化的影响为-21.67%;从用水部门来看,工业部门和生活部门的实际用水效率是最关键的驱动力,分别为91.19%和75.07%,农业部门仅为0.73%;技术水平驱动力中贡献最大的为生活部门的21.40%,其次为工业部门的4.79%,而农业部门为-0.04%;水足迹结构驱动力中仅农业部门是正向的,为0.06%,生活部门为-2.13%,工业部门为-19.60%。建议江苏省建立健全节水型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农业部门水足迹所占比例,保持各用水部门灰水足迹的下降趋势,限制高污染企业的投资建设,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刺激省内消费需求,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非径向Super\|SBM模型测算各省市水资源福利绩效,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非参数Kernel核密度估计以及标准差椭圆模型研究水资源福利绩效的动态演进过程,采用全局Moran's I 指数和空间面板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分析,以期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不断波动并呈小幅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绩效重心整体往东北方向移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技术进步对水资源福利绩效起正向作用,环境规制和城镇化水平对水资源福利绩效起负向作用,产业结构和外商投资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协调区域发展模式,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构建区域合作交流机制,扩大正向空间溢出;出台更本土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生态创新是破解资源、环境与经济“三方掣肘”的可行路径。文章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采用SBM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04-2014年区域生态创新效率值及其增长指数,并分解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增长指数,构建面板计量模型,分析区域生态创新效率的异质性及影响机制,得出:1)东、中、西部区域生态创新效率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2)区域生态创新效率与生态技术效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区域生态创新效率提升主要取决于技术效率增长,而在技术进步、规模创新效率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外市场需求、产学研合作程度对生态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的市场竞争状况、产业转移、创新驱动因素起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规制、市场竞争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提出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措施促进生态创新效率跃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芳琴 《资源与产业》2022,24(4):113-123
利用泰尔指数和第三产业相对比重刻画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和高级化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揭示异质性人力资本、资源集聚及二者交叉耦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分析其地区差异的原因,以期为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高级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影响因素,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贡献为15.31%;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分别为46.93%和28.99%;初级、中级人力资本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变量,高级人力资本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力为72.99%),中级人力资本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力为75.77%);制造业资源集聚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动作用分别为90.73%和80.59%,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集聚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贡献分别为89%和82.68%。因此,在东部区域,应借助高级人力资本积累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吸引集聚,同时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化人力资本结构,通过二者的循环因果互动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在中西部区域,中高级人力资本和制造业集聚的“双翼驱动”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核心动力,在制造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应侧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并引导二者协同发展,重视制造业集聚与人力资本之间的互动和匹配。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我国能源安全和减少石油对外依存,充分分解分析历史影响石油消费增加的潜在性因素是势在必行的。本文采用分解技术方法分析了1980~2012年4方面因素对全国及六大行业石油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产出是拉动全国及各行业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而石油消费抑制作用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强度。行业间以工业和交通业的产出效益和能源强度效应最为显著。能源结构对全国、工业及其他行业(非物质生产行业)的石油消费起着抑制作用,而对农业、建筑业、交通和商业起着拉动作用。化石能源替代对全国石油消费起着拉动作用,这归因于工业的化石能源替代正效应要强于其他四大行业负效应。未来我国对石油消费的控制主要途径是降低经济产出效应,其根本在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经济对能源的依赖,通过政策扶持改善能源结构,以及通过技术改进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3.
提升环境效率是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探讨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区域,利用Undesirable-SBM模型及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测度了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环境效率及产业集聚水平,结合能源消耗结构、城镇化、科技水平等关联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环境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环境效率值在研究期间总体偏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有明显差距,东部地区环境效率值最高,西部地区最低,结论与其产业集聚水平相契合,东部产业集聚水平最高,西部产业集聚水平最低,中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环境效率与关联变量皆通过了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环境效率对产业集聚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差距,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高限效应”已经显现,进一步产业集聚将阻碍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产业集聚有助于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改善,因为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能源密集型产业较多,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运输成本降低,使得企业有更富足的资金投入污染物处理中,同时产业聚集带来扩散效应,使得能源节约效应开始显现;4)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改善以一次能源消耗为主的局面,从而减少高耗能资源的消耗,提高环境效率;5)科技水平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能显著提高其环境效率值,在中西部地区则并不明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驱动环境效率的提升。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嵘  常烜钰 《资源与产业》2012,14(2):172-179
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ia(LMDI)方法对西部地区1995-2009年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定量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高速增长是导致西部地区碳排放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的调整或变化对减少碳排放的潜力尚未显现;能源强度即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有效抑制碳排放减少的关键因素;能源结构的优化是控制碳排放增加的潜在因素。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且大气污染严重的局面,本文采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模型估计方法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2003~2014年之间煤炭消费与大气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炭消费引致的污染气体排放强度各不相同,烟粉尘排放强度最大、废气排放强度次之、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最小;同一污染气体在各区域的排放强度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二氧化硫和烟粉尘的排放强度相对较大,这与近年来东部地区雾霾较为严重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规模收益不变条件下的DEA模型测算1995-2013年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东中西部能源效率依次递减,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就全国整体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人均资本、煤炭消费量、政府干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分区域来看,各因素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程度不相同, 人均资本、煤炭消费量的影响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为负,人均GDP的影响在各地区显著为正;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显著为正,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在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中部地区显著为正,在西部地区显著为负;政府干预的影响在东中部地区显著为负,在西部地区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随着商品贸易,商品中所隐含的虚拟水也随之发生了转移。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数据,测算2001、2007、2013、及2019年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虚拟水流动格局,通过位序-规模法及分形理论对各伙伴国贸易规模及空间分布发展进行研究以此来探究其垄断性及依赖性。结果表明:2001—2019年期间中国净进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虚拟水量由83亿m3增至875亿m3,净出口国家数量由7个增加至27个,空间分布向均衡发展,位居前列的国家对中国的垄断性有所减弱;净出口量由33亿m3增至45亿m3,净进口国家数量由58个减少到47个,空间分布向集中发展,位居前列的国家对中国的依赖性增强;中国净进口的虚拟水类型以绿水为主,平均每年占比85.93%,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南亚和东欧等地区;中国净出口的虚拟水类型以绿水和灰水为主,平均每年占比65.03%和24.07%,主要出口至非洲、西亚等地区;南亚、东欧、中亚、非洲及南欧由净进口区转变为净出口区;东亚仍为净进口地区。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0—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样本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对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综合测算,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技术进步在金融发展对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作用的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研究显示,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从纵向来看金融发展与能源效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从横向区域对比来看,金融发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也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的地区;技术进步在金融发展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粮食重要产区,有效利用虚拟水贸易战略,有利于缓解沿线国家的粮食困境,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论文基于2010—2016年的生产和气候数据,测算了沿线65个国家7种粮食的单位虚拟水含量,并结合相应粮食的贸易数据,构建虚拟水贸易网络模型。研究发现:该贸易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出现逆全球化征兆;俄罗斯、乌克兰等是该贸易网络中主要的粮食虚拟水净出口国家,埃及、伊朗等是主要的粮食虚拟水净进口国家;中国保持着较高的中心性,其粮食虚拟水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在该网络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研究结果为改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结构、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了可视化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万欣  苏鹏程  毛鹏 《资源与产业》2022,24(5):108-116
为明晰异质性治理主体视角下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作用机制,将环境规制工具分为政府强制型和公众参与型两种,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验证环境规制的治污作用,并以技术创新和工业总产值为中介变量,探讨不同地区环境规制的治污路径。结果发现:1)中、东部地区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与污染排放显著负相关,比政府强制型环境规制更能起到抑制污染的作用;2)西部地区政府强制型环境规制与污染排放显著负相关,且工业总产值的中介作用显著,要防止其成为东部污染产业转入的“避难所”;3)技术创新在两种环境规制与污染排放之间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但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在地区间具有学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