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康峰 《煤矿开采》2004,9(1):49-50
矿井提升系统是矿井生产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充分利用下山开采巷道 ,合理选择矿井提升方案 ,是优化矿井水平延深设计 ,进行矿井系统改造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胡家河矿井属于高瓦斯矿井,立井单水平开拓方式.矿井建设期间,井下煤巷综掘出煤量大,给立井提升带来了很大压力.通过对主井临时改绞方案和主、副井交替装备顺序的优化,构建了各施工阶段的提升系统.尤其是采区施工阶段采用主井永久箕斗提升掘进煤的提升系统,为缩短矿井建设工期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鹿洼煤矿随着矿井生产能力的提升和矿井开拓的延伸,现有通风系统已不能满足矿井中、后期通风需要。在对矿井现有通风系统阻力测定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确定了矿井总需风量,优化了矿井-450m水平总回风巷通风断面,确定了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矿井通风系统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应用水平,在矿井现有条件下,通过优化通风路线布局,增加传感器数量,构建智能化通风系统,优化矿井生产过程中在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和开拓大巷等主要生产场景下的通风方案,实现发生灾变时快速调风、反风,利用风流短路形成保护性措施,有效避免灾害事故扩大化。同时对通风设施和设备进行远程自动化控制,有效提升供风优化利用,避免供风不足和风量浪费等现象,提高矿井通风系统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龙固矿井建设辅助运输管理体系,提升装备水平,优化整合施工队伍,实现运输一条龙服务,实现快速高效运输,保障辅助运输的及时性、准确性,为矿井生产提供系统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新阳煤矿存在问题基础上,通过完善矿井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合理优化生产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大力采用新装备、新工艺,矿井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益均得到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安全与生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创建高产高效矿井,最大限度提升矿井综采水平,许厂煤矿大力发展机械化,优化工作面技术装备、引进一次采全高生产工艺,优化综采工作面设计,实现了合理集中生产。同时,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并改革采煤工艺,重点推行高产、高效、安全的采煤方法,强化“一通三防”管理,为矿井回采生产提供安全保障,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8.
矿井地面物流系统的优化对于提升煤炭企业物流水平,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SLP法,并以某拟新建矿井为例,阐述了SLP法在矿井地面物流系统及场地作业布置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吴杨生 《煤》2020,29(3):52-53
开元煤矿由于瓦斯等级的变动导致矿井岩巷施工的工程量大大增加,为进一步提高岩巷掘进效率,通过引进现代化岩巷掘进作业线、优化施工组织等多种措施,单进水平明显提升,并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为现代化矿井岩巷掘进的优化提供了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10.
张瑞忠 《现代矿业》2020,36(12):247
结合正旺煤矿生产概况以及生产实践,从煤层自燃倾向性分析、回采工作面基本情况调查、矿井通风系统运行与优化等方面总结了矿井“一通三防”工作开展的要点。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矿井防灭火技术措施。实践表明:该类措施的运用,有效提升了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对于类似矿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对鄂尔多斯某煤矿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并听相关专家建议,建立了一套适合该煤矿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乘法集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主客观内在统一的综合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煤矿进行综合评价,确保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可信。结果表明,该煤矿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为0.466 5,属于Ⅱ级(较好),该研究结果可为该煤矿后续规划和开采提供理论依据,为建设安全、绿色、和谐的矿山地质环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煤炭资源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能源供给,保证煤炭资源的绿色、安全、高效开采是重中之重。统计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发展的历程、现状及新时代背景下煤矿安全生产发展的演进趋势与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时期,1949—1977年为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波动时期;1978—2002年为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持续好转时期;2003—2018年为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快速提升时期。研究认为,加大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运用,建设智能化煤矿是我国煤炭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大煤矿安全生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煤矿安全科技攻关,构建完善的职业健康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智慧煤矿示范工程建设,以保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好转。  相似文献   

13.
何福胜  毕建乙 《中州煤炭》2018,(1):27-30,35
煤矿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为加强员工行为管理,提高其安全意识减少危险行为,综合行为安全理论与安全管理学方法,阐明了行为安全管理的概念与作用机理。简要介绍了煤矿安全生产中忽视对人员行为管理的现象,深入诠释了行为安全“2-4”模型的功能、特点与事故预防中的重要意义,突出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运用该模型对斜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进行分析,详细剖析事故原因,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表明,行为安全“2-4”模型对煤矿行为安全管理具有指导性作用,通过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来预防事故发生,进一步提升了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4.
张健 《中州煤炭》2018,(4):186-190
为了减少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煤巷掘进工程量,保证矿井正常接续,针对云盖山煤矿一矿“两软一硬”不稳定煤层地质条件和矿井单一综放工作面组织生产,以矿井22202综采工作面切顶卸压巷旁U型钢棚支护沿空留巷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中厚煤层巷内基本支护采用锚索网+钢带、巷旁支护采用36U型钢棚支护的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实践监测结果表明:沿空留巷顶板最大离层量115 mm,中线至巷道上帮(老空侧)、下帮最大移近量分别为24,207 mm,留巷效果显著。此沿空留巷技术避免了对采面正常生产的影响,对建设“一矿一面”安全高效矿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晓兰  陈沙沙 《中州煤炭》2021,(7):182-188,214
煤矿生产安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煤矿信息化逐渐变得发达,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煤矿互联网技术为煤炭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互联网的最新进步,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矿智能监控系统,旨在监测煤矿生产过程。基于控制器区域网络(CAN)总线和ZigBee技术完成了所提出的感测网络架构。由电池供电的感测节点工作周期由特定的工作模型扩展,煤矿设备故障状态可以通过网络节点的查询路由表获得。当煤矿设备危险问题出现时,可以立即监测挖掘的过程,并立即警告矿工和管理人员,提升了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淡海英 《中州煤炭》2023,(2):227-231
煤矿的复杂环境需要不断监测地下环境、设备和矿工,以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然而,现有的煤矿在使用有线网络时会出现盲点。开发了一种基于Web的轻型远程监控平台,利用具有REST软件架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利用传感器节点收集煤矿中的温度、湿度和甲烷浓度数据。该平台还收集有关矿井内人员位置的信息。实现了一个RESTful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它通过Web提供了对井下传感器和仪器的访问,煤矿井下的物理设备就可以很容易地与远程监控和控制应用程序进行接口,还实现了3种基于Web的煤矿安全轻型远程监控场景,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测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东林矿8大类主要煤矿事故中的水害事故(最大涌水量为1 950 m3/h)为分析对象,以《重庆市突发事件风险管理操作指南(试行)》的“六表一图”为核心框架,开展煤矿事故风险评估工作。列出了“煤矿水害事故风险目录”、“煤矿水害事故风险采集表”;计算了“煤矿水害事故风险损害后果”和“煤矿水害事故风险可能性”,并绘制了“煤矿水害事故风险矩阵图”,得出了煤矿水害事故风险等级值;根据煤矿水害事故风险评估的汇总结果,提出风险的管理标准、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应急准备方案。通过研究,为重庆市区域内典型水害事故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应用示范案例。  相似文献   

18.
针对煤层露头附近开采,对上覆岩层造成的破坏程度的问题,采用钻探、物探以及地表沉陷观测,进行了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和地表岩移规律研究,取得了浅部松散含水层下开采引起覆岩变形破坏及地表沉陷规律,得出了垮落带、导水裂隙带(简称上“两带”)发育高度及地表沉陷的主要参数。对煤矿浅部松散含水层下开采的水害防治工作及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魏家地煤矿属双突三软特厚煤层矿井,开采条件十分复杂,近8年安全生产状况良好,其根本原因是矿井改革采煤方法,矿井生产实现了高效集约化模式。矿井生产高效集约化模式为矿井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五集中,五减少,五提高”。  相似文献   

20.
黄新广  文建明 《中州煤炭》2019,(11):179-182
极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合理的错距确定关系到上下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针对某生产矿井4号和5号煤层之间极近的层间距,结合该生产矿井实际地质条件,提出在确保下分层工作面在上分层工作面完全垮落且稳定之后进行回采和将下分层工作面布置在上分层工作面开采形成的应力降低区(减压区)内2种设计思路,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计算模型。分析了2种理论计算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实际生产条件,最终确定合理的最小错距为11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