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油茶籽加工处理方式对制取油脂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压榨阶段和处理方式制取的油茶籽油品质的差异性,采用液压中试设备对烘制和炒制的油茶籽,以及粉碎蒸制处理后的油茶饼分别进行压榨制油生产试验,并对制取的油茶籽油进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烘制处理和炒制处理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差异显著(P<0.05),但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两种处理方式对制取的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而烘制处理的磷脂含量较炒制处理低(P<0.05),甾醇总量、角鲨烯、总多酚以及总黄酮含量均较炒制处理高(P<0.05),烘制处理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品质较佳;二次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磷脂、甾醇总量和维生素E含量较一次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高(P<0.05),但角鲨烯和总多酚含量较低(P<0.05);在二次压榨生产过程中,蒸制处理能影响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分,从而使部分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形成差异显著(P<0.05),且蒸制处理能使油茶籽油中的甾醇总量提高66.51%,但对油茶籽油中的角鲨烯、维生素E、总多酚及总黄酮的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油茶饼粉碎蒸制后二次压榨制取的油茶...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油茶果为原料,采取鲜榨法、浸提法、新水法、冷榨法和热榨法5种制油工艺分别制取油茶籽油,研究对比了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所制取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生物活性成分(生育酚、角鲨烯及多酚)含量及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均在73%以上,其中浸提法((96.45±3.02)%)最高,冷榨法((73.72±2.76)%)最低,鲜榨法((82.36±2.24)%)、新水法((81.91±3.21)%)和热榨法((80.34±2.09)%)没有显著差异;5种工艺所制取的油茶籽油具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在α-生育酚和总生育酚含量方面,新水法制取的油茶籽油含量最高(α-生育酚含量(263.77±1.58)mg/kg,总生育酚含量(280.55±1.64)mg/kg),鲜榨法、冷榨法和热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接近,在233~244 mg/kg之间,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只有(17.10±0.76)mg/kg;在角鲨烯和多酚含量方面,鲜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明显高于其他工艺的,分别为(350.56±7.60)mg/kg和(45.04±4.50)mg/kg,新水法制取的油茶籽油角鲨烯含量最低,为(249.99±3.73)mg/kg,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多酚含量最低,为(7.06±0.03)mg/kg;在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方面,鲜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的清除能力最强,浸提法的最弱。  相似文献   

3.
为更多地保留活性成分,提高油茶籽油品质,研究了油茶鲜果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剥壳-摊晒、直接摊晒、堆沤-摊晒、剥壳-烘干、直接烘干、堆沤-烘干)对油茶籽主要成分以及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中3种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多环芳烃)和4种微量活性成分(维生素E、维生素K1、角鲨烯、多酚)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鲜果预处理方式对油茶籽主要成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影响不大;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剥壳-烘干处理油茶鲜果在油茶籽油的酸值、多环芳烃、维生素E、角鲨烯指标上较其他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优势。综上,采用剥壳-烘干对油茶鲜果进行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茶籽油品质。  相似文献   

4.
山茶籽油是我国特色食用油,具有多种活性,多酚是其主要功能成分之一。为探究油茶籽多酚的活性特点,研究比较了15个油茶籽多酚样品和5种非油茶植物多酚(肉桂多酚、苹果多酚、葡萄皮多酚、紫锥菊多酚、石榴皮多酚)抑制脂氧合酶(lipoxidase, LOX)、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 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活性,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抗脂质氧化活性,并通过“蓝精灵”实验评估了多酚对果蝇肠炎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油茶籽多酚提取物对几种酶均有抑制作用,油茶籽多酚提取物对果蝇肠炎和LOX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非油茶籽多酚提取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多酚抗LOX活性和抗果蝇肠炎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25,P<0.01)。油茶籽多酚是α-葡萄糖苷酶选择性抑制剂,其抗炎效果强于非油茶籽多酚,抗氧化、抑制LOX活性可能是油茶籽多酚抗肠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全生产工艺对油理化指标和脂质伴随物的影响。方法 首先收集不同预处理方式、不同制油工艺、不同精炼阶段生产的油茶籽油,其次对其酸价、过氧化值等质量指标、脂肪酸组成、生育酚、角鲨烯、甾醇等活性脂质伴随物进行检测,最后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蒸汽和热风预处理油茶籽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可以使油中的多酚含量增加76.79%和59.81%,热风预处理会增加植物甾醇的含量。在制油环节,浸出工艺会大幅度增加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且有苯并[a]芘的产生,对油品影响严重。精炼结束后压榨油茶籽油的酸价下降了65.57%,苯并[a]芘未检出,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和多酚含量分别损失100%、22.61%、89.69%和79.19%。精炼工艺仅保留脱胶沉淀,不经脱色、脱酸脱臭和冬化等工序,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保持不变,过氧化值下降30.30%,苯并[a]芘未检出,还可使生育酚、角鲨烯、多酚和甾醇等活性脂质伴随物的保留率达85%以上。结论 油茶籽预处理会促进脂质伴随物的溶出,精炼工艺能提高油茶籽油质量但会对脂质伴随物含量造成一定损失,浸出工艺相较压榨工艺对油品易造成较大影响。在实...  相似文献   

6.
使用甲醇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冷榨油茶籽油中以反-肉桂酸和4-羟基苯乙酸为主的游离型多酚化合物。基于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了游离型特征酚和总酚提取工艺,建立了数学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影响油茶籽油游离型多酚含量的显著因素为料液比、超声功率和提取时间,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9.73(g/mL)、超声功率265.77 W、提取时间31.86 min,此时总酚、反-肉桂酸和4-羟基苯乙酸含量分别为99.10 mg/kg、520.70 μg/kg和348.14 μg/kg。验证结果与理论预测拟合度高,可为后期油茶籽油不同形态多酚提取与鉴定,油茶籽油适度加工过程多酚保留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茶籽油中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油茶籽油样品经过皂化、萃取、浓缩,将油茶籽油中的皂化物类成分除去,富集其中的不皂化物类成分,并通过HPLC进行分析检测,按外标法测定其含量。HPLC色谱条件:色谱柱Hypersil ODS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100%甲醇,等度洗脱;流速0.7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05 nm。结果表明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分别在0.01~0.40μg(R~2=0.9999)、0.44~10.94μg(R~2=1)、0.01~0.55μg(R~2=0.9990)范围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接近1。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1322%(RSD=1.28%)、100.2346%(RSD=1.54%)、98.0859%(RSD=1.58%),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易行,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和准确性好,可用于油茶籽油中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的含量测定和油茶籽油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酶法、水代法、压榨法及有机溶剂浸提法制取油茶籽油,并对这4种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角鲨烯及苯并芘含量、脂肪酸组成、抑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制取工艺对油茶籽毛油的理化性质、角鲨烯及苯并芘的含量影响显著;水酶法和水代法制得的毛油的理化指标、角鲨烯及苯并芘含量都相近;浸出法制得的毛油酸价、过氧化值均最低,角鲨烯含量最高;压榨法制得的毛油品质较差。这4种制油工艺得到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较为相近。5%的油茶籽油即能较好地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3种致病菌的生长,但以浸出法毛油的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pH 5. 0、料液比1∶5、α-淀粉酶用量1%、纤维素酶用量1%、提取时间3 h、提取温度50℃为基本条件,研究了油茶籽储存时间对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提取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存时间对油茶籽油提取率及油茶籽油品质影响显著,建议油茶籽在储存时间1~3个月内处理,其中使用储存时间为1个月左右的油茶籽最佳,油茶籽油提取率为91. 6%;所制备的油茶籽油气味清香、涩口味较淡,基本理化指标除水分外优于国标一级压榨油茶籽油标准,油中的维生素E、多酚和角鲨烯含量分别达到321、28 mg/kg和178 mg/kg,而且油茶籽的后熟期油中脂肪酸转化基本完成,油酸含量达到了79. 69%。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不同产地油茶籽油的差异性,通过系统聚类分析(systematic cluster analysis,S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8种不同产地油茶籽含油率、脂肪酸组成、甾醇、角鲨烯和生育酚等特征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在41.38%~54.71%之间。共检出12种脂肪酸、角鲨烯、8种甾醇和生育酚。江西九江油茶籽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133.79 mg/g),湖北随州油茶籽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659.40 mg/g);浙江衢州油茶籽油的总甾醇含量最高(316.14 mg/100 g);湖南邵阳油茶籽油的角鲨烯(29.27 mg/100 g)、总生育酚(338.74 mg/kg)含量最高。SCA结果显示,浙江衢州、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安徽金寨、湖北随州和广西河池5个产地能够分为一类,其余产地各自分为一类。PCA综合得分表明湖南邵阳、湖北随州与江西九江的油茶籽油得分较高。综上所述,各产地油茶籽油特征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邵阳油茶籽油特征组分含量较高,且综合排名最高。  相似文献   

11.
孟橘 《中国油脂》2021,46(7):20-22
为了考察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微量成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工艺(冷榨、热榨、浸出精炼、鲜榨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微量脂肪伴随物,如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总黄酮含量,以及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鲜榨油茶籽油的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鲜榨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低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远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12.
谭传波 《中国油脂》2020,45(7):93-96
以不同工艺山茶油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对SD大鼠胃肠炎、胃溃疡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鲜榨山茶油、原香山茶油、精炼山茶油对大鼠胃肠炎、胃溃疡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整体效应是原香山茶油、鲜榨山茶油优于精炼山茶油;在大鼠胃液白细胞数、胃和十二指肠病理变化的调节作用中,鲜榨山茶油又优于原香山茶油。  相似文献   

13.
在532 nm激光光源的扩展拉曼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中,油茶籽油与低价植物油及精炼地沟油光谱形态的差异显著,谱峰得到有效分离。基于全波段光谱信息和形态建立的多步聚类分析模型既可准确鉴定油茶籽油,还可准确鉴定各种类型的掺伪油茶籽油。对26份不同油茶籽油、105份不同低价植物油、75份5%及以上的掺杂油茶籽油和38份不同精炼地沟油的判别正确率均为100%,对5%及以上的180份掺假油茶籽油和72份掺杂植物油的判别正确率达92%以上。样品测量时无需制备样品及消耗化学试剂,测量和分析1份样品仅耗时5 min左右,可实现对掺伪油茶籽油的快速、无损和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无损鉴别掺假油茶籽油的可行性,以赣南茶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掺入不同植物油如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和大豆油等制备掺假油茶籽油,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集其光谱特征信息,对比不同预处理方法和主成分数,并结合线性和非线性建模方法建立油茶籽油掺假鉴别模型,以识别准确率(纯油茶籽油样品和掺假油茶籽油样品被正确判别的比例)、灵敏度(纯油茶籽油样品被正确判别为纯油茶籽油的比例)、特异性(掺假油茶籽油样品被正确判别为掺假油茶籽油的比例)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模型。结果表明:二阶微分联合线性判别分析(SD-LDA)模型为最优线性模型,标准正态变量变换联合人工神经网络(SNV-ANN)模型为最优非线性模型,两个模型的识别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7.58%、100%、97.33%和98.99%、100%、98.88%。SNV-ANN模型鉴别效果优于SD-LDA模型,说明非线性模型更适于油茶籽油掺假判别,该模型能更准确地鉴别油茶籽油是否掺假。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油茶籽油掺伪其他植物油的定性鉴别问题,在油茶籽油中分别掺入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棉籽油、葡萄籽油、菜籽油、棕榈油和米糠油,设置高和低两种不同掺伪梯度,基于14个特征性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指标,运用Python语言构建并对比分析了二分类决策树模型、多分类决策树模型和多层感知机人工神经网络(MLP-ANN)模型用于油茶籽油掺伪定性鉴别的效果。结果表明:高和低掺伪梯度下,二分类决策树模型对油茶籽油掺伪其他植物油的定性鉴别的准确率均达到0.95以上;多分类决策树模型的精确率和准确率在高掺伪梯度下均达到了0.95,但在低掺伪梯度下仅为0.90;在高和低掺伪梯度下,MLP-ANN模型对油茶籽油掺伪定性鉴别的平均精确率均达到0.98,准确率分别达到0.97和0.98。相比于决策树模型,MLP-ANN模型能很好地实现油茶籽油掺伪定性鉴别。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工艺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中均鉴定出32种风味物质;醛类是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主要的风味成分,其在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含量分别为62.62%和70.52%;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成分差异主要在于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湿提油茶籽油的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高于热榨油茶籽油,糠醛含量(1.96%)远低于热榨茶籽油(11.18%);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样品间相似度分析比较,两种工艺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差异明显。湿提油茶籽油可能具有比热榨油茶籽油更柔和的风味和更安全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定油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色值,探讨了不同种类硅酸镁、不同处理时间对不同酸值油茶籽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油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色值L*均有所上升,色值b*均有所下降。不同种类硅酸镁对油茶籽油的酸值降低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碱硅酸镁、高钠硅酸镁和国外硅酸镁,对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降低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钠硅酸镁、国外硅酸镁和高碱硅酸镁。这是因为高碱硅酸镁碱度较高,而高钠硅酸镁中二氧化硅含量较高,氧化镁含量低。此外,高钠硅酸镁具有较佳的脱色效果,这是可能与高钠硅酸镁中二氧化硅含量较高,而水分含量较低有关。当油茶籽油的酸值越低,不同种类硅酸镁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的降低程度越大,对提高油茶籽油的亮度、去除黄色色素和降低绿色色素能力越强。综上,采用硅酸镁进行油茶籽油的精炼适用于酸值小于3.0 mg/g的油茶籽毛油,且处理时间20~40 min较佳,三种硅酸镁中高钠硅酸镁具有较佳的脱色脱酸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富硒油茶籽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富硒油茶籽油的抗氧化功能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硒含量对油茶籽的营养成分及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活性有一定的影响,随硒含量的增加,油茶籽的灰分、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水分含量下降;油茶籽油中的甾醇含量随硒含量的增加而升高,角鲨烯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硒含量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以鲜榨山茶油和特级初榨橄榄油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表明:鲜榨山茶油在理化指标上与特级初榨橄榄油相当,脂肪酸组成与特级初榨橄榄油相似,但油酸含量高于特级初榨橄榄油,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低于特级初榨橄榄油;在维生素E、角鲨烯、植物甾醇等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方面媲美特级初榨橄榄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