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研究了等温淬火工艺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组织、力学性能及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温淬火温度290~380℃范围内,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ADI基体组织逐渐变粗,残留奥氏体量增多,硬度逐渐下降,ADI试样的磨损率增加,摩擦系数减小。研究可知,ADI磨损机制主要有微观切削磨损、氧化剥落磨损、犁沟和表面疲劳磨损。当等温淬火温度为较低时,290和320℃时ADI磨损机制主要为微观切削磨损和氧化剥落磨损;等温淬火温度为350℃时,ADI磨损机制主要为微观剥削磨损和犁沟,以及少量的氧化剥落磨损;等温淬火温度升高至380℃时,ADI的磨损机制主要为表面疲劳磨损和犁沟。 相似文献
3.
4.
5.
6.
借助工艺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优化了55Cr Mo钢精密滚珠丝杠感应加热及冷却工艺参数,改善了丝杠感应淬火后的淬硬层分布。构建了丝杠单感应圈加热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单感应圈加热时沟道区域的温度曲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沟道区域的温度场分布不合理是导致淬硬层分布不合理的主要原因。针对单感应圈感应淬火工艺的不足,提出了双感应圈加热工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双感应圈加热工艺、喷水冷却带宽度为40 mm时,可保证丝杠沟道顶部的淬硬层深度约为6.2 mm,沟道底部的淬硬层深度约为3.0 mm。工艺实验结果表明,丝杠沟道区域的淬硬层分布得到较大的改善,数值模拟结果与工艺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7.
针对行星架感应淬火过程中出现的内齿圈淬硬层深不等和表面硬度分布不均的现象,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感应加热的热传递方式,以及调整感应淬火设备的功率、频率等工艺参数,使行星架感应区的淬硬层深度接近、表面硬度分布均匀,金相组织符合国标标准。本研究结论可为行业内类似行星架的淬火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采用对比试验法,以淬火功率、回火条件、加热时间、冷却时间等作为变量,研究了微合金中碳钢48MnV曲轴连杆轴颈感应热处理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优化的感应热处理工艺为淬火功率165 kW,电流频率9 kHz,加热时间17 s,冷却间隔时间1 s,冷却时间20 s, 210℃回火2.5 h。在优化的感应热处理工艺下,连杆轴颈淬硬层显微组织为细小均匀针状马氏体;轴颈表面、两侧过渡圆角距表面0.25 mm处的最高硬度依次可达720.9、690.0和667.1 HV,耐磨性显著提高;连杆轴颈、过渡圆角表面残余应力呈现为压应力,靠芯轴端过渡圆角残余应力高达-884.0 MPa,靠法兰端过渡圆角残余应力为-831.9 MPa;试样的疲劳极限载荷最高,高达3750 N·m。感应热处理后残余压应力越大,越有利于提高曲轴连杆轴颈的弯曲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主要研究了石材大径(1.6米)圆锯片基体感应加热工艺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合理制定热处理工艺提供可靠依据,得出了65Mn圆锯片感应加热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3.
14.
详细介绍了我厂某型柴油机气缸盖的生产工艺,以及存在的断芯、气孔缺陷;从工艺设计、砂芯强度、气体排出等方面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通过多次试验,确定了增大工艺孔尺寸和增加砂型排气通道等措施,消除了断芯、气孔缺陷。 相似文献
15.
高强度接头螺栓感应亚温淬火及自回火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强度接头螺栓进行了中频加热感应亚温淬火及自回火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送料节拍由原来的12个/min提高到20个/min;在回火马氏体基体上保留有少量小块状铁素体,保证了螺栓的高强度和高塑性的良好配合。螺栓感应加热后在水中停留时间控制在5.40~7.50s范围内,利用淬火余热进行回火,取消原工艺中的低温回火过程,提高了生产率并减少了能源消耗。新工艺处理后的螺栓性能符合GB5098—85规定的10.9级标准。在生产实际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石材大径圆锯片基体感应加热工艺其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工艺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该项技术不但有效的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能大大降低电能消耗和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确定42CrMo钢感应淬火过程的奥氏体相变动力学参数,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 根据不同加热速率下42CrMo钢奥氏体膨胀曲线,基于经典JMAK(Johnson-Mehl-Avrami-Kolmogorov)模型和Kissinger方法,确定了42CrMo钢奥氏体化相变动力学的参数。建立ABAQUS局部移动式感应淬火模型,选取淬火区域加热过程中点的温度变化曲线作为验证奥氏体化模型的对象。基于Scheil法则和JMAK相变动力学模型,采用文中求解得到的奥氏体化参数,采用Matlab对42CrMo连续转变过程离散为每个时间间隔的等温相变并求解,并对照相关学者采用的扩展解析动力学模型和JAMK模型,加以验证。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得到的42CrMo奥氏体相变动力学参数为:激活能Q为2.04×106 J/mol,指前因子lnk0的值取230.78,Avrami指数n取0.427。将淬火加热过程离散为数量很大的均匀时间间隔,并以求解的动力学模型在每个间隔内进行对应温度条件下奥氏体体积分数的求解并顺次叠加,以模拟得到的奥氏体转变时间和转变温度等作为依据,该模型有良好的表现性。结论 对42CrMo非等温且加热速度不恒定的连续奥氏体转变过程,JAMK模型拟合表现良好,采用文中求解的参数组对表面感应淬火的奥氏体转变历程进行仿真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法将硬质合金头钎焊及母体液火工艺一步完成,探讨了不同组合工艺对钎缝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工艺减少了钎焊后的二次奥氏体化加热,有利于钎缝剪切强度的提高。钎焊后直接淬火工艺简单,在300℃回火时,由于β相的析出及细小的γ相对β相的强化作用而钎缝剪切强度提高;在400℃回火时,由于γ相的增多及长大而使钎缝剪切强度下降,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