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油茶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以赣石83-4和赣石447油茶鲜果为原料,测定其不同成熟度下果实品质相关的表型性状、营养物质和种仁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个品种不同成熟度油茶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2个品种油茶果实的单果质量、含水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则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赣石83-4种仁含油率在第四成熟度达到最大值(44.16%),而赣石447种仁含油率在第二成熟度达到最大值(48.56%);赣石447和赣石83-4种仁可溶性糖含量随成熟度变化趋势不一致,前者在第四成熟度达到最大值(11.35%),后者在第五成熟度达到最大值(13.05%);2个品种不同成熟度的油茶种仁蛋白质含量较低且总体上较稳定;2个品种油茶种仁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油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持续增加,而亚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小,分别维持在11%和89%左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赣石83-4和赣石447的最佳采收期分别在第五成熟度和第四成熟度。综上,赣石83-4和赣石447油茶...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93个品种桑蚕蛹的粗脂肪含量,并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桑蚕蛹不同品种间粗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变化幅度为19.1%~36.28%。桑蚕蛹油脂肪酸主要由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组成:软脂酸质量分数为22.24%~29.92%,硬脂酸质量分数为3.22%~11.85%,油酸为24.06%~37.36%,亚油酸为3.09%~7.07%,亚麻酸为24.55%~37.02%。不饱和脂肪酸占到总脂肪酸的61.61%~73.31%,n-6/n-3范围为0.102~0.235。2个桑蚕品种75和79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4.9%和36.28%,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达70%,是昆虫不饱和脂肪酸优良资源。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4种典型的木本油料沙漠果、碧根果、甜杏仁和巴旦木为原料,测定了4种木本油料种仁的粗脂肪含量、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以及4种油脂的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结果表明:4种油料种仁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较高,为40. 67%~69. 29%;巴旦木油、碧根果油和甜杏仁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90%以上,沙漠果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3. 85%; 4种油脂的脂肪酸均以油酸为主(48. 04%~80. 16%);巴旦木油、碧根果油和甜杏仁油以三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为主,含量为69. 88%~75. 50%,沙漠果油以二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为主,含量为48. 50%; 4种油脂甘三酯均以OOO最多,碳原子当量中均以ECN48最高。  相似文献   

4.
吕孝飞 《中国油脂》2022,47(1):28-35
以甘肃省陇南市油橄榄研究所种质资源基因库的‘城固32号’和‘莱星’油橄榄果为原料提取橄榄油,运用GC-MS、HPLC和E-Nose对不同品种与不同成熟度指数的橄榄油脂肪酸、酚类化合物及风味属性进行检测分析,以探究成熟度指数与不同品种橄榄油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指数的增大,‘城固32号’橄榄油中的硬脂酸、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MUFA/PUFA)和油酸/亚油酸值呈下降趋势,亚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呈上升趋势,‘莱星’橄榄油中油酸和UFA含量及MUFA/PUFA和油酸/亚油酸值呈上升趋势,而亚油酸、亚麻酸和SFA含量呈下降趋势;油酸/亚油酸和MUFA/PUFA值在2个品种间存在差异,可作为鉴别‘城固32号’和‘莱星’橄榄油的依据;2个品种橄榄油中酪醇和总酚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香草酸和木犀草素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羟基酪醇含量在‘城固32号’中总体逐渐减少,在‘莱星’中总体逐渐增加,木犀草苷含量在2个品种中保持稳定;风味物质的E-Nose信号响应值在2个品种中均显著减小。利用橄榄油中脂肪酸和酚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以及风味属性的信号响应值差异结合主成分(PCA)分析可有效鉴别和区分不同成熟度指数的‘城固32号’和‘莱星’橄榄油。  相似文献   

5.
以西昌本地油橄榄鄂植为对照,对5个引进油橄榄品种3个不同成熟度的干果肉粗脂肪含量、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鄂植、佛奥、科拉蒂、豆果、皮瓜尔和克罗莱卡的干果肉粗脂肪含量分别在成熟度3、1、3、1、1和2达到最大值;除皮瓜尔外,其他品种干果肉平均粗脂肪含量均大于鄂植。随成熟度的增加不同品种不同脂肪酸的变化不一致,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棕榈油酸、硬脂酸、亚麻酸是橄榄油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油酸/亚油酸的比值分别为佛奥12.48和15.04、豆果8.42和9.73、皮瓜尔11.16和13.28、鄂植11.34和14.71、科拉蒂10.44和12.31、克罗莱卡8.01和9.23。6个品种橄榄油的亚麻酸和亚油酸比值在0.18-0.25之间,酸值在1.48-1.89 mg/g之间,克罗莱卡、佛奥和豆果的酸值大于鄂植,科拉蒂和皮瓜尔的酸值低于鄂植。除科拉蒂外,其他品种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和油酸相对含量均大于鄂植。佛奥、豆果、皮瓜尔、鄂植、科拉蒂和克罗莱卡的最佳成熟度分别是成熟度1、2、2、2、2和3;克罗莱卡、豆果、皮瓜尔和科拉蒂综合表现优于本地品种鄂植,其中克罗莱卡的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6.
发育紫苏种子营养累积与脂肪酸组分变化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对6个不同品种紫苏种子发育过程中粗脂肪、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通过气相色谱对2个品种的脂肪酸组分变化规律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在结实后10~20 d内即可完成基本累积过程,而粗脂肪累积需要20~30 d才能完成。6个品种中含粗脂肪32.6%~44.4%,含蛋白质21.4%~24.9%,ZY-14和ZY-12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较高,是适合油用和饲料加工的优质品种。紫苏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5种成分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91.6%~95.0%,其中α-亚麻酸占总不饱和脂肪酸的66.8%~73.3%。种子发育过程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相对稳定,亚油酸含量随种子发育逐渐降低,而α-亚麻酸含量不断增加直至成熟。  相似文献   

7.
光皮树果实不同部位油脂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光皮树果实中果肉、种核、种仁3个部位的油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肉中油脂占全果总合油比例为66.95%,种核中油脂占16.96%,种仁中油脂占16.09%.3部位油脂均含有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花生酸,只是相对含量不同,其中果肉中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24.41%)、亚油酸(32.46%)、油酸(30.07%)、硬脂酸(1.64%)、花生酸(3.09%);种核中油脂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2.48%)、亚油酸(54.79%)、油酸(26.93%)、硬脂酸(2.18%)、花生酸(1.63%);种仁中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6.61%)、亚油酸(58.80%)、油酸(22.32%)、硬脂酸(2.03%)、花生酸(0.65%).  相似文献   

8.
采用索氏提取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首次对内蒙古地区8个品种、4个品系共12个蓖麻材料种子中的粗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用IMB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内蒙古地区蓖麻高油品质育种研究及化工原料的选择提供参考数据。试验结果表明:12个蓖麻材料的种子百粒质量、种仁百粒质量、种仁率、百粒种子中粗脂肪含量、种子中粗脂肪含量、种仁中粗脂肪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蓖麻油酸是蓖麻粗脂肪的主要成分;12个材料的粗脂肪中8种脂肪酸含量、种子中8种脂肪酸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基于种子中粗脂肪含量和种子中8种脂肪酸含量进行聚类的结果不相同,基于种子中8种脂肪酸含量和种子中蓖麻油酸含量进行聚类的结果基本一致。对种子中粗脂肪含量和8种脂肪酸含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种子中的粗脂肪含量与硬脂酸、花生酸、亚油酸、蓖麻油酸含量呈正相关,与棕榈酸、油酸、亚麻酸、花生一烯酸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测定名邛台地(四川省境内的名山、邛崃、蒲江一带)的12株野生油茶的产量和种仁含油率,采用气相色谱法(GC)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对主要脂肪酸组成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油茶的产量和种仁含油率存在差异,单株产量为12.95~54.00 kg,种仁含油率为37.04%~45.56%;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以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各脂肪酸含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最密切的是油酸和亚油酸,其相关系数达到-0.829;根据产量、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筛选出的川雅31、川雅21、川雅28、川雅20可作为进一步培育优良品种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46份芝麻籽样品进行脂肪酸组成测定,并分析了不同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亚油酸和油酸是芝麻籽中的主要脂肪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5.40%和39.56%。芝麻籽中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达到85.45%。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分别为41.72%~48.51%,35.49%~43.60%、7.44%~10.39%和4.52%~6.00%。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油酸、亚麻酸含量和花生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元宝枫为我国特有木本油料树种,选育高含油优质种源是其产业发展急需解决问题。采用野外单株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科尔沁沙地代钦塔拉自然保护区元宝枫不同年龄古树种仁脂肪酸及其组成的含量。结果表明,元宝枫古树种仁具有高含油特点,且不同树龄古树种仁脂肪酸及其组成含量差异不显著。元宝枫古树种仁含油46.76-49.97%,平均含油48.19%;元宝枫古树种仁脂肪酸组成以油酸、亚油酸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26.23%、34.91%;棕榈酸、顺-11-二十碳烯酸、13-二十二碳酸和二十四碳烯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44%、8.18%、14.54%和4.60%。脂肪酸随着古树年龄增加,脂肪酸含量总体呈现出增加趋势,神经酸含量总体呈现出降低的趋势。代钦塔拉自然保护区百年以上元宝枫古树具有相对稳定的高含油特征,树龄差异不是影响元宝枫种仁脂肪酸及其各组成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云南引种美国山核桃品种之间的品质差异,为其深加工和品种选育奠定理论基础,选择9个有代表性的美国山核桃品种,测定其种仁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维生素E、微量元素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9个品种的美国山核桃种仁粗蛋白质含量在437~7.96 g/100 g之间,平均值为5.88 g/100 g;粗脂肪含量在53.21%~74.91%之间,平均值为65.90%;维生素E含量在0.89~1.22 mg/g之间,平均值为1.04 mg/g;9个品种美国山核桃种仁Zn、Fe、Ca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68、0.118、0.514 mg/g,Pb含量平均值为0.115 μg/g,低于国标限值;9个品种美国山核桃种仁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等;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负相关。不同品种美国山核桃在基本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及微量元素含量方面各有侧重,在精深加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成品、配料、加工工艺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在品种培育方面,也可以根据各品种特点进行定向培养。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46份芝麻籽样品进行脂肪酸组成测定,并分析了不同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亚油酸和油酸是芝麻籽中的主要脂肪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5.40%和39.56%。芝麻籽中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达到85.45%。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分别为41.72%~48.51%,35.49%~43.60%、7.44%~10.39%和4.52%~6.00%。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油酸、亚麻酸含量和花生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油橄榄的最佳采收期,测定了4个油橄榄品种(‘佛奥’‘科拉蒂’‘小苹果’和‘米扎’)不同成熟度果实的表型性状和内在品质,观察了果实经济性状随成熟度的变化,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品质进行评价,并探讨了不同品种的最佳成熟度。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增加,4个品种油橄榄果实单果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果形指数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除‘科拉蒂’的果肉率在第五成熟度达到最大值外,其余品种的果肉率均在第三成熟度达到最大值;不同成熟度的4个品种油橄榄果实鲜果含水率为42.07%~68.48%,干基含油率为40.60%~55.37%,‘佛奥’‘小苹果’和‘米扎’果实在第四成熟度达到最大干基含油率,分别为54.06%、49.10%和45.66%,‘科拉蒂’的干基含油率在第五成熟度达到最大值(55.37%)。随着成熟度增加,4个品种果实的蛋白质含量总体较稳定;还原糖含量变化不一,呈现波浪式的变化;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的油橄榄果实中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成熟度增加,亚油酸含量增加,油酸含量降低,MUFA/PUFA和油酸/亚油酸呈下降趋势。‘科拉蒂’橄榄油的UFA含量最高,为85.01%,而SFA含量最低,为15.28%。对4个品种果实的表型性状、干基含油率、主要化合物含量、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等共14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依据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发现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最佳成熟度,其中‘科拉蒂’和‘佛奥’为第一成熟度,‘小苹果’为第五成熟度,‘米扎’为第四成熟度;品质最好的品种为‘科拉蒂’,‘佛奥’和‘小苹果’表现相当,其次为‘米扎’。  相似文献   

15.
分析9个不同品种红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的差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红麻籽油,并对其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和鉴定红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红麻籽含油率在19.63%~22.06%之间;红麻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软脂酸和硬脂酸为主,其中亚油酸甲酯(Z,Z)含量在31.98%~38.91%,油酸甲酯(E)含量在31.30%~36.93%,软脂酸甲酯含量在19.81%~23.02%,硬脂酸甲酯含量在3.32%~4.22%。因此,红麻籽油是一种典型的油酸-亚油酸型油脂。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新收获的国产大豆在后熟期间油脂的粗脂肪含量、酸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来探究后熟期间大豆籽粒中脂肪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后熟过程中,大豆的粗脂肪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度过后熟期则逐渐下降,粗脂肪含量从初始的19.25%升高至21.30%,在30 d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大豆酸价及过氧化值均为上升趋势,且大豆酸价及过氧化值均与大豆油脂肪酸的比值呈负相关;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呈负相关,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相对含量呈正相关。通过研究发现后熟期间大豆籽粒脂肪含量有了显著升高,对于生产实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籽品质的变化与其生育期密切相关。为获得优质油菜籽,以不同采收期的甘蓝型双低黄籽油菜籽为实验材料,对其含油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多种脂肪酸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及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油菜籽在成熟过程中,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含油量在成熟中期上升较快,后期趋缓终花后32d达到35.33%;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在成熟前期有一定上升,中后期变化平缓;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变化范围为13%~8%;油酸相对含量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最高值达56.99%;亚油酸和亚麻酸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棕榈酸和硬脂酸也有一定程度变化,但是变化幅度不大;油脂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与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油酸的相对含量与亚麻酸的相对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亚油酸相对含量与亚麻酸相对含量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亚麻酸的相对含量与棕榈酸相对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各物质的积累变化规律,在终花后的第29d至32d为最佳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牡丹种皮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并与牡丹籽油和4种常见干果(核桃、巴旦木、杏仁、开心果)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为牡丹种皮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索氏抽提法对4种干果中的脂肪进行提取,以硫酸-甲醇法对6种油脂样品甲酯化,采用GC-MS检测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牡丹种皮油与牡丹籽油中均含有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超过90%,尤其是亚麻酸的含量分别高达51.1%和44.7%;而核桃中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4种脂肪酸,亚油酸是其主要成分;巴旦木、杏仁、开心果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3种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结论牡丹种皮油中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尤其突出,较牡丹籽油含量更高,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食用油。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选用3种不同品质类型大豆品种,研究了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各组分的发育动态。研究表明,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随着棕榈酸、亚麻酸的相对含量下降,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则上升。不同类型品种脂肪酸的含量随着籽粒发育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主要存在于籽粒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大豆开花后51天和70天是这五种脂肪酸积累的共同转折点。油酸的积累主要在大豆籽粒成熟的早期,亚油酸的积累主要在籽粒成熟的中后期。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 明确牡丹种皮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并与牡丹籽油和4种常见干果(核桃、巴旦木、杏仁、开心果)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为牡丹种皮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索氏抽提法对4种干果中的脂肪进行提取,以硫酸-甲醇法对6种油脂样品甲酯化,采用GC-MS检测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 结果 牡丹种皮油与牡丹籽油中均含有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超过90%,尤其是亚麻酸的含量分别高达51.1%和44.7%;而核桃中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4种脂肪酸,亚油酸是其主要成分;而巴旦木、杏仁、开心果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3种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 结论牡丹种皮油中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尤其突出,较牡丹籽油含量更高,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食用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