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9种食用植物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总共鉴定出171种化合物,占总检出物的83.97%以上,可归纳为吡嗪、呋喃、吡咯、嘧啶、噻唑等杂环类、酯、醛、醇、酸、酮、烷烃、烯烃以及酚等10类化合物。醛、酮、醇、饱和烃及杂环类物质是植物油的主体风味化合物,除橄榄油中酯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外,其余8种植物油主要以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两者占总检出物的46.81%以上。植物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各具特点,研究结果为建立食用油挥发性风味指纹图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HS-SPME-GC-MS分析冷榨和热榨葵花籽油的挥发性物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振童  陈洁  范璐 《中国油脂》2015,40(2):90-9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对冷榨葵花籽油和不同炒籽温度下的热榨葵花籽油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葵花籽油样品中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是萜烯类、醛酮类、烷烃类、杂环类及羧酸类物质;冷榨葵花籽油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萜烯类、烷烃类及醛酮类物质,含量分别为38.96%、16.19%和12.20%;炒籽温度110、130、150℃下的热榨葵花籽油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与冷榨葵花籽油的相似,但含量有很大区别,而170℃和190℃下的热榨葵花籽油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是吡嗪等杂环类物质和醛酮类物质。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对冷榨伽师瓜籽油和不同烤籽温度下的热榨伽师瓜籽油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伽师瓜籽油中共检出11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是羧酸类、醛类、酮类、杂环类、醇类、酯类和烷烃类化合物;冷榨伽师瓜籽油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羧酸类、醛类及醇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36.65%、29.50%、11.56%;烤籽温度为110 ℃和130 ℃下的热榨伽师瓜籽油主要挥发性物质为醛类化合物,且含量与冷榨伽师瓜籽油有较大差异;烤籽温度为150 ℃、170 ℃、190 ℃、210 ℃下热榨伽师瓜籽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吡嗪、呋喃等杂环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作为食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检测的一种分析技术,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食用植物油中芳香性物质的非法添加。以不同品牌的花生油、葵花籽油、芝麻油、花生油香精、葵花籽油香精、芝麻油香精为研究对象,采用HS-SPME-GC-MS进行分离鉴定,得到相应的图谱指纹库。结果显示:花生油、葵花籽油、芝麻油主要挥发性物质为醛类与吡嗪类物质,分别约占总挥发物含量的70%;花生油香精、葵花籽油香精、芝麻油香精主要为酯类和酚类物质,分别约占总挥发物含量的60%、70%、75%。上述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与其对应香精的指纹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因此HS-SPME-GC-MS法可以作为检测食用植物油中非法添加芳香性物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在水果产品挥发性物质检测中的应用角度,阐述其在水果风味检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简要概述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的原理和特点,重点概括了其在不同种类的新鲜水果、贮藏保鲜后的水果以及果汁、果酒、果茶等水果加工产品中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同时对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在水果风味检测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利用真空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玉米油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分析,以揭示玉米油加热过程中风味形成机制,此过程中检测并鉴定了5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醛(21种)、酮(8种)、醇(9种)、呋喃(3种)、酸和酯(共8种)和芳香族的化合物(3种).同时,确定了各组分的形成温度.结果表明,温度对挥...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海鲈鱼鱼松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评分、色差和质构确定了植物油最佳添加量为3%。在此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深入分析了三种植物油(花生油、棕榈油和葵花籽油)炒制鱼松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三种植物油炒制的鱼松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醇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等,其中,花生油、棕榈油和葵花籽油炒制鱼松中醛类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63.33%、57.58%和43.75%。不同植物油炒制鱼松中存在特征风味物质,其中,丙醛、苯甲醛分别只存在于花生油、棕榈油炒制鱼松中;3-甲基-1-丁醇和己醛同时存在于花生油和葵花籽油炒制鱼松中。本研究结果表明根据GC-IMS建立的三种植物油炒制鱼松指纹图谱相似度较低,能有效区分炒制鱼松的植物油来源,可作为植物油炒制鱼松的鉴定及掺伪鉴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袁桃静 《中国油脂》2020,45(9):102-111
采用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5种食用植物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油茶籽油、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法确定关键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电子鼻检测发现花生油与油茶籽油气味轮廓相似,但花生油气味浓度大于油茶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棕榈油整体气味差异相对较小且浓度较低; HS-GC-IMS共检出5种食用植物油56种化合物(其中定性24种),定性的共有风味化合物为戊醛(单体)、己醛(单体)、庚醛、1-戊醇(单体)、1-丙醇、2-丁酮(单体)、辛醛和丁醛(单体),并得到5种食用植物油差异图谱; HS-SPME-GC-MS鉴定出5种食用植物油86种化合物,共有关键风味化合物为己醛、壬醛和庚醛,花生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特有关键风味化合物分别为吡嗪类化合物、(E,E)-2,4-庚二烯醛和6-甲基-5-庚烯-2-酮。  相似文献   

10.
为得到风味良好的发酵辣椒汁,将辣椒汁分别添加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作为营养物质,再经过复合菌种发酵,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不同糖类发酵辣椒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探讨不同糖类对辣椒汁发酵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样品中,共鉴定出11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酯类(35种)、酸类(13种)、醇类(9种)、烯烃类(28种)、烷烃类(14种)、醛类(7种)、酮类(3种)等,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发酵辣椒汁的特征气味。其中4个样品分别鉴定出成分72,69,76,86种,共有的成分45种且酯类是4个样品中的主要成分,因此4个样品的主体香气相似。但4个样品中不同种类物质所占比例和数量,以及相同组分相对含量差异都很大,因此不同糖类作为营养物质发酵辣椒汁香气不同,各有特色,将气质结果结合感官描述比较分析,麦芽糖发酵组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11.
Peroxide values, TBA numbers and chromatic parameters of edible vegetable oils (olive, sunflower, corn oils) thermally oxidised (75°C, 100°C, 180°C) during 5 days were determined. For calculating chromatic parameters the recommended standard CIE methods and several simplified methods were employed. With olive oil a remarkable change i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ccurred as the temperature and time of heating were increased. Thermal autoxidation, as assessed by peroxide value and TBA number, was only observed at 75°C (Schaal oven test). In none of the three types of vegetable oil was the dominant wavelength modifi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heating process. Luminosity and hue angle showed slight increases in olive and sunflower oils. Colour saturation underwent a remarkable decrease in olive oil. From a comparison and a correlation stud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implified methods could be applied only for certain chromatic parameters and types of vegetable oil. For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diverse chromatic parameters the standard CIE methods should be applied.  相似文献   

12.
柠檬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与有机溶剂萃取法分别提取干、鲜柠檬果皮的精油,通过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仪测定了柠檬果皮精油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较简单的有机溶剂萃取法更有利于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的保留,依据化合物的质谱特性鉴定出柠檬果皮油里含有72种挥发性成分。柠檬果皮精油的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含量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热重(TG)及微商热重(DTG)法研究了6种市售植物油的氧化特性,探究了不同升温速率对TG及DTG曲线的影响,通过DTG曲线确定了不同植物油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起始氧化温度,并利用Ozawa-Flynn-Wall方程及Arrhenius方程对油脂的氧化进行了动力学参数的推导,同时分析了油脂热降解特性与其主要脂肪酸组成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氧化分解的温度随之升高,油脂的起始氧化温度、活化能等参数均可用于表征油脂的氧化稳定性,且植物油的热降解特性与其脂肪酸组成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油脂的起始氧化温度与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代表脂肪酸含量成正比,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成反比;油样的活化能及前指数因子同样也与饱和脂肪酸含量成正比且前者相关性显著,而速率常数κ与样品组分相关性与Ton-组分相关性趋势相反。热重分析法采样量少,操作简单快速,精密度高,可为油脂加工及储藏条件的控制、新型抗氧化剂研发等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容容  刘超  杨驷承  刘婷  刘建芳 《中国油脂》2023,48(8):54-60+95
植物油因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润滑性可作为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旨在为评价不同使用功能的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提供参考,从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两方面综述了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检测方法,讨论比较检测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以及植物油在不同行业中氧化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和改善方式的差异。作为食用油,过氧化值、酸值和茴香胺值等理化指标以及氧化诱导时间是常用的评价指标;而对于工业润滑油,酸值、运动黏度和起始氧化温度是常用的评价指标。植物油的使用功能不同,其氧化稳定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针对指标要求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或者联合应用多个方法,对于最大程度发挥植物油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其耸 《中国油脂》2020,45(11):109-112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4种植物油在120、150、180 ℃加热氧化时的自由基变化,并对自由基信号强度与过氧化值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温度下加热0~36 h,自由基信号强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表明氧化程度与自由基加合物的量成正相关;同时,自由基信号强度与过氧化值的相关性较强(P<0.05)。ESR方法可表征植物油的热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植物油中4种杂环胺(MeIQx、4,8-DiMeIQx、7,8-DiMeIQx、PhIP)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含1%氨水乙腈提取、乙腈饱和的正己烷脱脂后,利用PCX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样品采用乙腈和10 mmol/L甲酸铵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对杂环胺的定量离子和定性离子进行监测,并利用内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4种杂环胺在0.5~1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为0.01~0.04μg/kg,定量限为0.03~0.13μg/kg;在1.0、5.0、10.0μg/kg的加标水平下,杂环胺的平均回收率在64.5%~96.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83%~8.52%之间。本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应用于植物油中4种杂环胺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7.
开发了一种绿色环保的测定植物油氧化诱导时间的体系。对流动体系的油水体积比、流量、加入铜丝长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以不同氧化程度的橄榄油与p H 7的磷酸缓冲溶液(PBS)混合分离的水相为测量对象,以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r GO/GCE)为工作电极,利用交流阻抗法对其阻抗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油水体积比为1∶1,最适流量为1.68 m L/min,铜丝长度40cm;交流阻抗法能够灵敏地测量橄榄油自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易溶于水的物质所引起的水相溶液阻抗的变化;交流阻抗法与国标法得到的氧化诱导时间的相对偏差小于5%,且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因此,通过建立的水相体系可以准确地对植物油的氧化诱导时间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大豆油、芝麻油、花生油、橄榄油、葡萄籽油5种食用植物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5种食用植物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 5种食用植物油中共检测出101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大豆油11种、花生油28种、芝麻油65种、橄榄油25种、葡萄籽油5种。主要包括醛类、酯类、醇类、杂环类、酚类、酸类等10类物质。大豆油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戊醛、已醛和己酸,花生油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己醛、2,5-二甲基吡嗪和2,3-二氢苯并呋喃;芝麻油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5-甲基呋喃醛、2-吡咯甲醛、糠醇、愈创木酚、2-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等;橄榄油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叶醇和4-己烯-1-醇乙酸酯;葡萄籽油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已醛。结论 5种食用植物油的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上有很大区别,可为食用植物油的掺假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