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花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蛋白资源,在储藏过程中易受害虫的感染与危害,印度谷螟是花生储藏过程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对花生储藏品质的影响值得关注与研究。在20、25、30℃下测定被虫口密度分别为0、2、6、12头/kg的印度谷螟幼虫感染的花生仁在不同时间的虫蚀粒率、酸值和含油量。花生仁在相同温度下被不同虫口密度的幼虫感染,其虫蚀粒率和酸值显著升高,含油量显著降低。30℃条件下,花生仁被12头/kg的幼虫感染20 d后,虫蚀粒率由0. 00%上升至19. 67%,酸值由0. 57 mg/g升至2. 25 mg/g,含油量由48. 71%降低至47. 31%。在不同环境温度中,花生仁感染相同虫口密度的幼虫,其虫蚀粒率、酸值和含油量变化显著不同。被12头/kg的幼虫感染的花生仁分别放置于20、25、30℃的环境中,感染30d后,虫蚀粒率分别为14. 00%、18. 33%、21. 33%,酸值分别为0. 82、2. 17、2. 60 mg/g,含油量分别为47. 60%、47. 09%、47. 01%。结果显示,随着害虫感染时间延长、龄期增长、虫口密度增加、温度升高,花生仁虫蚀粒率和酸值显著增加,含油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储藏过程中害虫引起粮食质量变化与其产生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测定了小麦感染谷蠹后不同时间千粒重和虫蚀粒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分析了其间的对应关系,以期为通过气体监测粮情提供参考.主要结果为:25℃下,小麦感染10头/kg谷蠹成虫后的6个月内,其千粒重从42.91 g下降到了33.20 g,小麦虫蚀粒则从0.3%增加到18.3%,相应地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从起初的0.048%逐步增加到20.894%.随着时间延长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小麦的千粒重下降趋势平缓,二氧化碳浓度与千粒重变化呈互为消长关系,而小麦的虫蚀粒率上升受害虫发生状态影响明显,二氧化碳与虫蚀粒率变化呈同步增长关系.虫蚀粒率增长幅度在害虫发展至有大量后代个体时增加显著.结果显示,害虫引起粮食质量变化过程中,环境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千粒重和虫蚀粒变化关系密切,通过检测二氧化碳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粮食质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储藏过程中害虫引起粮食质量变化与其产生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测定了小麦感染谷蠹后不同时间千粒重和虫蚀粒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分析了其间的对应关系,以期为通过气体监测粮情提供参考.主要结果为:25℃下,小麦感染10头/kg谷蠹成虫后的6个月内,其千粒重从42.91 g下降到了33.20 g,小麦虫蚀粒则从0.3%增加到18.3%,相应地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从起初的0.048%逐步增加到20.894%.随着时间延长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小麦的千粒重下降趋势平缓,二氧化碳浓度与千粒重变化呈互为消长关系,而小麦的虫蚀粒率上升受害虫发生状态影响明显,二氧化碳与虫蚀粒率变化呈同步增长关系.虫蚀粒率增长幅度在害虫发展至有大量后代个体时增加显著.结果显示,害虫引起粮食质量变化过程中,环境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千粒重和虫蚀粒变化关系密切,通过检测二氧化碳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粮食质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在20~28℃环境中,研究了无虫小麦样品分别感染0、4、6、10头/kg谷蠹和米象成虫后的20周内小麦虫蚀粒率和千粒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感染谷蠹的样品均在第2周时虫蚀粒率出现显著升高,而感染米象的样品则到第10周后虫蚀粒率才显著升高.第18周时感染4、6、10头/kg的谷蠹样品虫蚀粒率分别达到13.67%、16.00%和22.00%,感染米象的小麦虫蚀粒率相应达到12.67%、14.33%和18.67%.20周后不同密度谷蠹的小麦中虫蚀粒率分别达到25.00%、31.00%和39.33%,千粒重分别从43.87 g下降到35.37 g、33.98 g和31.36 g.相应米象样品的虫蚀粒率则分别为22.67%、29.33%和31.33%,千粒重分别下降到36.18 g、34.90 g和33.42 g.谷蠹比米象可早6周引起小麦虫蚀粒率显著升高,从内部隐蔽性为害的米象引起虫蚀粒率变化表现时间延迟.同样条件下,谷蠹引起虫蚀粒率增加的程度大于米象,谷蠹引起小麦千粒重下降的幅度则略小于米象.  相似文献   

5.
了解田间收获小麦中储粮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情况,是进行科学防治和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基础。在防止后期害虫感染的前提下,从田间收获的水分含量为9.9%的泛麦8号(河南省漯河市田间采集)、水分含量为11.6%的郑麦7698(河南省濮阳市田间采集)和水分含量为13.2%的济麦22(山东省德州市田间采集)3个品种,在保持原始水分和适宜温度(25℃)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间的害虫发生与虫蚀粒率变化情况。主要结果为:泛麦8号在储存前期的120 d里样品中未检出玉米象成虫,150 d后样品中成虫密度达1.3头/kg,270 d后样品中成虫密度达1.7头/kg,经过240 d的储存后样品的虫蚀粒率一直为0%。郑麦7698储存45 d后样品中玉米象成虫密度为2.0头/kg,此时小麦的虫蚀粒率为0%;270 d后样品中的成虫密度达2.7头/kg,粮食的虫蚀粒率增至3.0%。济麦22储存45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为5.3头/kg,虫蚀粒率为0%;75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为57头/kg,虫蚀粒率为0.4%;270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达320头/kg,虫蚀粒率为7.4%。结果表明:收获后水分含量从9.9%至13.2%的3个小麦品种在田间均可感染玉米象;隐藏于籽粒内的玉米象虫卵在后期储存中羽化为成虫的时间与数量受小麦水分含量影响显著,水分含量低的小麦样品中玉米象发育至成虫的时间明显滞后且数量少;收获后储存中小麦样品虫蚀粒率的增加与其水分含量、害虫发育时间以及害虫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粮堆中害虫危害产生较多二氧化碳,其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可望成为通过气体远程监测虫情的新技术途径。在容积0.98 m3、装粮0.55 t的玉米仓中设置5 kg感染玉米象(10头/kg)的玉米样品包,研究了0~182 d玉米样品的虫蚀粒率变化,以及仓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感染玉米象的玉米样品经14、35、63、91、119、154、182 d后虫蚀粒率分别达到0.44%、2.92%、4.34%、6.96%、13.74%、29.02%、39.28%,仓内二氧化碳浓度从初始的0.086%经7 d后升高至0.150%(升高近20倍),之后在28、63、91、119、154、182 d时分别上升至0.446%、0.579%、1.248%、2.289%、2.563%和2.896%。玉米仓中玉米象部分感染后1周二氧化碳浓度即可发生显著变化,害虫发生危害程度与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低虫口密度下蛀食性害虫生长多代对小麦质量和储藏品质的影响,基于GB/T29890—2013中对虫粮等级的划分,以感染了3种代表性蛀食性害虫(米象、玉米象和谷蠹)的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密度(5头/kg、10头/kg、15头/kg)害虫侵染不同时间后,小麦水分含量、千粒重、虫蚀粒率、降落数值、脂肪酸值和面筋吸水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害虫后小麦的质量等级及储存品质均下降,其中感染害虫后的小麦水分含量、虫蚀粒率、降落数值和脂肪酸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千粒重和面筋吸水量呈下降趋势,而且在仅受成虫感染的情况下,不同虫口密度对各指标的影响相差不大,但是随害虫繁殖代数的增加,各指标上升和下降速率增大。同时,各指标数值间的差异性也表明,感染时间对小麦质量和储存品质指标的影响大于害虫虫口密度的影响。由此可见,要保证粮食的质量及储存品质,需要在害虫感染初期、开始繁殖后代前对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探究小麦被不同虫态谷蠹蛀蚀后其脂类物质的变化规律,为小麦的安全储藏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以河南普通矮抗58小麦为研究对象,在谷蠹最适的生长发育条件下(32℃±1℃,RH75%±1%)对小麦进行侵害,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谷蠹侵害后的小麦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研究其变化规律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未被谷蠹蛀蚀的对照样相比,小麦经不同虫期的谷蠹蛀蚀后其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且在卵期到幼虫期下降幅度最大,由卵期的4.09%下降到幼虫期的2.04%,下降幅度达50.1%,由幼虫期发育到蛹期和蛹期发育到成虫期时下降幅度缓慢,各虫期与原始样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性,而蛹期和成虫期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性;脂肪酸值持续升高,幼虫期发育到蛹期时变化不明显,蛹期发育到成虫期变化最明显,变化幅度最大,各虫期与原始样相比均差异性显著。谷蠹侵害后全麦粉脂肪酸组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且各脂肪酸组分及种类在谷蠹侵害的不同时期变化相差较大,变化幅度差异性显著。结果表明,不同虫期的谷蠹蛀蚀小麦后对小麦的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值及脂肪酸组成均有一定的影响且较为明显。因此,在储藏期间不仅要注意谷蠹的数量,而且应该注意和防治谷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探讨米象和玉米象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小麦后其脂类物质的变化规律,为小麦的安全储藏提供依据。选用河南产郑麦7698作为试验材料,在米象和玉米象最适生长发育条件下(30±1)℃、RH(75±1)%对小麦进行侵害,测定米象和玉米象在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侵害后小麦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值、水溶性酸值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米象和玉米象侵害过程中的生长和发育,小麦籽粒中粗脂肪含量明显下降,在成虫期分别下降到1.54%和1.40%,脂肪酸值和水溶性酸值均逐渐升高,其中脂肪酸值在成虫期高达76.77mg/100 g和82.15 mg/100 g,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差异性显著;米象侵害小麦后其籽粒饱和脂肪酸比例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玉米象从幼虫期到成虫期总饱和脂肪酸比例上升,总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0.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储藏过程中容易感染害虫,其中印度谷螟感染后危害严重。研究了印度谷螟成虫在小麦、玉米、稻谷和花生上的产卵偏好性,采用顶空抽取和气质联用测定粮食的挥发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单头印度谷螟雌成虫在小麦、玉米、稻谷和花生仁上的产卵数量分别为20、41、0和79粒。同环境中,雌成虫在水分含量分别为6%、8%、10%和12%的花生仁上产卵数量分别为20、31、55和31粒。同平台雌成虫在破裂花生仁、完整花生仁、破裂花生果和完整花生果上的产卵数量分别为78、38、13和1粒。试验粮食中的挥发物质主要为醛类、烷烃类、醇类、酸类、炔类和烯烃类的化合物,其中花生仁中的挥发物有12种,以酸类、醇类、烷烃类物质居多,相对含量分别为15. 77%、9. 90%、12. 14%。玉米中的挥发物有13种,以醛类物质居多,相对含量为34. 84%。小麦中的挥发物有11种,醛类物质居多,相对含量为14. 34%,烷烃、烯烃和醇类相对含量均小于5%。稻谷的挥发物有14种,以醛类、醇类、烷烃类物质居多,相对含量分别为8. 36%、7. 41%、8. 12%。结果显示,试虫对物料产卵的偏好性可能与挥发物的种类、相对含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印度谷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印度谷螟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的影响,组建了印度谷螟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温度对印度谷螟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在25~32℃随着温度的升高,印度谷螟的生长加快,发育历期缩短,温度降低则生长发育明显减缓,而在35℃条件下,印度谷螟成虫的产卵期很短,且卵的孵化率很低,存活率为零.65%相对湿度下印度谷螟的生长发育历期和幼虫的存活率都要高于75%相对湿度条件下,而其他虫态存活率为75%相对湿度下高.在印度谷螟生命表中可看出,在25~32℃随着温度的升高,印度谷螟各虫态的存活率有所不同.幼虫期为28 ℃存活率最高,而卵期、蛹期和成虫期均在32℃温度下最高,在35℃各虫态存活率都最低,印度谷螟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为温度32℃,相对湿度75%,不适宜环境是温度为35 ℃和65%的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2.
玉米象感染小麦程度与储藏相关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温度20~25℃和相对湿度为67%左右的条件下,不同密度和时间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chulsky)感染小麦引起储藏品质变化的情况.在小麦样品都为200 g时玉米象成虫密度分别为4头、8头1、6头3、2头6、4头1、28头2、56头时,分别感染15 d3、0 d4、5 d、60 d.结果表明:害虫密度的增加和感染时间的延长,小麦干面筋与湿面筋含量、发芽率与发芽势均有所降低,而小麦的脂肪酸值呈升高趋势.同样玉米象成虫密度,30 d内的脂肪酸的变化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不同条件下小麦呼吸速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KW-3型微量呼吸检压仪对4种小麦在不同温度、不同水分和氧气浓度条件下的呼吸速率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小麦呼吸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的呼吸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5℃时呼吸速率增幅明显,平均达到15℃时的280%;小麦的呼吸速率随着水分的升高而增加,在14%~15%呼吸速率增幅明显,平均是水分为14%时呼吸速率的200%;小麦的呼吸速率随着氧气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在5%时明显受到抑制,平均比正常呼吸的呼吸速率降低230%.  相似文献   

14.
利用谷物选筛对小麦、玉米和稻谷中3种储粮害虫进行筛检,研究在不同筛动频率、筛动时间、筛动方式、筛孔直径的条件下,粮食样品中玉米象、谷蠹和赤拟谷盗的筛出率.结果表明,筛选无虫蚀粒的小麦时,选用筛孔直径为2.5 mm的上层筛和1.5 mm的下层筛,筛动频率为120r/min,小麦样品一次筛,筛动时间60 s,或小麦样品分两次筛,每次的筛动时间为20 s,两种方式均可达到100%的筛出率;筛选无虫蚀粒的玉米时,选用筛孔直径为3.5 mm的上层筛和1.5 mm的下层筛,筛动频率为120 r/min,一次筛,筛动时间为20 s,回旋筛动和左右筛动均可达到100%的筛出率;筛选无虫蚀粒的稻谷时,选用筛孔直径为2.5 mm的上层筛和1.5 mm的下层筛,筛动频率为120 r/min,分两次筛,每次筛动时间为20 s,筛检稻谷中的玉米象时采用回旋筛动,筛检稻谷中的谷蠹和赤拟谷盗时,两种筛检方式都可以.对于有虫蚀粒的小麦、玉米、稻谷来说,在筛检玉米象时,在筛动的过程中静置30 s,玉米象从粮粒内爬出,有助于筛出粮粒内的玉米象,便于准确地统计储粮中玉米象的密度;对于筛检粮粒内的谷蠹,静置对筛检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模拟储存环境中研究了小麦感染不同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后不同时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试验环境温度分别为20℃和25℃,试验中设置的玉米象成虫密度分别为0头/kg、2头/kg、5头/kg、10头/kg.主要结果为:初始成虫密度为0头/kg的小麦样品中,20℃4个月内二氧化碳浓度从0.046%增长到了0.752%,25℃时二氧化碳浓度从0.44%增加到0.820%;2头/kg的样品中,20 ℃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到5.638%,25℃浓度增加到7.505%;5头/kg成虫密度的样品中,20C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到8.702%,25℃时浓度增加到10.474%;害虫密度为10头/kg的样品中,20℃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到17.381%,25℃时浓度增加到18.244%.主要结果显示:对于感染害虫的粮食环境,二氧化碳的累积浓度明显随时间增加而上升,且同比条件下,温度为25℃的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大于20℃时的环境.密闭无害虫感染的粮食中,粮食及微生物也能使二氧化碳浓度有很小变化.当小麦中有害虫感染后,密闭10 d后即可检测到明显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且增加速率与害虫密度、环境温度和储存时间呈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密闭的储粮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储粮害虫的发生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以粳糙米为材料,设定不同的虫口密度,检测不同感染时间糙米的降落数值、脂肪酸值、POD等储藏品质指标,采用SPSS等方法分析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对糙米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和侵染时间的延长,脂肪酸值上升,降落数值下降;POD活性在前50 d无明显规律,50 d后迅速下降;虫口密度超过100头/300 g时,30 d后脂肪酸、降落数值就发生剧烈变化;不同虫口密度感染的糙米样品,其降落数值、脂肪酸值在不同感染时间呈现显著差异性;降落数值与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呈显著负相关,脂肪酸值与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OD与感染时间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粳稻农艺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农艺和品质性状存在差异的粳稻品种和品系及其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水稻11个农艺性状和11个品质评价指标进行调查与相关性分析。【结果】糙米率和精米率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着粒密度、齐穗期、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株高、千粒重、齐穗期、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稻米长宽比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实粒数和着粒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都与株高、穗长、有效穗数、齐穗期、单株产量、小区产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与着粒密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脂肪酸值与株高、穗长、结实率、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小区产量结实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与着粒密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适当推迟齐穗期,适度增加每穗粒数和穗长,可提升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米象、玉米象、谷蠹3种蛀食性害虫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小麦后,小麦淀粉理化特性的变化,以期为虫蚀小麦的利用和预防提供数据支持。选用河南农业科学院豫保1号小麦为材料,探讨米象、玉米象、谷蠹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侵害小麦后,小麦粗淀粉含量、淀粉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透明度、吸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被不同虫态的蛀食性害虫侵害后,粗淀粉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幼虫期侵害后粗淀粉含量降幅最大;3种害虫相比,谷蠹侵害后的小麦粗淀粉含量降幅最大;小麦淀粉溶解度、膨胀度、析水率、透明度、吸水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3种害虫蛹期侵害后的小麦淀粉析水率变化极显著,且谷蠹侵害后的小麦淀粉析水率增幅最大;3种害虫幼虫期侵害后小麦淀粉的溶解度变化幅度最大,说明害虫幼虫期和蛹期侵害后对淀粉的破坏较明显。米象、玉米象、谷蠹的虫期与小麦淀粉溶解度、膨胀度、析水率、透光率、吸水率都呈显著正相关,而粗淀粉含量与不同虫期呈显著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分别为-0.906、-0.897、-0.879。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不同发育阶段的谷蠹在储粮过程中的危害情况,以谷蠹为研究对象,河南普通矮抗58小麦(储藏时间1 a)为其饲料,培养于人工气候箱中,采用染色法和剖粒法对小麦的害虫感染情况进行测定,研究谷蠹的最适生长条件和不同生长期的划分。结果表明:在(30±1)℃、RH(75±2)%条件下,小麦的谷蠹最大接种密度为8 000头/kg;在8 000头/kg的接种密度和RH(75±2)%条件下,谷蠹最适生长环境温度为30℃;在(30±1)℃,8 000头/kg的接种密度条件下,小麦的谷蠹最佳感染相对湿度为70%。由响应面分析可知:谷蠹的接种密度是影响小麦感染率的主要因素,空气相对湿度次之,温度对小麦的感染率影响最小。谷蠹的接种密度、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影响都极为显著(P0.01)。温度与湿度、温度与虫口密度和湿度与虫口密度之间交互作用明显,最佳落点在试验考察的区域内。经过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的谷蠹最佳感染条件为温度30.28℃、空气相对湿度78%和虫口接种密度为8 000头/kg;在此条件下谷蠹对小麦感染率的预测值为90.30%,通过验证试验谷蠹对小麦的感染率为90.64%,预测值与实际结果相对误差为0.38%0.5%,与理论值拟合度较好,预测值具有可参考性。在最适条件下,谷蠹的平均发育历期为32.64 d,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的平均发育历期6.15、16.56、6.98、2.85 d。  相似文献   

20.
研究谷蠹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小麦后小麦品质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小麦品质和粮食储藏安全提供量化指标.选用河南产储藏1 a的普通小麦为试验材料,在设定谷蠹最适生长发育条件下(温度(32±1)℃、RH(75±1)%)进行小麦侵害,测定谷蠹在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侵害的小麦的千粒重、水分、硬度、粗蛋白以及干、湿面筋含量和面筋吸水量等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受谷蠹侵害后,样品的千粒重和硬度指数与谷蠹的生长发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在谷蠹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幼虫期和成虫期侵害的小麦与其他虫期侵害的小麦相比,其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性更显著.随着谷蠹在侵害过程中的生长和发育,小麦籽粒中的水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在谷蠹卵期、幼虫期和蛹期逐渐升高,到达成虫期后则开始下降;而小麦干、湿面筋含量和面筋吸水量在谷蠹整个发育期总体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