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手工业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双手创造了精彩的文化,创造了现代社会,让现代社会文明与科技的发展速度飞快。也是人类这一双灵巧的双手赋予了紫砂新的气韵与生命,创造出了精美的紫砂壶,也让中国宜兴闻名于世。紫砂的兴起与天然的紫砂矿料也有很大关系,独特的紫砂泥与心灵手巧的紫砂匠人才能赋予紫砂新的生命。紫砂壶源于北宋,兴于明清,直至今日已经是到达了紫砂行业的繁荣,经过这几百年来的沉淀与传承,紫砂文化已经是非常古老的传统文化了,也逐渐成为陶瓷艺术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也是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与国粹的艺术品。紫砂壶的文化元素非常丰富,种类也非常多,千姿百态的造型都是因为紫砂泥料极强的可塑性。各种紫砂壶中提梁壶算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壶型了,这把"曲壶提梁"线条美与内在的品味都值得我们好好赏析。  相似文献   

2.
宜兴紫砂壶充分发挥了紫砂材质的优越属性和天然灵气,表现出独特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彰显出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紫砂"咏梅提梁壶"施法自然,以高超的造型装饰技艺凸显艺术美感,推陈出新,融入人文思想,呈现出深刻的思想境界,给人以不一样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3.
紫砂壶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线条、装饰及泥色来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这款紫砂"福在眼前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寓意,用制壶的规矩抒写自己独特的灵性,在文化艺术的传承中乘风破浪,是一款工艺独特的紫砂艺术品。  相似文献   

4.
"岁寒三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其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标准与道德倾向。此壶以"岁寒三友"为主题,在艺术表现上寻求突破的同时力图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格调与精神风貌,传达出紫砂壶艺术所具有的工艺价值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紫砂独特的透气性和良好的可塑性让紫砂壶成为了集功效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品,紫砂技艺也是宜兴紫砂艺人安身立命之本,经过千百年的演绎传承之后,至今依然闪耀着艺术的光辉,吸引着更多的人们来一探其中的奥妙.从整体上来看紫砂艺术作品"怀古提梁壶",造型的设计特别的具有古典的韵味,能够找到最早的"吴经提梁壶"的影子,泥料的选择也是最为基本的紫泥,色泽也是非常的迷人,看起来简约的形态其实蕴藏着紫砂的提梁之道,让我们在使用此壶的过程之中,可以感受到古人在饮茶时候的那份优雅、淡定和从容,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历史传承.  相似文献   

6.
紫砂壶起源于北宋,随着时代的发展,紫砂艺人将时代与传统相结合,不断完善制壶技法,为紫砂壶造型多样化的呈现提供了可能,文人雅士们又慕名参与其中,自然质朴的色泽加上艺术家们的巧思创造,带给人们闲雅、幽静的审美,让紫砂壶成为实用与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超越了众多传统文化工艺品繁荣至今,在当代文化艺术之林闪耀着熠熠光辉。本文以紫砂壶“随风提梁”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葛烜 《江苏陶瓷》2020,53(1):66-67
用紫砂壶泡茶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出茶叶最原始的味道,品味到"自然之茶",同时紫砂壶造型多变,再结合陶刻、泥绘、雕塑、彩釉等等的装饰手法,兼具了良好的实用功能和独特的文化审美,散发出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紫砂套壶"烟云供养"设计了一壶两杯的组合形式,充分地考虑到日常使用过程中的实用性和方便性,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蕴藏其中,希望我们在使用紫砂茶具的时候,就如同欣赏一幅山水画,吟诵一首田园诗歌一样,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收获更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宜兴紫砂壶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被人们赋予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本文以紫砂壶"君子提梁"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汤杰 《江苏陶瓷》2014,(3):45-45,48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数百年来的艺术积淀,紫砂壶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中的瑰宝。紫砂壶的文化精髓在于记忆了宜兴的陶瓷文化、传统制作技艺和丰富的紫砂语言。一些代代传承的经典茗壶,作为紫砂技艺人员仿制出新的佳作而充满生机与活力。本篇以紫砂"炎黄二帝紫砂提梁壶"为例,谈谈其传统文化的蕴意。  相似文献   

10.
紫砂壶艺是中国传统制壶业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与传统制壶业相互影响,是一种富有宜兴地区风格的工艺品,充分体现了制壶艺人对于紫砂的深厚感情以及东方传统文化的追求,表达了对于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运用紫砂泥材质将艺术情怀体现出来,赋予它新的灵魂。紫砂壶是一门审美艺术,在器形的造型创作上别具一格、打破常规,将制壶艺人对于自然万物的艺术想象表达出来,在现实与抽象之间创造出艺术,制壶艺人对于每一件作品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因为要考虑到壶器的实用性,但是在构思的过程中又是无拘无束的,因为作品需要灵魂、需要艺术感,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兼顾,才能创作出既庄重典雅又飘逸秀美的紫砂尚品。  相似文献   

11.
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和千变万化的造型而为人熟知,给人以极大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享受,它从传统实用器发展至今,在艺术收藏市场炙手可热,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品,并形成了完善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段壶"以竹为创作题材,构思独特、设计巧妙,将传统和创新相融合,气质超脱。  相似文献   

12.
东坡先生对于紫砂壶的推广和宣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出土最早的紫砂壶是一把提梁壶,即明代南京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吴经提梁壶",由此可以看出,紫砂提梁壶在煮茶到泡茶的过程之中也进行着不断的演变,从提梁转变到端把来适应茶文化的发展,才有了今天我们还能够欣赏到的包罗万象的紫砂艺术.从整体上来看紫砂作品"茶语提梁壶",制壶艺人从江南宜兴的绵绵茶园出发,灵感穿越历史上著名的提梁类紫砂壶器型,最终把紫砂方器的刚正不阿和提梁的刚柔相济呈现出来,其中所展现出来的传统紫砂技艺水准和对于紫砂艺术的审美理解都是无可挑剔的,细节的把控也是精益求精,使得此把提梁壶的精、气、神、韵非常引人注目,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顾丽萍 《江苏陶瓷》2020,53(1):69-70
紫砂艺人在"东坡提梁壶"的基础之上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提梁壶,虽然造型各异、特点鲜明,但其中都蕴含着东坡先生的奇思妙想和对于生活的热爱。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就是一件提梁造型的艺术作品,其灵感来源就是传统的"东坡提梁壶"。在此基础上,我又把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柿子"的形象和寓意融入其中,从而创作出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从整体上看此壶,造型大气、细节到位、工艺精湛、寓意吉祥,提梁和壶身营造出虚实相间、上下互补的艺术形态,融合了筋纹器和提梁造型这两项在紫砂技艺中难度颇高的制作手法,让人观之耳目一新,心生欢喜之情。  相似文献   

14.
中国紫砂壶艺术种类丰富,装饰精致,内涵多样,是传统陶器与茶道文化的代表作品。在紫砂壶之中,提梁壶是十分经典的一种,以高挑便捷著称。本文所要赏析的这件“吴经提梁”便是一件典型的提梁壶,其外形简单沉静,博雅大度,在艺术价值之外更包含独特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承健 《江苏陶瓷》2012,45(5):48-48,50
壶艺美作为紫砂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具有美的一般特性,即具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功利性等。紫砂壶艺美作为美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又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壶艺美是美的典型形态,并不是所有的壶器形象都是美的,美只属于那些具有典型性的壶艺形象。这就是我们区别商品壶、工艺壶与高档艺术品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也是评判它们价值存在的一种手段。原创作品"紫璧汉韵茶具(五件套)"(见图1),将中华  相似文献   

16.
裴建刚 《佛山陶瓷》2013,(12):59-59,61
《瑞兽壶》这款壶具有独特的风格,独特的魅力,其展现的传统文化中的龙元素、貔貅文化和壶艺的创新特点,有相当的文化艺术价值,该壶也切合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延展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紫砂艺人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17.
钱一清 《江苏陶瓷》2013,46(4):47-48
围绕"传炉壶"与"吴径提梁壶"造型与装饰的文化现象,论证原始宇宙思想与中华茶道文化对紫砂艺术产生的影响,证明书画装饰与经典造型联袂能产生一种神奇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紫砂壶创作讲究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自北宋发展至今,紫砂壶汲取多种文化形式,集金石书画于一体,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紫砂壶"乐有馨生"取材于佛钟,通过恢宏大气的造型营造出充沛的气场,让人心生平静,又融入明灯、回纹等元素,凸显出整壶的主旨内涵。  相似文献   

19.
紫砂壶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着自己的一套表达方式:优美生动的造型、丰富独特的文化意境和深刻内涵的寓意。紫砂壶本身只是精美的艺术品,具备了艺术品所需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紫砂艺人还赋予了紫砂壶灵魂,使紫砂有了灵气,不仅能够展示自己傲人的造型艺术,还能抒发内心的情感。本文分析的紫砂作品《迎春吉祥壶》不仅造型美观大方,可以实用赏玩,还通过紫砂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吉祥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杨仁勤 《江苏陶瓷》2012,45(4):66-66
宜兴紫砂壶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紫砂壶器造型丰富、千姿百态,所谓"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包括方壶、圆壶、锥形壶、自然型壶、圆方组合壶等基本造型,这些基本造型相互进行组合构成新的造型,满足了不同紫砂壶爱好者的审美需求。紫砂壶不仅具有丰富独特的造型美,还具有高雅的艺术气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