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能源政策研究》2007,(5):30-30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天津市的城市集中供热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至2006年底,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1246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由2000年的57.26%提高至84.6%。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的同时,天津市十分重视供热体制改革和供热节能工作。2000年进行了供热收费机制改革,取消了热费单位报销制,将暗补改为明补,用热居民与供热单位签订合同,由个人交付全部采暖费。这项改革取得了成功,供热收费率较前大幅提高,供热质量不断提高,供热单位服务和竞争意识增强,从整体上提高了供热行业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凝汽机组低真空运行供热的节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节约能源是整个社会的重要工作,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可以节约大量的煤量,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凝汽机组低真空运行供热的节能计算,对提高地方电厂的经济效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富阳市能源协会积极会同富阳市热能服务部、富阳热电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向市区延伸供热,目前供热范围已扩大到市区34家工厂、商店、宾馆、办公大楼和公建设施。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益处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节省大量的燃料。热电厂锅炉的热效率一般可达80%~85%,而小锅炉分散供热的效率仅为50%~6O%,电加热的综合效率则不到28%。在富阳市已实现集中供热的范围内,每年可节能3200吨标煤,还可减少空调用电量,缓和城区高峰用电紧张的局面。二是环保效益显著。在已实现供热的范围内,384万好的采暖空调面积由集中供热和蒸汽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济南市某住宅小区集中供热负荷不足的情况,提出水源热泵联合市政集中供热的系统设计方案及供热模式,并结合实际项目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济性运行方案下,建议平电、谷电时段采用热泵供热,峰电时段采用市政集中供热系统供热模式;统筹经济性稳定性运行方案下,建议采用市政集中供热系统负担50%热负荷+水源热泵系统负担50%热负荷的供热模式,该供热模式下单位面积热指标为38 W/m2,水源热泵能效比为3.73,运行效率较高。为多种热源联合供热运行模式分析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子敬 《节能技术》2005,23(3):267-269
合理的低真空循环水供热可以提高火电厂热经济性。本文通过对包头三电厂抽汽凝汽式汽轮机在低真空供热热网改造中的具体方案分析,从热网改造方面,提出了应考虑的几方面问题,从而保证在低真空供热改造过程中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两种新型的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汽水双热源供热量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和电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并与现有的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比较,分析比较各自的节能经济性。结果表明,汽水双热源供热量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和电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的经济效益比常见的吸收式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分别高出33%和117.9%。对于296MW供热机组,汽水双热源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和电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每年可分别减排二氧化碳10万t和11.5万t。电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节约的冷却水量要远高于其他两个系统,这对北方缺水地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许汉明 《节能》1994,(8):33-34
精心设计热网是提高热电厂经济效益的保证连云港市新浦热电厂许汉明1前言建设热电厂是改分散供热为集中供热,而集中供热则要求在满足热用户用汽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提高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本文就新浦热电厂的生产和扩建实践谈谈如何减少供热的传输损失,尽可能地降...  相似文献   

8.
集中供热与分散供热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文华 《节能》2001,(5):35-36
通过燃煤集中供热与分散燃油、燃煤供热系统的综合比较,论证了集中供热的优越性,充分肯定了实行集中供热是提高供热效率、节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热力学定律与单耗分析理论,推导热电厂低真空供热的能耗分析方法,并进行能耗分析。结果表明:热电厂的总能耗水平由好到差依次为:抽汽+低真空供热工况、抽汽供热工况、纯凝工况;各子系统的火用效率和附加单耗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低真空供热子系统、抽汽供热子系统、电能生产子系统;热电厂低真空供热时,背压、端差的取值存在一个最佳值,可由实例计算得到,且背压取值的乏汽温度为65℃,端差取值为3℃;热电厂利用低真空取代抽汽供热时,抽汽量也存在一个最佳值,实例计算最小抽汽量为283.96 t/h。可见,在电厂具有热用户的前提下,进行抽汽供热以及低真空供热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热泵与低真空两种不同供热方式,进行变工况与设计工况的对比分析,得出:变工况时,两种供热方式的热电厂一次能耗率与节煤量均随着热网供水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热网供水存在交叉温度值,前者为71℃,后者为75℃;在低于此交叉温度时,热泵供热优于低真空供热;在高于此交叉温度时,低真空供热优于热泵供热。设计工况时,热泵供热方案的初投资明显大于低真空供热;若仅考虑供热期投资回收期,热价在25元以上时,低真空供热方案有一定的优势,在煤价较低时,也有一定的优势;考虑电价时,电价越高,热泵供热方案的优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到1998年底,中国热电联产的情况:6MW以上供热机组1313台,总容量2494万kW,年供热量103599百万kJ。运行热电厂中,规模最大为太原第一热电厂总装机138.6万kW,全国已有286个城市建设集中供热设施,占设备数的42.18%,供热管道34308km,其中蒸汽管长6933km、热水管道27375km,集中供热的供热能力:蒸汽66427t/h,热水71720MW/h,供热量:蒸汽17643t/a、热水64684×106kJ/a,全国集中供热面积为86540万m2,北京集中供热面积6411万m2,集中热化率34.6%。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21世纪热电联产将有更大发展,这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2.
王守业 《节能》1996,(1):44-45
两台机低真空供热循环水串联运行阜新热电厂王守业1概述为了充分利用汽机作功的乏汽代替高品位热能的抽汽实现采暖供热,1992年我厂专业人员认真完成了汽机本体强度的校核、热力计算,选择了最佳真空值,实现了1#机低真空循环水供热。通过实际运行的考验,取得了明...  相似文献   

13.
以固体蓄热锅炉、燃气真空相变锅炉的供热应用为例,分析设备选型、运行策略、项目投资运行费用的差异,对固体蓄热锅炉在集中供热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权 《节能技术》2009,27(3):269-271
热网系统补水是影响集中供热系统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大唐(群力)区集中供热工程实例,介绍了供热补水系统集中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论述了集中补水的优势,即占地面积小、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和便于管理。  相似文献   

15.
孙士恩  田亚  高新勇 《太阳能学报》2018,39(5):1309-1319
基于热力学定律与分析理论,得出适用于以热泵与低真空方式回收循环水余热的热力性能分析模型,并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以额定抽汽工况为参考,3种不同供热工况的热力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热泵供热工况、低真空供热工况、抽汽供热工况;低真空供热适合于外界热负荷较大时,而热泵供热在外界低热负荷时优势明显;热泵与低真空耦合供热时,不仅可降低初投资与机组运行风险,且具有较高的热经济性,即总热效率、总效率分别为91.16%、44.50%,节煤量达到32.69 t/h。  相似文献   

16.
SHL_(1200)~(14)—1.4/130/70—AⅡ型锅炉是北方地区中小型区域集中供热锅炉房采用的主要炉型之一,其运行的经济性及技术性能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供热区域人民生活水准及供热部门的经济效益。作者对东北地区两个城市三个锅炉房的七台该型锅炉的调查发现,均存在很严重的出力不足、热效率低的问题。七台锅炉运行参数的平均值为:实际热负荷/额定热负荷为40.56%,热效率为  相似文献   

17.
热电结合为世界公认的有效节能措施,但热电结合能否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这和所选机组的型式和热化系数的大小有关。本文对供暖机组的型式,运行方式和热化系数进行了讨论。对变化幅度大,温度水平低的采暖热负荷,大型低真空抽汽冷凝式汽轮机是区域集中供热的理想机组。这种机组具有热经济性高,运行灵活的优点。这种供热机组  相似文献   

18.
《节能》2017,(1):76-79
通过研究集中供热管网系统堵塞故障诊断分析的理论模型、算法及主要步骤,进而以华东某电厂集中供热系统为例,对集中供热管网系统堵塞故障诊断分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为有效定位管网系统堵塞故障点,对于改善供热管网运行工况,提高供热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350MW超临界双转子低真空供热汽轮机的热力设计问题,对双转子设计的目的、高背压通流设计以及低真空供热特性等相关设计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转子方实现低真空供热方式后,机组的供热能力大幅提高,供热经济性大幅变好,供热需要的最小电功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杨卫华 《节能》2001,(2):28-30
本文着重讨论了小型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低真空供热的几个问题。实践证明,利用小型发电厂低真空供热运行方式采暖,是一个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煤的节能环保新举措,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