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动力学与热力学理论,研究了煤升温过程中C,H,O,N,S五种基本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同时根据红外实验分析了煤中主要官能团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煤样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阶段,碳氧化合物变化占主导地位,在化学反应阶段,碳氢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变化频率超过碳氧化物。低温氧化过程中,H元素的表观活化能最小,N元素表观活化能最大,而O,S元素的表观活化能为负值,C,H,N元素迁移过程为吸热反应,O,S元素转化过程是放热反应。煤中脂肪族C—H在煤温上升的过程含量逐渐降低。煤中COOH含量与总体的C=O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当温度超过120℃以后,两者含量逐渐增加,此外对煤低温氧化过程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步骤也进行了研究推导。  相似文献   

2.
以磷尾矿、粉煤灰、水泥为原料制备浆体充填体,通过自制淋滤实验装置模拟充填体中P-、F-、总硬度(Ca2+、Mg2+)、SO42-等在地下的渗透迁移过程。结果表明:充填后地下环境短时间内呈碱性,但淋滤60 d后接近地下水pH值;磷元素易被钙镁体系控制,转化为难溶态,迁移范围较小;淋滤介质对氟化物具有一定吸附作用,淋滤中可溶态氟转化为结合态氟,同时氟化物的溶出具有长期性;钙、镁离子迁移能力较小,溶出集中在充填后30 d内;淋滤介质对硫酸盐吸附作用较小,硫酸盐可能存在较大迁移范围。  相似文献   

3.
渭河盆地斜坡带稳定性两级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渭河盆地斜坡带稳定性综合评判模型及评判指标、综合评判计算模型。通过两级模糊综合评判,分选出了与渭河盆地斜坡带稳定性相吻合的稳定带、基本稳定带、次不稳定带和不稳定带,其结果较好地反映出了盆地两侧斜坡带的实际稳定程度。为该区的开发建设之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代正华  胡敏  李超  王辅臣 《煤炭学报》2013,38(11):2048-2053
采用神府煤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装置与采用安徽煤的Shell煤粉气化装置为对象,通过对煤灰、气化生成灰渣以及废水中氯元素含量的分析以及热力学分析,研究气流床煤气化过程中氯元素的迁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神府煤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装置中,煤中氯元素主要进入废水中,约为88.81%;采用安徽煤的Shell煤粉气化装置中,进入废水中的氯元素为43.03%,存在于粗渣和飞灰中的氯元素分别为34.93%,15.42%;氯元素主要在煤热解过程中释放出来,释放量与最终废水中的氯元素所占比例基本相当;气化温度和进料形态(水煤浆或煤粉)能显著影响产物中氯元素的存在形式,HCl气体的比例随气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水煤浆气化比煤粉气化产物中含有更多的HCl气体;采用安徽煤的Shell煤粉气化装置,Na,K,Cl元素在飞灰中相对富集,这使得最终排放的废水中氯元素的量减少。  相似文献   

5.
奥氏体不锈钢用于饮用水管制作时需经弯管形变和焊接工艺,该工艺过程引起的不锈钢组织结构演变将影响其抗腐蚀性能。通过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分析奥氏体不锈钢经某弯管形变和焊接后的晶粒度、相组成、织构等变化,结果表明:弯管形变对不锈钢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甚微,不会引起有害元素迁移量增加,而焊接对不锈钢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更大,可能是造成金属元素迁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煤热解中微量元素迁移规律的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建业 《煤炭学报》2013,38(12):2227-2233
为探寻煤热解过程中微量元素活动的普适规律,对河南义马煤和山东兖州煤在不同温度下热解时煤的微量元素迁移规律进行了再探索。结果发现:在非自然的人工煤热解过程中,煤中微量元素的挥发率和富集率变化趋势总体上符合元素周期律。并据此,在1 000 ℃以下的范围内,对河南义马煤的难挥发元素分为3类:第1类,为最难挥发的元素,有V,Cr,Co,Cu,Ga,Zr,La,Pr,Nd,Tm等10个元素;第2类,为难挥发元素,有稀土元素Sm,Eu,Gd,Tb,Dy,Ho,Ta等7个元素;第3类,为较难挥发的元素,有Li,Ge,Nb,Mo,Er等5个元素。在煤热解过程中,镧系元素的转化总体上也遵从镧系元素地球化学效应。  相似文献   

7.
唐桢  周四春  万志雄 《现代矿业》2012,(10):59-61,88
以湖南坪宝地区HSP铅锌矿样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统计中因子分析方法对矿石样品中元素含量、模型实验结果和实地地气测量结果进行因子得分研究。通过SPSS软件运用Q型因子分析方法计算每种元素的因子得分,分析结果可知矿石样品中元素得分为正的有Mn、Zn、Rb、Sr、Pb、As、Zr;实验结果中元素得分为正的有Cr、Mn、Ni、Cu、Zn、Sr、Pb;实地测量结果中元素得分为正的有Sc、Mn、Ni、Cu、Zn、Sr、Pb;证明模型实验结果与实地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总结出铅锌矿中地气元素组合规律为Sc、Cr、Mn、Ni、Cu、Zn、Sr、Pb;此结论可为野外地气测量结果预测找矿靶区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富集和迁移转化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的因素影响下进行迁移转化,其迁移转化的机理在于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文章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以期掌握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的生物化学行为,为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中锰元素的迁移富集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地下水中锰元素迁移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地下水锰元素的迁移富集与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地下水的径流条件、酸碱度、矿化度、氯元素以及地下水的氧化还原环境和有机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朱振武  禚玉群 《煤炭学报》2016,41(10):2434-2440
对3个大型洗煤厂的原煤和相应的洗选产物进行了现场采样分析,通过测定原煤和各洗选产物中痕量元素的含量,研究了As,Be,Cd,Co,Cr,Hg,Mn,Ni,Pb,Sb和Se等11种有害痕量元素在洗煤过程中的迁移与脱除规律。结果表明,常规物理洗选能有效脱除煤中的无机矿物组分,在降低精煤灰分和硫分含量的同时,精煤中有害痕量元素也得到一定的脱除,除Se的脱除率较低以外(13.3%),其他元素的脱除率都在2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痕量元素随着伴生的无机矿物被脱除;洗选后Be,Cd,Co,Cr,Hg,Mn,Ni主要向矸石中富集,Se则主要在中煤里富集,As,Pb和Sb在不同洗选产物中的分布则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1.
稳定问题是钢结构最突出的问题,长期以来,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对强度概念认识清晰,对稳定概念认识淡薄,存在重强度轻稳定的设计思想,因此,在大量的钢结构失稳工程事故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充填开采时覆岩导水断裂带的发育规律,采用板壳理论分析了充填开采过程中关键层的破断力学过程,得到随着采厚的增加,导水断裂带是逐层向上发育,而不是随着采厚的增加渐进式发育;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再现了采后不同充填高度时覆岩导水断裂带的发育规律,得出覆岩的"两带"发育随着等效采高的变化存在着临界效应,即充填体高度的量变,会引起覆岩变形破坏高度的质变。现场观测了充填工作面采后的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情况,实测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集贤煤矿瓦斯赋存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集贤煤矿瓦斯赋存规律,运用瓦斯地质理论、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将集贤井田划分为浅部瓦斯风化带和深部瓦斯带。在浅部区域,以现场测试及理论推导为依据,推测了煤层埋深450~500 m为集贤井田瓦斯风化带下部边界,并进行了生产验证;在深部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找出了瓦斯随煤层埋深变化的一般性规律,然后通过瓦斯地质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岩浆活动、褶皱构造等地质因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划分了瓦斯富集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弓长岭井下铁矿中央区岩移活动规律进行分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岩移损失的残矿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孙永亮  王军 《煤矿安全》2012,(Z1):145-147
通过对4405工作面采空区气体浓度的监测,分析了注氮前后采空区瓦斯浓度的分布规律,并对注氮前后"三带"的划分进行了阐述,得出了注氮前安全区范围,注氮消除了爆炸区域,保障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6.
某矿山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黄敏  李夕兵  付玉华  李地元 《矿冶工程》2007,27(5):12-14,17
在对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和对排土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FLAC^3D软件对某矿山排土场现状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模拟过程中的最大不平衡力和监测点位移均趋向于稳定,塑性区分布情况和安全系数值则再次表明边坡在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7.
谢广祥  王磊 《煤炭学报》2008,33(12):1336-1340
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观测, 对不同工作面长度的采场围岩力学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获得了采场围岩宏观应力壳力学特征的工作面长度效应.研究表明,工作面长度的变化对应力壳力学特征有显著影响.随工作面长度的加大,应力壳壳体应力在工作面前方煤壁边缘和巷道附近区域集中程度加大,壳体高度逐渐升高同时扁平率逐渐增大,工作面是三维应力壳的聚焦点;采场围岩的垂直位移变小,而水平位移增大.表明合理调整工作面长度可改善采场围岩宏观应力壳的动态平衡,对保护采场、减小矿山压力显现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蓄水后,诱发地震震源浅、烈度高,对震中附近建筑物和枢纽副坝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水库区地震地质、渗透环境条件,并结合地震活动资料,宏观预测后期水位抬升13 m后,潜在诱震区为丹库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宋湾—瓦房沟及林茂山—凉水河—带,考虑到水体荷栽的影响效应增加甚微,地震强度Ms <5.0级.  相似文献   

19.
王志强  刘泉 《矿业工程》2009,7(4):17-19
详细分析了水-岩化学相互作用的机理.在斜坡饱和带,这种作用虽然过程缓慢,但亦是导致斜坡稳定性衰减,甚至滑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会东铅锌矿在露天开采的同时,对西南部边坡内富矿段用上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为有效地开采该富矿段,控制这种开采对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对开采过程用三维有限元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用正交极差方法研究了采场结构参数和稳定性评价指标,提出了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和充填体强度要求,指明了应加固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