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的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构和性能受到组装密度和它的存储器的速度的极大影响,目前能做到的速度最快的存储器是采用集成双极工艺的半导体器件来实现的。双极随机存储器(RAM)除了它在快速主存方面的常规运用之外,还在超高速缓冲存储器和可写控制存储器方面得到了重要的新应用。高速的双极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存在已经使得建立存储器体系成为可能,在这个存储器体系内的大部份存储器是由速度比较慢的低成本存储器件来制成的。在控制存储器中采用高速大容量读/写存储器则大大扩展了它的存储容量,因而也具有有效价格的竞争能力。另外在将高速存储器与微处理机连用或用作联想存储器解决特殊用途方面,高速双极存储器也对计算机结构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所述的1024位的ECL RAM 是作为西门子(Siemens)7·760计算机的超高速缓存和可写控制存储器用的。它是为西门子7·740,7·750和7·755计算机设计的GXB 10147型西门子128位ECL RAM 的继续。新的工艺和电路设计思想为典型的地址取数时间在15ns,功耗只有400 mW 的1024位RAM 研制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正(2015-79-加拿大-11)1、技术领域和应用产业低成本高速度超密集型光子学器件与模块可应用于:(1)可恢复型光网络通信系统;(2)下一代计算机的光学数据中心;(3)航空、光学仪器测试等领域的光信号控制系统。2、技术先进性、成熟性(1)超高速微型光交换器件,国际领先,已有初试样品。创新点与优势:建立在新的光交换机制与原理上(SOIPLC),具有高性能与低成本优势。性能:超快光交换速度(5ns)、低交换操作功耗(5m W)、低(芯片上)光损耗(1×2/2×2结构:0.5d B)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外生产的中小型数字电子计算机普遍采用TTL数字集成电路(包括浅饱和TTL电路和STTL电路),至于百万次以上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在国外几乎都采用ECL电路,而在国内则有二类:一类是采用ECL电路;一类是采用TTL电路。有的单位用STTL电路研制了每秒运算几百万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至今为止,STTL电路无论在速度或集成度方面都还有不少潜力可挖,已批量生产的STTL电路级延迟约在6~8毫微秒,集成度是以小规模电路为主。我们在版子设计和工艺条件等方面采取了若干措施,以不增加功耗和少影响成品率为前提,使级延迟缩短至4~5毫微秒,采用相似的版图和工艺条件研制成的STTL中规模集成电路(20~30门/片)级延迟可降至4毫微秒以下,采用这种中规模STTL门电路,可以制造出一千万次以上的超高速大型电子计算机。本文主要介绍STTL双单门的版图考虑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4.
(1)前言大家知道,快速取数存贮器对快速计算机具有重大意义。实现快速取数存贮器有许多方法,其中包括穿孔卡片读取装置及矩形磁滞回线磁心的绕线系统(2,3)。随着超高速晶体管计算机线路的最新发展,计算机存贮器取数时间已成为决定整个计算机速度的主要因素。因而,有必要加快存贮器的取数时间,特别是加快永久存贮器及半永久存贮器的取数时间。  相似文献   

5.
阿特拉斯(Atlas)计算机是目前英国正在研制性能最高的大型超高速电子數字計算机,由法蘭第公司及曼撤斯特大學合作研制。该机詳机缪斯(MUSE)予定在1961年底研制完成。阿特拉斯計算机的運算速度很高,每秒鐘能进行90万次加法操作,乘法的每次操作時間為5-7微秒。這台机器主要用來進行大量的科学計算及作數据處理。机器的结构极为灵活,成本費用很經濟。在設計上这台机器對存貯器的利用采用了完全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在展望80年代小型电子计算机的动向时,我们回顾一下70年代小型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状况或许是有盆的。在60年代前半期,小型机主要用于控制,它是以其价格低廉而发展起来的,及至70年代,其硬/软件的性能和应用范围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在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arp.)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和七个青年人创办的主机市埸中,其中有人已经退出了计算机行业,与此对照以DEC(计算机设备公司)为首的小型计算机制造厂,在近10年间的发展甚为顺利。  相似文献   

7.
要提高数据处理机的处理能力,就要提高所用元件的性能。在最新的计算机中,中央处理器(CPU)中已使用亚毫微秒逻辑元件。但是为直接对应于从这样高速的CPU 中取数,不能说缓冲存储器原来的几十毫微秒的速度就够了。作者从上述背景提出研制取数时间小于10ns、每芯片1K 位的超高速大容量缓冲存储器用的器件。这次,完成了电路设计,试制了存储器。本文扼要地介绍了试制存储器的设计和特性1 研制的目标和存储器的组成图1为公开发表的,并具有代表性的MOS和双极半导体存储器的取数时间与功耗的关系。同时,也给出了要试制存储器的性能的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日本电气公司目前进行研制的超高速电子计算机中所采用的超高速运算线路。图1即为此种线路的线路图。该线路由于应用二极管的“与”“或”两极线路来实现逻辑运算,因此巳衰减的输出信号需要整形放大,这一点与目前常用的线路完全一样,但在该种线路中的同步放大器可在很高的频率下操作,因而时钟脉冲频率可高到目前已运行的计算机频率的50—100倍。  相似文献   

9.
超高速信息处理速度是未来的计算机最希望得到的特性之一。光(或光子)是考虑用于这样的未来计算机系统的候选者之一。本文详细地对谕了在未来的计算机系统中应用(1)光电技术及(2)全光技术的情况。讨论包括现有的材料、器件及技术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优缺点。所对论的器件包括玻璃及半导体莱塞(光量子放大器),光检波器和光导纤维。  相似文献   

10.
§1.引言自1946年埃克特和莫克莱制出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到现在,电子计算机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元器件一代一代地更新,使得一般结构的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几百万次。然而,电路工艺几乎已经到达其光速的极限,单是快速电路已不能使计算机的能力有根本性的增长。但是,有些科学问题(如宇航、原子能和气象学等方面)需要速度更高的计算  相似文献   

11.
前言ETL-MK6是电气试验所目前正在设计中的一台超高速计算机,设计的速度指标是 MK-4A 的500倍,1 BM-704的50倍。定点加法运算是400毫微秒。在去年召开的数据处理学会第1次大会上已介绍了它的概貌,现在比较详细地报告如下。在设计基本线路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1)采用同步线路还是异步线路  相似文献   

12.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  相似文献   

13.
CPU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计算机存储器在速度和容量上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批高速乃至超高速的存储器不断推陈出新,RDRAM就是一种性能出众的超高速存储器。分析了RDRAM的芯片结构,并结合具体的实例阐述了RDRAM的应用环境和存储模型。  相似文献   

14.
1.引言 ETL MK-6计算机是在两年前由日本电气试验所设计的超高速大型电子计算机。这台计算机所采用的基本线路、存贮器等已在许多文章中介绍过,所以本文只介绍其体系结构。 ETL MK-6计算机的设计目标是:48位的定点加法速度为0.25微秒,乘法平均速度为4微秒。上述速度并未包括存贮器的取数时间及地址的运算时间。  相似文献   

15.
用于控制系统的电子计算机,称为控制计算机,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装置,它与以科学计算为主的计算机相比,要满足如下一些要求: (a)为适应控制系统可靠性高的要求,控制计算机必须以可靠性为主要矛盾,而速度和精度相对降为次要矛盾。  相似文献   

16.
组件计算机     
四十年代末期,电子学中的两个重要的新技术:(一)半导体晶体管和(二)电子计算机初露苗头,经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互相有关的两个重要科学技术领域和电子工业生产体系。目前,计算机中的主要有源元件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通过这些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首先要考虑机器的稳定可靠性,计算容量的增大和计算速度的加快;(二)半导体器件的优越性主要是通过半自动化生产技术中工艺的精确性,可重复性及可控制性来实现的;(三)计算机及半导体器件两者的设计的改进是相互制约的,如晶体管线路开关速度的提高受到导线的传输时间所制约;系统的增大受到器件及组装的稳定性、体积及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摄影测量的任务是利用航空和航天摄影资料及立体测图仪器测制地形图。数字测图系统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和解算数学模型以完成测绘地图的目的。现今的数字测图系统基本上由一台容量大、速度快、功能强的电子计算机组成。在实际应用中,这样的系统存在下列缺点: 1) 由于对计算机性能要求高,需要购买价格贵的计算机。  相似文献   

18.
■1942年,ABC电子计算机诞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由美籍保加利亚人、爱荷华州立学院数学系教授文森特·阿塔纳索夫(Vincent Atanasoff)和他的助手克利福德·贝利(Clifford Berry)于本年度研制成功的ABC(阿塔纳索夫—贝利计算机的缩写)计算机。它有300个电子管,采用的是二进制,基本体系结构与现代计算机已无二致。■ 1946年,ENIAC电子计算机诞生  相似文献   

19.
柏(COMPAQ)计算机公司全新推出一款采用英特尔Pentium 4-M 2.20GHz超高速处理器笔记本Compaq EvoNotebook N1000v。该款移动式笔记本电脑采用1,400×1,050点(S×GA )15寸TFT液晶,256MB内存256MB(最大可扩充置1GB),Intel 845MP芯片组,ATI M0BILITY RADEON7500(32MB)显示卡,8/8/8/24速DVD/CD-RW复合式刻录机,内部装有FDD驱动器。  相似文献   

20.
随着节省化和合理化的发展,现今电子计算机已普及到所有产业部门,电子计算机部门的业务也实行了联机化,这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现况。在机械组合工厂和自动仓库之间,由于用计算机控制。它们的系统也联合起来了,这样对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供给计算机装置的电源的质量问题是影响其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考察电的质量对控制计算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并且叙述了如何去克服这种影响。1.计算机装置的电源规格电子计算机装置的电源规格,不论国内外,多数是如下的情况:容许电压变动:±10%(有各种标准电压)。容许频率变动:±0.5Hz(赫芝)(标准频率是50周,60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