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曦 《新建筑》2014,(4):98-101
目前中国大多数住区空间只具有景观上的美化作用,忽视了城市的多样性与人的交往需求。开放性住区的探讨虽指明了理论上的发展方向,但其设计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着差距,致使中国现有的住区无法找到合适的开放住区空间模型来指导实践。通过建立一个适用于苏南地区的高层住区空间模型,尝试在开放’隆住区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衔接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指住宅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内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隙或是由住宅建筑围合所形成的场地,具体包括住区内的道路、庭院、广场、游园、景观绿地等。它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连接住区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桥梁,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在现代才被提出,但在中国传统的人居模式中早有体现。上海里弄与北京胡同是我国南北方两大典型的传统居住空间类型,是时代、历史与当地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传统封闭式住区与城市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住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推行开放街区式住区的迫切性。从空间结构、功能组成、行为活动等方面提出了与城市互动的开放街区式住区的设计策略,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城市住区朝着开放、可持续、与城市互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各大城市积极响应“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及国内生育政策开放的双重背景下,儿童活动愈发受到重视,针对作为儿童成长环境与生活空间的住区户外活动区域进行深入研究的需求也愈发迫切。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利用CiteSpace的可视化功能,以中国知网中有关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期刊文献为对象,分别从文献数量、文献来源、研究热点、演进规律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及提炼,以期为未来儿童活动的住区空间研究提供必要依据与启发。  相似文献   

5.
"胡同"可以被看作一种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政府规划与自发改造共同形成的街区制住区,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仍有其独特的生命力。胡同具有分级的网状、灵活多样的交通组织形式,并且具有与之相应的空间分级。这种空间形态具有系统的规划体系以及经验性的开放程度,对于实践国家倡导推广的住区开放政策有很大启发。本文着眼于解读住区开放与封闭,指出住区的"开放"不仅仅是拆除围墙,而是一种空间重组。文章分析了胡同如何通过建立道路系统和活动空间,来满足居民交通、交往等活动需求。最后提出借鉴胡同的空间形态并融合现代住区优势的住区开放策略。  相似文献   

6.
曹海婴 《新建筑》2010,(2):61-65
从分析社区和居住区概念的关联性着手,通过考察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结构的转变,探讨了居住区公共空间不同的运行方式和作用。指出:与传统社区单向的公共性不同,当代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双重的公共性,因此模拟传统社区生活的规划思路无助于弥合当代城市社会空间的裂痕。最后本着建立和谐城市社会的原则,对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4,(7)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对城市依附性很强的特殊区域。其住区发展会直接影响边缘区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析了成都市双流县住区的现状,探索适合于成都边缘区的住区发展模式,指出城市边缘住区应当是开放的、混合的、能够融入城市空间肌理和多层次城市生活的新型住区。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近年建成的具有开放社区形态雏形的3个住区为例,通过对它们的调查访谈与空间分析,尝试探讨中国开放社区建设潜在的空间特质、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可能的规划导引。  相似文献   

9.
黄勇 《城市建筑》2022,(9):45-52
住区开放空间是老年人重要活动场所,其空间品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显著。大量寒地城市老龄化严重,住区开放空间品质较差,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为提升寒地住区老年宜居水平,调研3个寒地城市6个典型住区的老年人,把握其开放空间活动行为特征、开放空间满意度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寒地城市老年人保持中低频率住区开放空间活动,活动集中在早饭后和午休后,时间在半到1小时,内容以个人活动为主。老年人对住区开放空间的易达性和儿童游戏设施较为满意,对植物绿化不满意。开放空间易达性、阳光条件、座椅设置、儿童游戏设施、植物绿化、治安环境等均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显著,座椅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视角下,基于类型学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3种模式样本住区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中国当代城市老年人户外交往活动规律及其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3种类型住区开放空间环境中,老年人交往活动呈现出"市井式、集体式、邻里式"3种典型特征;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环境满意度、服务设施满意度、空间区位满意度、空间形态满意度与老龄户外交往活动质量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依次减小;促进老年人交往活动导向下的住区开放空间适老化规划与设计,宜将提升空间的景观环境愉悦度、健身游乐设施多样性、场所区位可达性依次放于首位。  相似文献   

11.
探索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之间的结合点,并建立住区与公建配套、丰富的城市生活。采用围合与开放的布局模式,形成社区边界营造宜人步行空间,打通片区商业脉络。形成混合与开放相结合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实现“积极老龄化”是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新挑战,住区开放空间作为大多数老年人的主要体力活动场地,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建设重点。选取江西省丰城市6个住区为样本,通过实地勘察法、行为注记法,对住区开放空间公共设施及老年人体力活动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SPSS相关性分析,探索两者之间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住区绿化环境、公共设施规模,以及开放空间单元形态、可达性与围合性,是影响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关键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建议,为住区开放空间及其公共设施的适老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策略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受当前社会背景的影响,在对现阶段我国传统住区人居环境的认知的前提下,结合传统住区形制在国内外形成的渊源,对传统住区由来形成的外显特征和开放街区在政策文件相关解读中的社会特征进行对比辨析,思考开放住区的提出所面临的现实语境,主要侧重歧义语境的深刻剖析,以期对传统住区和开放住区的研究进行重新的定位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中国城市住区建筑空间形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演进:从20世纪50年代以围合式组团空间形成封闭的住宅街坊;60年代以组团为单位的分级围合的半开放模式;到70~80年代中期彻底开放的“兵营式“住区空间;80年代后半期~90年代中期的又回到半封闭的层级模式小区,再到90年代后期的封闭式住区,又成为现代住区空间的最主要模式.①住区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历经了封闭→逐步开放→完全开放→相对封闭→完全封闭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开放住区是改善城市形象、整合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力途径,然而,城市发展的理想和现实制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寻求平衡,保证合理的开放"度"尤为重要。立足中国城市住区的实际,从城市设计的视角进行分析,开放住区的本质在于实现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资源的共享、城市交往的活力、城市发展的有序。在此基础上,通过体现居住空间相对独立性的空间融合、兼顾居民基本需求前提下的资源共享、保证日常生活秩序基础上的社会交往和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变化下的实施过程,实现对住区开放"度"的合理把握。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品质的保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迫切需要从满足城市住区总体社会发展的需求角度入手,建立科学系统的空间形态规划策略和方法,可持续发展指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城市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发展指针的设计需要通过现状调查、指针提取、指针修正等过程,通过制定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发展的核心目标,以实现对规划行动的科学、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7,(7)
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经济、社会和政策制度等多维度急剧转型,城市居住空间出现了新的变化,封闭住区大规模出现,并成为城市新建居住区的主导模式。多数研究认为封闭住区是空间私有化的表征,削弱了城市机动性,加剧了社会隔离,不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与融合。中央政府适时推出的街区制政策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但如何实施尚需进一步探讨。以广州保障房住区为例,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研究方法,研究居住在不同开放程度的保障房住区的居民对街区开放和空间共享的主观感受,分析其主要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既有助于深入了解居民对住区建成环境和空间共享的需求,回答封闭住区是否是政府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宜居生活环境的一种高效和公平的方式,又能为国家实施和推广街区制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思想和手法的基础上,对城市住区外部环境景观提出了园林化设计的思路,指出住区外部环境景观在空间构成手法,生态观和文化性等方面应当向传统园林学习,创造适于居住并具有优美景观的住区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美国混合住区为研究对象,归纳其发展概况,选取典型案例,从建设规模、混居形态、规划特点三个方面阐述包容性区划、"希望六号"及"住区选择"计划主导下混合住区的建设模式,按照居民构成和混合尺度两个维度识别五类典型混居模式。美国混居建设由目标相对单一的包容性住区逐渐发展为"混居社区"理念,从物质空间改造转向居民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提升,从疏散贫困的行动转向积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最终形成人口与项目支持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文章通过美国混合住区建设经验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彧 《城市规划》2011,35(10):59-66
基于我国城市住区开发的现实条件,探讨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规模及房地产开发成本双重作用下,城市住区土地开发规模的大小,同时结合南京市土地交易市场成交土地面积的数据分析,指出城市住区土地开发具有分散度大、开发面积小的特征,因此,未来我国应加强小规模、开放住区规划理论的建立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