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国内亚麻纺纱主要以湿法为主,不仅难以与其他纤维混纺,而且成纱细度低,同时由于本色纱粗硬,刚度较大,无法应用于针织产品。通过对亚麻纤维进行精细化加工(脱胶),再与经过漂白、染色后的棉纤维进行混纺,成功开发出16.67 tex 55/45亚麻/棉色纺纱,拟定出各道纺纱工艺参数及工艺配置,同时测试了该混纺纱的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表明:该混纺纱的断裂强度达9.58c N/tex,条干CV达18.26%,条干均匀,可满足后道织造工序要求,从而为亚麻纤维的针织产品开发和高档亚麻面料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部分替代亚麻/棉、大麻/棉混纺纱,提升棕榈纤维的应用前景与产品附加值,对已脱胶的棕榈纤维进行牵切、开松,在棉纺设备上纺制了41.7 tex棉/棕榈纤维65/35混纺纱,确定各道纺纱工艺参数及配置。同时对细纱进行尿素浸渍处理,测试了混纺纱的机械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配置纺纱工艺和进行尿素浸渍处理后,混纺纱的断裂强度达10.19 cN/tex;条干均匀,条干CV值达18.5%;纱线柔软,柔软度达244捻/20 cm;混纺纱表面光洁,毛羽较少,3 mm以上毛羽指数为25。  相似文献   

3.
采用亚麻湿法纺纱工艺纺制了27.78 tex 50/50亚麻(长麻)/涤纶及50/50亚麻(长麻)/腈纶混纺纱,结合生产实际探讨了亚麻混纺纱的生产工艺,并对成纱质量进行了测试,与纯亚麻纱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通过亚麻(长麻)与涤纶、腈纶混纺可以改善亚麻的可纺性,并改善成纱条干,增加成纱的弹性和柔软性,为拓宽亚麻纱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探讨多组分赛络混纺纱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措施。介绍了莱赛尔、粘胶、亚麻和有色涤纶的性能特点及物理指标;莱赛尔纤维单独制成生条;其余4种纤维混和后制成混和生条;采用三道混并工艺,保证几种纤维的混纺比例;采用赛络纺技术,保证成纱表面光滑,毛羽少,条干均匀,最终顺利生产出了莱赛尔/粘胶/亚麻/蓝色涤纶/红色涤纶40/30/20/7/3 14.5tex赛络混纺纱。认为:针对各组分纤维特性配置工艺,可以保证混纺纱的顺利生产和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苎麻长纺设备生产10tex绢麻混纺纱的工艺技术,以及绢丝和苎麻纤维的质量测试方法;对不同的混纺比进行试纺,确定了比较理想的绢麻混纺比;为了提高10tex绢麻混纺纱的质量,精梳工序采用了复精梳工艺.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苎麻长纺设备生产10tex绢麻混纺纱的工艺技术,以及绢丝和苎麻纤维的质量测试方法;对不同的混纺比进行试纺,确定了比较理想原织麻混纺比;为了提高10tex织麻混纺纱的质量;精梳工序用了复精梳工艺。  相似文献   

7.
探讨苎麻混纺比对混纺纱性能的影响。设计了4个集聚纺9.7tex混纺纱方案,其中苎麻的混纺比逐渐增加;介绍了各纤维性能、成纱规格和纺纱过程;总结了各工序采取的相应技术措施和工艺参数;对比分析了4个方案的成纱质量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苎麻混纺比的增加,成纱条干CV逐渐上升,常发性纱疵增加,成纱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率下降,3mm及以上有害毛羽增加。认为:根据织造工序对经纱力学性能的要求,苎麻混纺比应控制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8.
探讨桑皮纤维混纺转杯纱的生产工艺及性能。采用微波-酶-化学辅助技术制备桑皮纤维,利用转杯纺生产工艺流程纺制桑皮纤维棉混纺转杯纱,通过对桑皮纤维进行纺前预处理、合理选择原料混纺比、正确配置各工序纺纱工艺参数及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最终使纺纱顺利进行;同时对所纺混纺纱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桑皮纤维/棉55/45 28 tex转杯纱的抗菌性、条干均匀度以及毛羽水平均明显优于苎麻纤维/棉55/45 28 tex转杯纱,虽然其拉伸断裂性能较差,但可满足织造需要。  相似文献   

9.
探讨棉/大豆蛋白纤维/CoolDry纤维/涤纶40/25/25/10 14.8tex混纺纱的纺纱工艺。针对几种纤维性能特点以及混纺纱质量要求,优选原料规格,采用包混、条混相结合的工艺,增加精梳预并工艺,确保了成纱混纺比;在各工序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以解决纺纱过程中的纤维损伤、均匀混和、条干均匀度、纱疵等问题,最终保证了混纺纱的顺利生产。认为:该多组分混纺纱的质量达到了产品开发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亚麻混纺针织物在生产过程中因亚麻纤维抗弯刚度大而引起的断纱、爆孔、破洞等问题,介绍亚麻混纺纱的纺纱工艺和织造工艺特点及改善措施。选用36 tex(16S)亚麻与棉混纺纱(55∶45)和36 tex(16S)亚麻与涤纶混纺纱(55∶45)开发麻棉、麻涤混纺针织面料,详细阐述组织结构确定、织机选择和参数设置等开发工艺,分析面料外观效果,提出爆孔及破洞问题的解决办法。指出在纺纱工序使亚麻保持高回潮率,织造工序调节粗针织造,染色工序进行前处理,可降低亚麻混纺针织面料生产过程中的断纱、爆孔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降低企业的生产费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了毛型竹浆纤维和苎麻长麻纤维在精梳毛纺系统下的混纺实践.采用在头并处将毛型竹浆纤维生条与苎麻长麻纤维生条混合方式,及优化的苎麻/竹浆混纺纱加工工艺进行生产.通过对混纺纱成纱质量及各项指标的测试并与纯苎麻纱对比,得出该混纺纱线强力较大、毛羽和条干不匀明显改善,成纱质量有保证,可以进行常规的织造后加工.混纺纱通过机织物和针织物小样试织并与纯苎麻同类产品比较,表明此类产品具有可纺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棉麻混纺细号竹节纱的试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棉麻细号竹节纱的生产工艺与质量.选择了苎麻和亚麻两种原料分别进行棉麻9.7tex混纺竹节纱的试纺.分析比较了棉亚麻和棉苎麻混纺细号竹节纱各个生产工序的工艺配置和质量情况.结果表明:在前纺工序,两者的质量差异不大,棉苎麻混纺制成率好于棉亚麻混纺.细纱工序棉苎麻混纺竹节纱断头较少、成纱条干较好,但生产中易产生长粗节问题,应对细纱竹节参数及络筒清纱参数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远红外聚酯、木棉以及棉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工艺及其纱线性能。通过设计纺纱工艺流程与各工序工艺参数,成功纺制出远红外聚酯/木棉/棉60/20/20 18.5 tex混纺纱线,并对纱线的断裂强力、耐磨性能、成纱条干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混纺纱线的力学性能与成纱质量良好,可用于开发保暖抗菌类功能面料,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木棉纤维的可纺性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精细化后的孟加拉黄麻纤维与棉纤维在环锭纺纱系统上进行18.2 tex 30/70黄麻/棉和36.4 tex 55/45黄麻/棉混纺纱的纺制,对梳理、并条、粗纱等工序的工艺做了初步探讨,对混纺细纱的捻系数进行了优化,并对两种混纺纱的机械强力、毛羽与条干等质量指标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15.
探讨高温碱煮工艺提取桑皮纤维的效果。采用高温碱煮的方法从桑枝皮中提取了低胶质含量的桑皮纤维,与棉一起制成混纺纱及针织物,分析了棉桑皮纤维混纺纱(织物)与棉亚麻混纺纱(织物)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脱胶时间20min时获得的桑皮纤维尺寸与前人制取的桑皮纤维相似,而半纤维素含量低88%,木质素含量低71%。与棉亚麻混纺纱相比,棉桑皮纤维混纺纱具有较低的条干不匀率和毛羽指数及较高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与棉亚麻混纺织物相比,棉桑皮纤维混纺织物的相对手感值更接近纯棉织物。认为:用高温碱煮方法可提取适合应用于纺织领域的桑皮纤维。  相似文献   

16.
在纺麻棉混纺纱时,由于苎麻纤维具有粗、硬的特点,会使细纱条干恶化、强力低且强力不匀高、毛羽多,并出现"橡皮纱"及粗细节等纱疵,因而细纱断头率高.要纺苎麻与棉混纺细号纱,困难就更多.为了纺好麻棉混纺18 tex纱,我们对纺纱工艺,重点是细纱工艺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各工序半制品和精梳落棉的纤维长度分布,供调整生产工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探讨混纺比对Modal纤维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选取Modal纤维与棉为原料,分别纺制14.5 tex的纯棉精梳纱、纯Modal纱以及Modal与棉混纺比分别为20/80、30/70、40/60、50/50的混纺精梳纱,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混纺比对成纱强伸性能、条干、毛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提高混纺纱断裂强度考虑,混纺比选择50/50比较适宜;Modal纤维的含量在40%左右时,成纱条干较好;混纺比为40/60或50/50左右时,成纱毛羽数较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天丝及苎麻两种纤维的特性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合适的混纺比例,研制了天丝/苎麻混纺纱的主要工艺路线和技术指标,分析了该混纺纱的质量和成本。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亚麻混纺细薄织物开发过程,分析了14.7 tex麻棉混纺纱断头的原因。采取了以下措施:利用煮漂脱胶亚麻二粗的方法提高纤维的分裂度,增加精梳工序使14.7 tex麻棉纱的单纱强力和弹性伸长得到提高,合理选择浆料提高14.7 tex麻棉纱的织造性能,配置了适当的织造上机工艺参数和织造车间的温湿度,使煮漂脱胶亚麻棉混纺精梳细布顺利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20.
探讨混纺比对Modal纤维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选取Modal纤维与棉为原料,分别纺制14.5 tex的纯棉精梳纱、纯Modal纱以及Modal与棉混纺比分别为20/80、30/70、40/60、50/50的混纺精梳纱,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混纺比对成纱强伸性能、条干、毛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提高混纺纱断裂强度考虑,混纺比选择50/50比较适宜;Modal纤维的含量在40%左右时,成纱条干较好;混纺比为40/60或50/50左右时,成纱毛羽数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