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3.
4.
6.
采用不同搅拌头转速,研究了搅拌头转速对4 mm厚2205双相不锈钢板材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焊接速度为50 mm/min时,搅拌头转速在600 ~ 800 r/min的范围内,均可获得表面成形良好且内部无缺陷的接头.接头搅拌区在动态再结晶的作用下组织得到细化,硬度值较高,热影响区在焊接热作用下组织粗化,硬度值较低.整个接头的铁素体含量在50% ~ 60%范围内,且随着转速的升高搅拌区的铁素体含量有所增加. 当转速为600 r/min时,接头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824 MPa,为母材的97.3%,断裂位置为接头的热影响区. 相似文献
7.
《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19,(6)
通过力学性能试验、金相检验等测试手段对不同热输入下的T4003不锈钢的MAG焊接头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热输入下的拉伸试板断裂于母材,热输入为0. 73 k J/mm的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要明显优于热输入为0. 93 k J/mm的焊接接头。两种焊接热输入下的过热区组织均为马氏体+铁素体,正火区组织均为马氏体+铁素体,不完全正火区组织为铁素体。热输入为0. 73 k J/mm的过热区组织晶粒度约为4级,而热输入为0. 93 k J/mm的过热区组织晶粒度约为2. 5级。 相似文献
8.
9.
采用氩弧焊焊接方法对2205双相不锈钢进行焊接,焊后对接头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母材、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奥氏体相比例均在40%~60%的合理范围内;弯曲试验后,试样表面没有裂纹产生;接头抗拉强度高于母材,硬度跟母材相当;接头的点蚀电位E-b为1.16 V,与母材相当,热影响区的电位差E_b-E_p高于母材和焊缝,自修复能力最弱;观察阳极极化曲线,热影响区的修复环面积最大,母材的修复环面积最小。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模拟法研究了2205DSS焊接HAZ的组织与性能,探讨了冷却时间对模拟HAZ冲击韧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冷却时间对组织及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随冷却时间的延长,铁素体含量减少,奥氏体含量增加,冲击韧性增大:随冷却时间延长,模拟组织显微硬度降低,而且模拟组织中铁素体的硬度低于奥氏体的硬度:固定冷却时间t8/5时,随冷却时间t12/8的增加,冲击韧性提高:固定冷却时间t12/8时,随冷却时间t8/5的增加,冲击韧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12.
缆式焊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gas metal arc welding,GMAW)中存在的焊缝截面侧偏现象会导致焊接接头熔合不良,基于熔滴受力分析和最小电压理论对焊缝截面侧偏现象的变化规律进行机理分析. 结果表明,电流是影响截面侧偏的关键因素,由于缆式焊丝独特的绞合结构引起电弧旋转,进而导致出现熔滴受力不均的现象,熔滴过渡方向与焊丝轴线存在夹角,在熔滴冲击力的作用下导致焊缝截面出现侧偏现象,随着电流的增加,电弧对熔滴的拘束增强,熔滴过渡方向逐渐趋于轴线,因而焊缝截面侧偏的趋势随着电流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13.
以UNS S32750超级双相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对激光焊接头微观组织和元素分布进行表征,采用临界点蚀温度测试方法研究激光功率对激光焊接头点蚀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提高激光功率可显著增加焊缝中奥氏体含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r2N析出.此外,激光焊焊缝具有比母材更低的耐点蚀性能.但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焊缝中耐蚀的奥氏体含量增加,同时降低了Cr2N析出倾向,因此其耐点蚀性能也逐渐增强.与双相钢母材相比,激光焊焊缝中Cr,Ni,Mo等合金元素在铁素体与奥氏体中的分配差异性显著减小,而N原子的分配差异性增加,因此焊缝中铁素体具有比奥氏体更低的耐点蚀指数,进而优先被选择性腐蚀.对于双相钢母材,点蚀主要发生在δ/γ相界和夹杂处,而激光焊焊缝的点蚀主要以铁素体内大量析出的Cr2N作为点蚀萌生位置,并向弱相铁素体内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铬青铜与双相不锈钢电子束焊接头组织及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QCr0.8与1Cr21Ni5Ti的2 mm厚平板试件进行了等厚对中电子束焊接;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方法对接头区显微组织及成分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显微组织构成;根据电子束焊接的特点,建立了QCr0.8与1Cr21Ni5Ti等厚对中电子束焊接接头形成的物理模型,并对接头不均匀组织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QCr0.8/1Cr21Ni5Ti等厚对中电子束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形貌为组织及化学成分极不均匀的Cu(Fe) (α ε)的铸态混合组织,其宏观组织可分为3个区域:显微组织结构相同,均为以Cu(Fe)为主,内有一定数量不均匀弥散分布的α ε相混合组织的焊缝左上部组织区及焊缝底部组织区;以α ε相为主,内有少量弥散分布的Cu(Fe)颗粒混合组织的焊缝中部组织区;接头组织的形成是由接头金属熔化及匙孔形成阶段,接头凝固的初期阶段(析出γ ε相,并形成3个区域),接头凝固的中期阶段(γ ε相结晶完成),接头凝固的后期阶段(形成Cu(Fe)相,焊缝完全变为固态),接头凝固的最终阶段(元素扩散及γ→α相变,形成最终组织)联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采用TIG/PAW复合焊接对SAF2205双相不锈钢进行多层多道焊接,并进行固溶处理,利用OM、SEM、EBSD等设备,通过电化学腐蚀、拉伸、冲击等试验研究焊缝组织演变与综合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TIG填丝盖面焊接处的焊缝铁素体含量为70.5%,由于添加焊丝的原因,焊缝奥氏体晶粒最大为177 μm2,大于母材142 μm2;PAW焊缝铁素体含量为65.4%,因为焊接顺序的不同,后续焊接对焊缝有加热作用,导致铁素体含量最少;在TIG焊缝中,热输入较大,导致铁素体晶粒粗化最大为8 147 μm2,大于母材264 μm2,导致奥氏体形核位置减少,奥氏体仅为3.96%.在1 050℃固溶处理60 min后焊缝两相接近1∶1,并且奥氏体趋于均匀化,随固溶时间的延长耐腐蚀性增强.焊态焊缝抗拉强度大于846 MPa,拉伸断裂均在母材.焊缝冲击吸收能量为144 J,小于母材(156 J),焊缝表现为复合断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