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而在规划中应注意的一些重要原则常常被忽视 ,本文对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时应着重处理好的“需要”与“可能”、“地上”与“地下”、“公共”与“私有”、“封闭”与“开敞”、“平时”与“灾时”、“近期”与“远期”等六个关系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墙”与“街”——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的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保林  王翠萍 《规划师》2000,16(1):13-16
作者从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出发,提出“墙”与“街”的概念,通过分析“墙”与“街”在中国古代城市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总结出城市中“墙”与“街”所体现的生命力,以帮助人们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用好“墙”与“街”这两个元素。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56-58
教学中“藏”的艺术主要指在教学中设置悬念、设置障碍、引而不发和境的营造。教学中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有助于转变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深度学习;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藏”的艺术,需要处理好“藏”与“白”、“藏”与“时”、“藏”与“度”及“藏”与“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周详  吴欣雨 《中国园林》2023,39(12):74-80
“透明性”从一种空间美学,演变为一种用以描述事物深层组织关系的空间性质,因兼具“秩序性”与“多义性”而衍生出“矛盾性”特质。这种矛盾性源于“现代性”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对立统一——共时态的理性逻辑追求“秩序性“,历时态的流动观念则导向“多义性”。“透明性”的“矛盾性”以图示语言为载体,通过语素“词义扭曲”、语体“结构重组”和语义“语涉双关”3个层面予以呈现。不同层面的矛盾在绘画、建筑、景观3种艺术形式中存在差异化外在表征,且在“绘画-建筑-景观”的演进顺序中,呈现出逐步综合与复杂的态势。景观空间中的“透明性”矛盾,可以归纳为“动态生长”“尺度嵌套”和“时空层叠”3种表达形式。针对上述3种特性,当代景观设计可分别通过“形式动态与过程设计”“分级渗透、抽象隐喻与视廊建构”“异质拼贴与厚性共融”等多种基于“透明性”的设计手法,来充分挖掘设计场地的“矛盾”潜力,并创造新型景观设计范式。  相似文献   

5.
朱文一 《建筑》1999,(9):21-22
一、“建筑与环境”导读1.环境问题与建筑目前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也就是称之为“问题”、急需“整治”和“保护”的“环境”,主要指的就是人类所直接依赖的自然资源状况。以这种“环境”概念为基准,“建筑”可以理解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以及由此构成的形态。“建筑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成为“建筑与环境”课题的出发点。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不少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建筑理论、方法与实践。这方面的探索尝试建立“建筑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最优配置,已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别于普遍流行的“国际式”建筑定势…  相似文献   

6.
    
“厂长,厂长。” “啥事?” “春节只十天了。” “知道。” “市里检查安全防火。” “你怎么晓得的?” “听局司机小王与他妻子买菜时讲的。” “这与他们有什么瓜葛。”  相似文献   

7.
薛立新  龙彬 《新建筑》2011,(6):118-120
“建筑”现行内涵的功利与暧昧,是当代建筑粗糙、乏味的主要根源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architecture”、“营造”与“建筑”三者的内涵.通过将“建筑”与“architecture”及“营造”分别比较,审视了“建筑”的现行内涵;并对其内涵提出了新诠释.  相似文献   

8.
赵纪军  李锐 《中国园林》2022,38(4):121-126
“園(园)”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元概念”之一。现有对“園”的解释主要基于“囗”与“袁”组合的象形认知,却存在谬误,且未能触及其本质。训诂是传统小学中用来对汉字进行追本溯源的方法,将训诂学用于厘清“園(园)”最为原始的音、形、义及其后世流变,揭示“園”源于“圓”“圜”,最初是与“祀天”功能相关的“自然空间”。从殷商至战国,“袁”逐渐代替“圓”“圜”中的“員”“睘”讹为“園”,继承并扩大其字义。简化字“园”亦有与“祀天”相关的“圓”“圜”的渊源,隐含了古人宇宙观、时空观的传承。“天人合一”“人与天调”始终是“園(园)”的基本内涵,是当今风景园林之“元”。  相似文献   

9.
日前,春兰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央空调设计安装的“业标准”———《春兰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安装规范》。该标准分“设计规范”与“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两大类。具体有“空调通风管道制作”、“通风管道及部件安装”、“空调机组安装”、“空调制冷剂管道系统安装”、“空调水系统安装”、“电气设备安装”、“绝热与防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系统调试”、“竣工验收”等数十项系统专业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在维护实际使用客户利益的同时,还规定实际施工安装时,室外机的运转噪声对邻居的影响应小…  相似文献   

10.
周晓瑜  常江 《华中建筑》2006,24(11):159-162
徐州户部山,是徐州城市重要的历史街区地段,该文通过对具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指出其保护与再利用后的新魅力与尴尬处境,进而探讨城市历史性街区保护与再利用中的“形”与“魂”的内涵;强调历史街区物质实体的“形”应与城市场所精神的“魂”相符是其成败的关键,同时,重视“活力激发元素”在激发历史性街区的活力、促进“形”与“魂”的统一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探讨多层商住楼中存在的人流组织与底层商业空间的矛盾;杂物间布置与底层商业空间的矛盾;居民的户外休息,交往场所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渝柯 《华中建筑》2008,26(5):134-140
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公共性体现归根究底取决于“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支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必须对人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心理有所把握才能创造出积极有效的空间;又加之视知觉因素是人在空间活动最为基本和关键部分,于是将公共空间研究诉诸于“看与被看”关系这一全新视角,从这个角度出发,主体要素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13.
洪亮平  潘宜 《新建筑》1999,(6):65-67
论述了中西方城市空间观念的差异以及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并通过分析提出城市空间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李昕悦 《山西建筑》2009,35(7):33-34
介绍了空间与时间的一般定义,引入展览馆建筑“四维空间”的时空设计理念,针对某展览馆的设计方案,从整体构思入手,通过进行展馆方案设计“四维空间”的探索研究,理解时间与空间的微妙关系,以便在进行展馆建筑设计时通过空间的创造来表现时间的意境,实现展馆建筑“四维空间”的时空理念。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与城市有限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分析福州市地质背景条件的基础上,对福州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地下水、岩土体工程性质、断裂构造、地下有害气体等地质因素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地下空间开发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福州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地质依据,为实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丹阳市为例,研究了中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条件与需求,探讨了基于需求导向的中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方法。该方法以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需求预测为基础,综合考虑城市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地面城市规划,对规划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供需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城市发展与空间的供需矛盾,提出了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策略、规模和布局方案,使地下空间的利用功能与地面城市规划相协调,以改善地面交通矛盾和用地紧张等问题。对重点地区提出相应的规划指引,给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便于规划目标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蕊 《新建筑》2009,(2):98-101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防灾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城市公园绿地与避难场所在面积、空间位置等方面的比较,论证了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各类避难场所的可行性。同时根据灾时避难和救援的要求,总结出具有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绿地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并从总体设计、元素设计和细部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自然光影不仅展现了建筑空间的形式,也赋予了空间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通过引入自然光影的视觉情感概念,分析视觉情感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强调了光影视觉情感对建筑空间的重要性。同时还借助实例分别从情感变化、情感界定和情感营造等三个角度阐述了建筑空间中自然光影视觉情感的设计手法,从而达到强调视觉情感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单调的教学空间改造为例,经过适当的空间划分与处理,在保留新旧差异的前提下,赋予原有空间新的活力,营造适合建筑创作的空间氛围.六个玻璃盒子作为新的语汇,植入原有空间中,不仅改变了空间格局,而且激发出无穷活力.原有的建筑元素和施工痕迹作为空间记忆,均被完整保留,与玻璃盒子一道,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韩怡  王少锐 《山西建筑》2011,37(29):2-4
针对如何将城市生活空间的功能构成及形态要素有机地嵌入历史性空间结构中进行了探讨,以历史名城——西安的城市历史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研究为例,阐述了城市历史性空间与生活性空间相互融合的基本途径,以期指导城市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