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环氧化物阳离子开环聚合的机理,主要包括活性链端机理和活性单体机理等。活性链端机理认为聚合的活性中心位于聚合增长链的链端,聚合单体与活性链端接触发生聚合反应实现链增长;活性单体机理认为聚合的活性中心位于单体分子,在活性单体向聚合链端羟基增加的过程中实现链增长。两者相结合可较成功地解释环氧化物开环聚合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2.
三元乙丙橡胶的气相聚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光贤 《中国橡胶》2005,21(1):25-26
大部分合成橡胶的单体原料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如异戊二烯、氯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等,只有乙烯、丙烯和丁二烯等处于气体状态。但其中丁二烯又极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传统的橡胶合成均在液态下完成聚合或共聚。即液态单体先溶于溶剂或与水制备成悬浮液,然后在液相中进行均聚或共聚。气相聚合归属于本体聚合,但一般本体聚合的缺点是参与聚合的除单体外仅催化剂和引发剂,因此聚合速度慢,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不均匀。而气相聚合与一般本体聚合的不同在于:(1)单体是气态物而非液态物;(2)聚合在沸腾床中进行,故热量散发快,聚合物质地均匀…  相似文献   

3.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聚合具有无终止、无转移、引发速率远远大于链增长速率等特点,是实现分子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聚合物的重要手段。但常用的活性聚合方法如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基团转移聚合等反应条件比较苛刻、适用单体较少,从而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与之相对,自由基聚合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适用单体广泛、合成工艺多样、操作简便、工业化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光致阳离子聚合体系具有聚合速度快、不受氧干扰以及对水不敏感等优点,为了适应光致阳离子聚合体系的发展,可进行光致阳离子聚合的单体和光致阳离子引发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其中的一方面可进行光致阳离子聚合的单体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碳化硅/炭黑悬浮体中丙烯酰胺单体自由基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2种引发体系引发碳化硅/炭黑悬浮体中丙烯酰胺单体的自由基聚合,通过测定单体聚合的热效应对丙烯酰胺单体的自由基聚合过程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丙烯酰胺单体在碳化硅/炭黑悬浮体中的聚合机理。发现炭黑的存在不仅可以加速过硫酸铵分解,而且对丙烯酰胺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具有较强的阻聚作用,造成碳化硅/炭黑悬浮体聚合诱导期过短和单体聚合转化率较低。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可以提高单体转化率并实现单体聚合,但无法延长单体聚合的诱导期。通过在碳化硅/炭黑悬浮体中添加不同用量的缓聚剂乙酰丙酮,可以显著改善单体的聚合特性,不仅可以随意控制单体聚合的诱导期,而且还可以提高单体聚合的转化率,从而保证了碳化硅/炭黑悬浮体的凝胶注模工艺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丁苯乳液聚合过程中加入第三单体异戊二烯得到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并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研究了聚合转化率、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调节剂用量和单体配比等因素对聚合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时各单体投入量是影响聚合物组成的主要因素;其次,转化率的升高和聚合温度的升高会导致聚苯乙烯含量增加和聚异戊二烯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提供了氯乙烯单体单独聚合及氯乙烯单体和与其能共聚的单体混合物悬浮聚合时聚合釜内不粘着结垢、制备孔隙率高、加工性能良好的氯乙烯系树脂的聚合方法。  相似文献   

8.
任红  严婕  刘胜春 《塑料工业》1999,27(5):36-38
从聚合温度、压力对催化剂活性和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氢调、共聚性能、聚合动力学等几个方面对负载型含铬催化剂QCP01 进行了气相法聚合小试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随着聚合温度、压力、共聚单体( 一定范围) 的增加而增加,聚合产物熔体指数随聚合温度、压力、氢气、共聚单体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改性水性硝化纤维素乳液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醇酸树脂转相乳化法和丙烯酸酯类单体互穿聚合物网络聚合法制备改性硝化纤维素乳液。研究了醇酸树脂、丙烯酸酯类单体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烯酸酯类单体改性互穿聚合物网络聚合法制得的乳液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设计并合成新型含被保护巯基的苯乙烯型AB单体,并以其为支化单体,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为聚合主单体,DMSO为聚合溶剂,AIBN为引发剂,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可溶于水的超支化聚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PHEMA),同时建立一种新型超支化聚合法——巯基链转移超支化聚合法。用凝胶渗透色谱、1HNMR、DSC等对AB支化单体、PHEMA进行一系列结构和性能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B支化单体加入量的增加,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Mw逐渐增加,而其Tg则呈下降趋势,在水中溶解度增加,说明聚合物发生超支化。  相似文献   

11.
1974年8月美国科学家白雷(W.J.Bailey)在日—美科学讨论会上宣读了“螺环醚单体聚合为含醚键的聚碳酸酯”的论文,这种聚合的特点是,单体转化为聚合物时体积不但不收缩,反而膨胀,为此叫做膨胀聚合。调整聚合温度可以做到体积不增不减。由于这种聚合可以使单体和聚合物等体积转化、或略有膨胀,这就为塑料的高精度  相似文献   

12.
合成中等分子质量聚丙烯腈聚合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NaClO_3/NaS_2O_5为氧化—还原引发剂,进行了丙烯腈(AN)与衣康酸(ITA)等几种不同单体的的水相沉淀聚合,制得了中等分子质量的聚丙烯腈(PAN)聚合体。系统地考察了引发剂浓度及配比、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单体浓度以及第三单体甲基丙烯磺酸钠(MAS)的加入等工艺条件对聚合转化率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慧  孙晓然  张秀凤 《河北化工》2014,(12):31-34,144
液体橡胶作为低分子功能性聚合物,在塑料加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单体聚合和橡胶降解制备液体橡胶的方法,单体聚合法包括自由基乳液聚合、自由基溶液聚合、负离子聚合、正离子聚合等,橡胶降解法主要包括氧化降解、光催化降解、微生物降解等,提出液体橡胶的研究方向为探索新的合成技术及聚合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改进后处理工艺,充分回收溶剂,走绿色环保加工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王刚  刘爽  冯爽 《聚氯乙烯》2010,38(12):45-46
世界上氯乙烯单体聚合主要有4种方法:悬浮法、本体法、乳液法和溶液法。 悬浮法聚合是氯乙烯单体以小液滴状态悬浮在水中进行聚合。单体中溶有引发剂,一个小液滴就相当于本体聚合的一个单元,从单体液滴转变成聚合物固体粒子,中间一定经过聚合物单体黏性粒子阶段,为了防止粒子相互粘结在一起,体系中需加分散剂,以便在粒子表面形成保护膜。因此,悬浮聚合体系一般由单体、引发剂、水、分散剂4个基本成分组成。  相似文献   

15.
亲水性大分子单体的合成与应用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自由基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生物合成等亲水性大分子单体合成方法,介绍了聚乙烯吡啶等一些重要的亲水性大分子单体的合成,论述亲水性大分子单体在聚合物分子设计和改性方面的作用及在合成接枝聚合物、嵌段聚合物、高分子纳米微球和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马-丙-丙共聚物阻垢剂的合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水溶液聚合的方法,以马来酸酐(MAH)、丙烯酰胺(AM)、丙烯酸甲酯(MA)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了水溶性三元共聚物马来酸酐-丙烯酰胺-丙烯酸甲酯。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单体滴加方式、单体聚合浓度、聚合温度和时间对该聚合物阻垢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该共聚物最佳聚合条件为: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单体交替滴加、单体质量分数为25%、聚合温度为85℃、聚合时间为3~5h。在此条件下所得共聚物的阻垢率为96.81%。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工业应用部门中,如精密浇铸,无应变复合材料,固体推进剂粘合剂等都希望单体在聚合时的收缩率或膨胀率很低。如果所利用的单体在聚合时每形成一个新键,单体有二个键发生断裂,就有可能降低收缩率和膨胀率。螺原酸酯一类单体聚合时就能满足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18.
提供防粘釜、稳定地促进氯乙烯单体的聚合,且能制得粒度分布窄、耐冲击性,粉体流变性等诸物理性能良好的聚氯乙烯树脂及其悬浮聚合法。在硅酸及二氧化硅存在下,在含有悬浮分散剂的水性介质中悬浮聚合氯乙烯或氯乙烯为主要成分的聚合单体,是以此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9.
赵建兵  王世兵 《河南化工》2014,31(12):33-36
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AM)为聚合单体,以亚硫酸氢钠和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聚合得到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考察了聚合单体的质量分数、引发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p H等因素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的CPAM的较优聚合条件是:聚合单体的质量分数为15%,引发剂0.3%,反应温度80℃,p H值为7,反应时间为3 h,相对分子质量可达5.91×106。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在大水油比下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悬浮均聚的实验数据以及本体聚合实验结果,发现单体的水溶性对其聚合动力学有影响,不能用本体聚合动力学代替其悬浮聚合动力学。为了能更好了解单体的水溶性对其悬浮聚合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影响动力学的原因,在MMA本体聚合动力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提出3个假设:扣除溶于水相部分的单体量、增长和终止速率参数降低、少部分的油溶性引发剂被带到水相中,得到改进的悬浮聚合动力学模型,运用该模型能很好预测水油比、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等对MMA悬浮聚合动力学的影响,且与实验数据能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