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烯啶虫胺等13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烯啶虫胺等13种药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属于超高效的杀虫剂有烯啶虫胺、氟虫腈、噻嗪酮,对3龄若虫5d的LC50分别为0.13、0.19、0.29mg/L;属于高效的药剂有吡虫啉、氯噻啉、阿维菌素、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二嗪磷,对3龄若虫的LC50介于1~10mg/L之间;属于有效的药剂有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对3龄若虫5d的LC50分别为14.68、22.13、28.07mg/L。根据药剂类型、作用方式、作用机制等,建议防治稻飞虱时首选烯啶虫胺、噻嗪酮、吡蚜酮等药剂。  相似文献   

2.
《农药》2017,(1)
[目的]建立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80%吡蚜酮·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ODS-2反相色谱柱,紫外检测器,以乙腈/水/磷酸盐缓冲液(体积比10∶80∶10)为流动相,对试样中吡蚜酮和烯啶虫胺进行分离,外标法定量测定。[结果]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5和0.9998,方法标准偏差为0.29和0.22。变异系数分别为0.51%和1.2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7%和99.1%。[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有效地分离了样品中的吡蚜酮和烯啶虫胺,而且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线性关系好。  相似文献   

3.
《农药》2016,(8)
[目的]为明确吡蚜酮及其复配制剂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试验测定7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25%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60%吡蚜·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2种非靶标昆虫(意大利工蜂和家蚕)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触杀法测定农药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通过浸叶法测定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结果]吡蚜酮·噻虫胺和吡蚜酮·毒死蜱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为高毒,吡蚜酮和烯啶·吡蚜酮为中毒,吡蚜·噻嗪酮为低毒;吡蚜酮·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为剧毒,吡蚜酮·毒死蜱和烯啶·吡蚜酮为高毒,吡蚜·噻嗪酮为中毒,吡蚜酮为低毒。[结论]吡蚜酮复配制剂并不都是低毒型农药,4种吡蚜酮复配制剂中,吡蚜·噻嗪酮对非靶标昆虫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复配制剂的使用对延缓吡蚜酮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采用稻苗浸渍法和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用孙云沛介绍的共毒系数法评价了不同剂型的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复配制剂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悬浮剂,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68 mg/L,共毒系数为191.53;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2.08 mg/L,其共毒系数为203.38.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二甲苯乳油,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80 mg/L,共毒系数为178.76;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2.17 mg/L,其共毒系数为194.94.当麻风树生物柴油作为2种药剂的复配制剂时,可提高混配制剂的增效作用,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生物柴油乳油,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39 mg/L,共毒系数为231.49;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为1.57 mg/L,其共毒系数为322.44.  相似文献   

5.
2013年对褐飞虱进行6种杀虫剂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施药后5 d和10 d,22%氟啶虫胺腈SC、20%呋虫胺SG、25%噻虫嗪WG、50%吡蚜酮WG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7.9%~90.9%和77.0%~90.5%,20%异丙威EC、25%噻嗪酮WP的防效分别为40.1%~65.9%和20.6%~49.9%。22%氟啶虫胺腈SC、20%呋虫胺SG、25%噻虫嗪WG、50%吡蚜酮WG防效较好。建议在实践中,轮换使用噻虫嗪、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剂型烯啶虫胺对大型溞的安全性。[方法]参照OECD标准试验方法,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为试验生物,测定了97%烯啶虫胺原药、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和2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结果]97%烯啶虫胺原药、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和2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对大型溞的48 h-EC_(50)分别为30.106、93.240、22.584、0.558 mg a.i./L。[结论] 97%烯啶虫胺原药、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和2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分别为低毒、低毒、低毒和高毒,剂型对急性毒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2-2014年,开展灰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对几种常用药剂的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药效验证试验,并提出抗性治理措施。结果表明:示范区内可轮换使用噻虫嗪、烯啶虫胺和吡蚜酮防治灰飞虱,停用毒死蜱;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可轮换用于防治褐飞虱,限用吡蚜酮,停用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阿维菌素、三唑磷、氯虫苯甲酰胺可轮换用于防治二化螟,限用毒死蜱、杀虫单;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效较理想,但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8.
李鑫 《现代农药》2014,(4):22-24
建立了同时测定8%烯啶·噻虫嗪可溶液剂中2种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使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在270 nm波长下进行测定。在此条件下,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得到了很好的分离,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皆为0.9999,变异系数分别为0.73%和1.13%,标准偏差分别为0.045和0.02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和99.8%。  相似文献   

9.
对试验药剂15%阿维.噻嗪酮WP和对照药剂25%吡蚜酮WP防治水稻稻飞虱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药后21 d 15%阿维.噻嗪酮WP 675~900 g/hm2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为84.83%~88.98%。在水稻稻飞虱大发生年份可考虑选择其与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等交替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5种防治稻飞虱药剂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开发及专利、作用机理及应用、抗性、药效、剂型及复配、工艺和市场等方面,对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和噻嗪酮等5种防治稻飞虱药剂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防治稻飞虱药剂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烯啶虫胺对柑橘粉虱的毒力和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烯啶虫胺对柑橘粉虱室内毒力,在田间进行小区药效试验。[结果]烯啶虫胺对柑橘粉虱成虫的LC50值为1.89 mg/kg;田间药效试验中,10%烯啶虫胺AS 100 mg/L对柑橘粉虱药后1、3 d防效分别为98.75%、96.04%。[结论]烯啶虫胺对柑橘粉虱有较高的活性和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为流动相,使用Hy Persil GOLD C_(18)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在检测波长270 nm下,对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3和0.999 5,标准偏差分别为0.08和0.11,变异系数分别为0.40%和0.1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1%和100.02%。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烯啶虫胺水剂有效成分分解的影响因素。[方法]室内热贮,分别测定5%、10%烯啶虫胺水剂样品置于正常可见光照、避光及酸性条件下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酸性体系,不同光照,5%、10%烯啶虫胺水剂有效成分分解率分别为27.36%-28.32%、29.74%-30.11%;中性体系,烯啶虫胺水剂有效成分分解率>40%。[结论]可见光照及有效成分含量对烯啶虫胺水剂有效成分分解率影响较小,酸性体系影响较大;烯啶虫胺水剂有效成分的分解率与热贮天数及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拟合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14.
10种杀虫剂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10种杀虫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采用田间茎叶喷雾法检测防治效果,以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20%异丙威乳油、50%敌敌畏乳油速效性较好,药后1 d的防效为75.61%~80.78%,与其它药剂处理差异显著;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持效性较好,药后14 d的防效为85.37%~94.16%,与其它药剂处理差异显著。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噻虫胺是生产上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5.
烯啶虫胺对稻飞虱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烯啶虫胺对广州市本地稻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LC50值分别为0.613 mg/L和0.891 mg/L。2010年和2011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烯啶虫胺水剂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当用药量为45g/hm2时,药后3 d防治效果分别为84.28%和82.50%,药后7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80%和87.60%。  相似文献   

16.
杀虫剂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害虫田间防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药》2016,(7)
[目的]针对水稻害虫抗药性上升、化学防治药剂缺乏的现状,2015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对水稻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对稻飞虱的防效较好,药后5、10 d的防效分别为80.3%、78.6%、81.9%和90.4%、86.0%、91.1%;异丙威、噻虫嗪、氟啶虫胺腈对白背飞虱防效明显优于褐飞虱,药后5、10 d的防效分别为90.7%、79.3%、92.6%和93.5%、98.3%、98.3%;毒死蜱、噻嗪酮对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防效较差,均低于79.2%。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对二化螟残虫防效较好,药后21 d防效为80%以上;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杀虫单对二化螟残虫防效较差,防效为43.2%~72.7%;与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对二化螟残虫防效相比,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三唑磷、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杀螟丹、昆虫生长调节剂甲氧虫酰肼的防效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当地用药习惯和二化螟抗药性有关。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缩氨基脲类杀虫剂茚虫威对稻纵卷叶螟保叶效果较好,药后14 d都在85%以上,有机磷类杀虫剂稻丰散保叶效果较差。[结论]建议水稻主要害虫防治,轮换使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防治稻飞虱,轮换使用双酰胺类、乙酰甲胺磷防治二化螟,轮换使用双酰胺类、茚虫威防治稻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17.
成妙金 《世界农药》2010,32(2):33-35
建立了在同一色谱条件下测定混剂中噻嗪酮和啶虫脒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C18 1.7μm 2.1×50 mm(i.d.)柱分离,以甲醇+水为流动相,在245 nm紫外检测波长下,经保留时间定性确证,峰面积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噻嗪酮与啶虫脒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和0.999 5;变异系数分别为0.31%和0.3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9%和99.53%。  相似文献   

18.
[方法]在长沙和贵阳两地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定量分析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在水稻环境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为水稻中烯啶虫胺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4~2.00、2.15~2.78、4.78~4.95 d.[结论]在推荐使用剂量和最高使用剂量条件下,收获的糙米中烯啶虫胺的残留量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19.
李太衬 《广东化工》2013,(19):150-151
文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C18柱为固定相,甲醇和水为流动相,在UV260 nm下定量测定20%啶虫脒30%氟虫胺可溶性粉剂含量。结果表明: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啶虫脒的色谱保留时间为4.91 min,氟虫胺的色谱保留时间为2.36 min;二者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0.9998,方法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7、0.012,变异系数分别为0.46%、0.1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7%、99.79%。此分析方法分析快速,所得的结果可信度高,特别适用于农药制剂产品中啶虫脒和氟虫胺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刘新洋  蔡磊明  蒋金花 《农药》2014,(4):272-275
[目的]研究烯啶虫胺在有氧水环境中的生物降解能力。[方法]采用活性污泥呼吸抑制试验、2种快速生物降解测试改良的斯特姆法和呼吸计量法、固有生物降解测试赞恩-慧伦斯法,测定烯啶虫胺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毒性及其在有氧水环境中的生物降解性。[结果]活性污泥中微生物3 h暴露于1 000 mg/L烯啶虫胺中,呼吸抑制率1.61%、-1.86%、1.15%;28 d烯啶虫胺生物降解率依次为10.31%、9.43%、16.5%。[结论]烯啶虫胺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无抑制作用,在有氧水环境中不易被快速生物降解且不发生初级生物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