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家屯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东部斜坡区。SN78块位于秦中背斜,目前采出程度6.83%,尚有很大的剩余油潜力。通过数值模拟研究SN78区块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纵向上层间、层内的水淹状况,确定主力油层,平面上的剩余油富集区。结合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剩余储量丰度等指标反映剩余油分布状况,为生产上动态分析和调整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锦91块为活跃的边底水稠油油藏,采用蒸汽吞吐降压开采方式,边水不断侵入,造成油层纵向动用不均、平面大面积油井水淹,机械堵水和化学堵水等措施效果变差,低产低效井持续增加。通过精细油藏地质研究,结合油井动态监测技术,对锦91东部于Ⅰ组重水淹区水淹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出剩余油分布特征,采用配套挖潜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码头庄油田庄2块1995年正式投入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01年完善注采井网意见的指导下,逐年分批进行调整。2010年实施了以E1f2^3层系井网完善为重点的开发调整,并兼顾E1f^121层系水淹状况认识。由于剩余油分布复杂,投产新井未达到预期目的。庄2块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井网相对完善,水驱控制程度均较高,新井钻遇显示:受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影响,不同区域砂体水淹状况差异较大、剩余油分布复杂;因此重新认识油水运动规律,量化剩余油分布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双高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13井区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高垒带中部。纵向上油层层系较全,上至东营油层,下至潜山都有油气显示,各油层经多年注水开发和多次平面、纵向调整,剩余油分布极为复杂。将多种研究方法组合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利用存水率法、物质平衡法、分流方程法、水驱特征曲线法等多种油藏工程方法,结合各开发层系小层沉积相动态综合分析,定量或半定量地确定了齐13井区各油层剩余油丰度、剩余可采储量及分布规律,确定了各层系主要剩余油富集区,为下步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草古1潜山水淹规律分析研究,结合地质和储量落实等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方案,对储层平面上的分布、油水界面、水淹层解释方法、剩余油分布及潜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准确地掌握了剩余油分布状况,充分的挖掘油田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锦7块西部为典型的边底水稠油断块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周期高含水,低油汽比的吞吐开发后期.针对油藏特点,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综合应用静态录井测井资料、动态生产资料分析以及监测资料找水等方法,研究该块剩余油分布规律,提高断块采收率,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该研究为同类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使用注水存水率估算法、物质平衡法、分流方程法、开采动态法确定X油田龙11井区剩余油饱和度,又通过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域各小层水淹状况,得到了一些认识,尤其是进一步分析和认识了该井区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剩余可采储量。  相似文献   

8.
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在稠油吞吐中后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据锦45块中剩余油分布比较复杂的锦99块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探讨,并调整好挖潜技术,把握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储层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的平面分布规律及非均性特征.本文结合沉积相和电性特征对各小层平面及层间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沉积相控制了储层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含油饱和度的平面分布规律.河道发育的地方,往往是有效厚度最大、物性最好、含油饱和度最高的地区.层内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和控制单砂层层内水淹程度、波及系数的地质因素,也是生产中引起层内矛质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陵76区块经过十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注采矛盾突出,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层间差异大。本文阐述了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及小层精细对比,重新认识构造,并对区块油层重新划分,落实小层砂体,同时应用油藏数模和精细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根据各小层出力状况及平面、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对陵76区块细分开发层系,提出合理的调整方案,通过钻调整井、层系调整等措施完善注采井网,提高陵76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双河油田北块Ⅰ5Ⅱ1-3层系,经过水驱强化开采和三次采油,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针对单元平面水淹严重,纵向上层间、层内物性差异大,干扰严重等问题,通过不同历史阶段注水优势方向研究、沉积微相相变研究、沉积韵律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认清剩余油分布状况,找准剩余油潜力区,进行综合调整和挖潜,取得了一定效果,进一步改善了单元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10块是中原油田最早投入开发的文中老三块之一,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平面上油层高度水淹,纵向上层与层之间由于非均质影响,再加上经过多年的强注强采和多次的井网调整,地下油水关系更加复杂,剩余油分布异常零散。结合文中油田文10断块油藏的客观实际,选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选择黑油模型,对单井及全区的生产过程进行反复拟合,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今后的进一步调整挖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西峰油田合水区长8油藏部分老井的测井电性曲线难以识别水淹层的特征及规律性,本文开展了新方法解释水淹层研究,建立了一套以新方法测井解释、吸水剖面判别、产能法确定为新手段的水淹层识别技术。根据水淹层的水性,通过矿化度与地层水电阻率换算图版得到水淹后的混合水电阻率,应用阿尔奇公式,对按产能数据确定的水淹层可计算出剩余油饱和度,进一步划分水淹程度,为地质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最后,通过对研究区水淹层的分类统计,认为该区剩余油挖掘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任剑  卢比 《广东化工》2014,41(20):39-41
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油田开发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章应用矿场资料法半定量地描述了五星庄油区主力区长8、延9小层剩余油分布状态,对该块剩余油在油藏平面和纵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剩余油分布类型提出了5种相应挖潜技术对策,为油田后期开发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锦5块的边底水及断层水非常活跃,由于开采时间早,油井吞吐周期高,边底水侵入严重,造成该井区大多数油井高含水生产或停产。通过分析建议应用大位移侧钻挖掘井间剩余油,应用负压采油技术挖掘预留避水层潜力,螺杆泵技术挖掘层间剩余油,通过对该块的水淹形势及剩余油分布状况分析,证明该块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间注汽未波及区域,以及初期投产时底部预留的避水层。因此下步的挖潜方向主要在这两方面,因此建议对锦7-45-38、锦7-43-36井采取侧钻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乔春玲 《中国化工贸易》2014,(2):206-206,321
锦136块位于欢西油田南部,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南部鸳鸯沟地区,该块1981年4月投入开发,由于边水较为活跃,多数油井均水淹,且部分油井井况问题无法继续生产,断块开发效果变差。针对该井区构造及油气水分布关系较为复杂,剩余油分布不清,断块后续挖潜困难较大等因素,利用VSP测井技术,结合精细油层对比,重建断块构造模型;开展井区四性关系研究,落实各砂体油气水分布规律,结合老井试油试采资料开展了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油藏挖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朝阳沟油田加密区避免高含水井层布井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朝阳沟油田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应用CMG软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在精细历史拟合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油层的沉积特征及裂缝的发育状况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给出了加密前后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状况。通过分析对比,对加密井开发效果进行研究,阐述了影响加密效果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分析对比各种加密调整方案的开发效果,提出了高含水井层产生的原因,最后确定出避免高含水井层布井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北三西东南块萨葡高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认识,从影剩余油饱和度的控制因素分析入手,阐明了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状况是剩余油分布的五大控制因素,进而认识到河流成因储层沉积微相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对研究区成因储层剩余油的认识和挖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