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次声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次声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20多年来国内外研究次声对人体生理影响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和整理,结果表明,在次声听阈曲线上各对应频率点为15-20dB以上时,次声对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次声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 2 0多年来国内外研究次声对人体生理影响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和整理。结果表明 ,在次声听阈曲线上各对应频率点为 1 5~ 2 0dB以上时 ,次声对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从机理机制上研究次声信号,研制了次声数据自动采集装置,该系统既可以记录图形,也可以存储数据文件,配合相应的程序,对记录到的次声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改变了以往只记录单一图形的情况.本文介绍了次声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软、硬件配置,提供了应用监测系统观测到的几种次声异常信号,以及如何分析、辨别、分类各种次声信号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次声电信号的检测要求系统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宽动态范围以及强噪声抑制能力.过采样技术可以简化系统电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测控系统的分辨率以及现有模数转换器检测次声信号的能力.本系统利用可编程增益仪表放大器的特点,结合过采样技术,使系统实现了高分辨率、宽动态范围的数据采集.实验表明本系统较传统次声信号数据采集系统对信号的还原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分别开展了岩石在压缩、剪切和拉伸状态下的破坏试验,利用高灵敏度的次声信号采集设备同步采集岩石破坏过程中的次声信号,对不同受力状态下岩石次声信号的特征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压缩状态下,岩石次声信号发射主要在弹性和塑性变形阶段,次声信号的峰值频率在7 Hz左右,在岩石临近破坏前,次声信号振幅和频率范围均有所增加;在剪切状态下,次声信号主要集中在峰值后应力逐步下降的阶段,信号功率分布集中程度较压缩试件略低,峰值频率在8 Hz左右;在拉伸状态下,试件加载初始阶段便有次声信号发生,次声信号频率通常存在高、低两个中心,其中低频与压缩试件接近,高频则高出3 Hz,拉伸试件内部裂隙的萌生和发展较压缩和剪切状态下更为迅速、有序,随着试件内部裂隙的发展,次声信号频率逐渐升高。以上特征的发现为不同受力状态下次声信号的识别以及岩体灾变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褐藻及从褐藻中分离出的一种重要化合物-褐藻酸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褐藻的生物性状、地域分布及春产品褐藻酸的种类,地域分布、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生产工艺及应用作一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临震次声异常产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观测到的震前次声异常,提出了强地震发生前次声波异常信号产生的机理模型.该模型采用膨胀扩容孕震理论,将大气对流层与地质体作为一个动力学系统,采用瞬态有限元模拟方法计算分析了孕震末期地表变形及其产生的次声波和频率.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确能在空气中产生次声波,且次声波的主要频率是孕震体膨胀一收缩时间周期的倒数;孕震体收缩变形阶段产生的声压波幅远大于膨胀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国内近几年国内稀土分析化学中常用的两种分离方法和五种测定方法的概况,指出了稀土元素分析化学今后的一些发展方向。作者认为:除了改进和建立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外,还应运用结构理论、量子化学、计算技术和一些现代化的分析手段,对稀土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各种条件下的反应机制,有机试剂的结构与试剂性能间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介绍量子模拟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及其应用领域,综述可用于量子模拟的物理系统——原子、光子、离子、电子和核自旋等系统的研究进展,并就量子模拟的未来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次声波观测方法,分析了2010-01—2014-06发生在瓦努阿图地区的M≥7.0级以上地震震前次声波异常信号特征,发现其波形类似,呈多组分布,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其能量主要集中在0.0010.005 Hz.同时,对中国发生的2010-04-14玉树M7.1级地震、2013-04-20雅安M7.0级地震、2013-07-22定西M6.6级地震和2014-02-12于田M7.3级地震震前次声波异常信号进行了波形及频谱分析,并与瓦努阿图地震前接收到的次声波异常信号对比发现,不同地域的地震,其震前次声波异常信号特性不同.这有助于研究震前次声波异常信号与震源地理位置及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对次声波方法预测震源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四处传播,向大气辐射次声波,称为地震次声波.次声波频率在20 Hz以下,振幅衰减小,传播距离远,在大气声道中(从地面到50km的高空)可以传播上千km,有的绕地球数周后仍能被探测到.因此次声波与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世界范围内7级以上地震在震前能观测到次声波异常信号.利用高性能电子计算机和日益完善的信号分析处理技术,找出震前次声波异常信号的内在特征。为以后的地震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地震前接收到的次声波异常信号数字离散化,运用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分析理论对信号进行处理,发现震前接收到的次声波异常信号频率主要集中在0~4×10-3Hz频段,该信号在高尺度段表现出对称有序性,在低尺度段突变明显.  相似文献   

13.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地震目录,2002—2008年全球共发生了92次7级以上的地震.其中,78次震前接收到了次声波异常信号,占84.8%.次声波异常信号的幅值均超过1 000 mV,次声异常信号的频率在10-3 Hz量级.异常信号结束后9 d内发震的有45次,占57.7%.本文以这92个地震为统计对象,讨论了震级M、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D与次声波异常信号最大幅值Um的关系.结果表明,次声波异常信号与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UmMD呈现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一种声波,频率小,波长长,不易被吸收,传播较远.次声波的危害是,当次声波和人本固有频率接近时,会产生共振,影响人体健康,严重时会致人死亡.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次声波已逐渐应用于诸多领域,如地震预测、医疗、地质勘探等.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挑战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当今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提供具有服务质量保证的网络服务,构造具有较高安全性的网络系统,提供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服务,开放集成的网络应用平台以及有效的网络信息服务,并详细阐述了这些问题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目前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着重讨论了自适应模糊控制及模糊控制与智能控制中其它方法———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相结合来解决模糊控制中隶属度函数的确定及控制规则的建立与完善的新发展 ,它们使模糊控制具有更大的活力和重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快速城市化造成了城市水资源的一系列问题,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已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由雨水的特性,引入雨水处理和利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综述国内外雨水利用现状以及雨水处理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现状.通过数据展示中国雨水处理的发展现状,并对今后中国的雨水处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扼要叙述了目前全球己二腈生产技术的现状和工艺路线,对两种主要工艺的生产成本进行了估算,并简要介绍了国外此项技术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关于污泥膨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活性污泥法是采用最普遍的污水处理工艺,而由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则是该工艺污水处理中最易发生,危害最大的问题。简要地介绍了污泥膨胀的特点,危害和防止与控制的方法,并对国内外关于污泥膨胀的研究进行了初步地分析,最后对该研究课题的进展方向提出了某些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