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业风声     
《建筑》2009,(7):6-6
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要做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 3月6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关于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问题提案办理协商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会上指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要在工作职责内,全力做好、积极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相关工作。第一,争取用3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
针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与农村籍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意愿不足之间的矛盾,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城市就业难和返乡就业配套政策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农村籍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从微观层面上加以理论分析,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阐明了影响农村籍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和创业主要因素,并提出有效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2)
<正>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逐渐成为了潮流。党中央及国务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提出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工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要确定进一步支持返乡创业的措施,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促进乡村振兴。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领域迎来极大地发展机遇,对于离乡打工的农民工而言,若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返乡创业,那一定会大有可为。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一热点问题,本文特地选取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探究,从制度需求的角度研究吉林省农民工的返乡创业问题,以便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
工伤致残农民工受工伤、残障和户籍制度叠加效应的影响,在城镇实现再就业或生存变得困难重重,最终选择"弃城返乡"。从短期来看,返乡决策是工伤致残农民工基于个人和家庭的最优经济抉择也是维持其生存发展的无奈策略,事实上,农村单一、薄弱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不能给返乡的工伤致残农民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长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来看,"弃城返乡"更是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了农村贫困风险、制约了工伤康复和再就业需求。增进工伤保险制度的长效设计、整合城乡一体的就业培训资源以及基础适度、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相关社会服务是促进工伤致残农民工"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2)
新时代下,农民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日益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群体。返乡农民工面临就业面狭窄、职业技能落后、文化水平偏低、创业意识淡薄等困境。为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质量,亟需完善法律援助、政府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城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类最主要的聚居地,居住是所有城市最基本的功能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和城市住房供给的市场化推动,上海城市住房状况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明显改善。困扰上海多年的住房短缺、居住拥挤问题得到  相似文献   

7.
3月6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关于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问题提案办理协商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王志珍出席会议.来自民革中央、民进中央等民主党派的全国政协委员就相关提案内容发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并介绍了各部委在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问题上的相关政策、办法和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22)
黄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返乡农民工创业这一民生工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并在扶持和服务上下足功夫,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发展、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助推增收"的良好态势。通过对黄平县返乡农民工创业调查,为今后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6):204-205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她们大多数还未满18岁就进城打工,扩展着人生半径的同时却遭遇着城市工业产物的排斥,没有了"根",选择继续"飘荡"在各个城市中,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双重"边缘人"。本论文以区域经济学视角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就业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罗列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遭受到的就业歧视现象。针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受就业歧视和为促进其劳动力流动从政府、工厂企业、社会团体、大众传媒以及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自身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玉亭 《规划师》2005,21(12):48-48
顺应国内规划行业的日益繁荣的趋势,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渐渐地找到了个足以支撑学科蓬勃发展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高校的地理学系兴起了更名的热潮。“地理”词逐渐从各大高校的系名中消去,代之而起的是“规划”“城市”“资源”“环境”等热门的词汇。规划作为一个热门专业,也纷纷在各大高校的地理系设立。人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专业也相应开设了规划的课程。作为名年轻的城市地理学专业的研究,规划尽管并不是我职业的全部,却是我科研的重要方向。在从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毕业,进入综合院校的地理系,攻读人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