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7)
目前实务中,各地对单位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员的关系认定不一,有的认定是劳动关系,有的认定是劳务关系,出现了不同地区相同案件不同判的情况。因此,笔者建议针对该问题应当根据不同情形具体分析,主要区分员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即在单位工作因各种原因尚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和员工工作时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两种情况,综合考虑企业用工成本与应担负企业责任等因素,作出合理合法的裁判,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感受到社会主义法治的温暖。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2)
夯实财富储备,改善劳动力有效供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全面考察了退休人口再就业的动因,着重分析享受养老待遇和养老待遇水平对退休人口再就业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享受养老待遇对退休人口再就业产生负激励效应;养老待遇水平提高会明显降低退休人口再就业的可能性;个人负债占资产比重越大,退休老年人再就业概率越高;配偶退休、年龄增大、健康状况差会显著降低退休人口再就业概率。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增加老年人口经济收入;养老保险制度应兼顾保障性和劳动力市场功能;构建老年就业服务体系,保障老年就业权利。  相似文献   

3.
《城乡建设》2014,(3):18-19
根据山东省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意见》,劳务派遣人员应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各用人单位可将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列入劳动合同条款,及时足额为在职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  相似文献   

4.
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lanning》2013,(3):38-40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人才流动是人才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必须依法规范和治理人才市场,平衡人才流动中的各种利益冲突。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一种高端的、稀缺的人力资源,其择业自主的权利极有可能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发生冲突。可以通过运用法律上的竞业限制条款、反不正当竞争规定和约定服务期来有效平衡这一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对服务期制度进行了简要的规定,笔者认为法律对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支付的违约金具有补偿性,然而将违约金定性为补偿性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因此,笔者从保护用人单位的视角出发,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应将违约金定性为兼具赔偿性与惩罚性,赔偿为主,惩罚为辅。  相似文献   

6.
鞠洪芬 《建筑》2013,(7):36-3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用人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活跃,用人形式多元化,员工构成复杂,企事业单位劳资纠纷案件多发。其中的突出问题是:用人单位没有认真履行相关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一、签订劳动合同利于用人单位的发展和规范管理一是有利于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正常优化组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如果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则劳动关系的期限将被视为长期的劳动合同",此条款可能会给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正常优化组合造成影响。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7.
<正>社保入税相当于"费改税"。国家推行社保入税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用人单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监管力度,从而保障劳动者(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提高全民的参保率,最终保障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和抗风险能力,促进社保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税务机关掌握着用人单位重要的经济、财务、人员等信息,从监管角度和执法力度两方面来讲其对用人单位的管理效能是最高的。由此可见,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机关征收和监管后,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6)
企业与有关中介机构签订劳务用工合同,虽然企业并不直接与合同下雇佣的人员订立单项劳动合同,也不任命这些人员,但通过劳务用工合同,这些人员在企业相关人员的领导下,按照企业的工作计划和安排,为企业提供与本企业职工类似的服务。笔者讨论了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三个步骤:计提,发放及缴纳社保、个税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的产生逐渐增多,如何避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存在的法律风险,这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试图通过对劳动关系双方分别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简单的分析、阐释,并提出防范劳动合同双方法律风险的些许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3)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9条有关过失性解雇法定理由采取封闭列举式规定不合理地压缩了用人单位的解雇自由,体现了条文强烈的公法色彩,忽视了意思自治对于法律关系公平正义和良性发展的重要性,也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故建议改采"列举+概括性条款"的立法模式,将"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改为"严重违反劳动合同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作为概括性条款,以附随义务还原劳动合同关系的契约本质,合理抽象地划分劳动者应当遵循的义务范围,增加第39条适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