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眼眶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眼眶骨折的80例患者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眶骨折的直接CT征象为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凹陷及曲度失常;上颌窦腔出现“泪滴征”是诊断眼眶下壁骨折的特异性间接征象,眼外肌明显嵌顿及眼球内陷和牵拉试验阳性是手术治疗的指征。结论螺旋CT扫描能全面、准确地诊断眼眶骨折,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5):109-111
目的:分析X线平片、螺旋CT、MRI检查在脊柱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8年8月本院确诊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患者均行X线平片、螺旋CT、MRI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诊断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压缩损伤、脊髓损伤、椎间盘损伤以及神经根损伤的检出率及三种检查方法的检出时间和检查费用。结果:三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与螺旋CT的准确率均高于X线平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准确率为96.67%,虽高于螺旋CT的8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检查方法的椎体压缩损伤、脊髓损伤、椎间盘损伤以及神经根损伤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检查椎体压缩损伤的检出率高于螺旋CT和X线平片(P<0.05);MRI检查的脊髓损伤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5);MRI和螺旋CT椎间盘损伤、神经根损伤检出率均高于X线平片(P<0.05)。MRI的检出时间均显著长于螺旋CT和X线平片,螺旋CT长于X线平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检查费用均显著高于螺旋CT和X线平片,螺旋CT高于X线平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和MRI检查诊断脊柱骨折各具优势,与螺旋CT检查相比,MRI检查的准确率更高,可更加清晰地显示患者的各部位损伤。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
目的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胃肠道受累患者腹部CT的特征性病变,建立CT评分系统并分析其临床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收治的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CT影像学下的肠壁厚度及肠内外受累部位,建立CT评分系统,分析CT评分系统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及实验室观察指标的关系。结果共63例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女性60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36. 7±13. 1)岁,SLE病程4 (1~8)年; 54例(85. 7%,54/63)患者存在胃肠道病变,31例(49. 2%,31/63)出现肠外脏器受累,肠壁厚度平均(7. 8±3. 7) mm。CT评分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呈正相关(r=0. 365,P=0. 003);低分组(CT评分≤2)与高分组(CT评分>2)相比,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更短[(7. 9±6. 2) d比(15. 8±13. 8) d,P=0. 006)],住院天数更短[(17. 1±9. 0) d比(25. 7±20. 5) d,P=0. 043)],SLEDAI更低[(7. 6±4. 4)分比(12. 2±7. 2)分,P=0. 004],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患者数量更少(60. 7%比88. 6%,P=0. 010)。结论 CT评分系统可用于评估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X线、螺旋CT横断及三维重建技术证实的36例髋臼骨折患者影像资料。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横断面和三维重建像均明确地显示了骨折,CT横断图像可以显示髋臼负重顶的骨折及移位,髋臼后壁骨折受累面积及关节移位。三维重建像立体呈现骨折线走行方向、碎片及股骨头移位情况。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能立体直观地显示复杂髋臼骨折及关节脱位的空间位置,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
目的:对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选择100例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X线平片进行检查诊断;实验组采取CT影像进行检查诊断,检查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检出率、检出费用及检出时间。结果:实验组检出率为84%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为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出费用、检出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检查,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检出时间及检出费用明显高于X线平片检查,临床应用中应合理选择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5):126-128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配合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处理技术指导对治疗跟骨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术前静脉滴注)和研究组35例(术前中药外敷),两组均行MSCT处理指导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前8、12、24 h的肿胀缓解情况及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术前8、12、24 h的肿胀缓解率分别为37.14%、74.29%、97.14%,均高于对照组的12.50%、37.50%、62.50%(P<0.05);研究组术前8、12、24 h的VAS评分、术前准备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75.00%(24/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治疗配合MSCT后处理技术指导在跟骨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伤口肿胀程度,缩短术前准备时间,令患者痛感减轻,加快骨折愈合时间,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2):49-5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腕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腕关节损伤患者分别进行了DR平片、16排螺旋CT检查,将CT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planar reformation,CPR)、容积重建(volume reformation)后处理;将多排螺旋CT轴位、后处理图像及X线平片三者所显示的腕关节骨折和脱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36例患者中,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发现全部93个腕骨骨折,显示率100%;CT轴位发现78个,显示率83.87%;DR平片发现61个,显示率65.59%,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39.45,P=0.000)。结论:多排螺旋CT后处理图像在显示腕骨骨折方面具有优势,尤其对隐匿性骨折的确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0)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入院治疗的120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电子显微内镜检查,观察患者门静脉主干、分支、侧枝循环显示、门静脉系统学的解剖类型并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态。结果:诊断过程中,CT组诊断轻度19例(15.83%)、中度46例(38.33%)、重度55例(45.84%),胃镜组轻度22例(18.33%)、中度38例(31.67%)、重度60例(50.00%),CT组诊断的准确度为96.5%;Kappa>0.4。CT检查食管下段静脉曲张111例(92.5%),胃底静脉曲张107例(89.2%),胃左静脉曲张105例(87.5%);胃镜组分别为113例(94.17%),108例(90.0%),108例(90.0%),,CT组诊断的准确度为94.9%;Kappa>0.4。结论:多排螺旋CT成像对于门静脉高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具有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0)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在下颌神经管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临床确诊下颌神经管骨折的患者56例,对其多层螺旋CT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统计骨折类型及准确部位。结果:本组56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查全部得到确诊,包括有单纯性下颌神经管骨折17例,合并颌面部其他部位骨折者39例;双侧骨折者15例,单侧骨折者41例,骨折发生在下颌神经管近段者17例,发生在下颌神经管中段者24例,发生在下颌神经管远段者15例。结论:经多层螺旋CT技术对下颌神经管骨折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6)
目的:探讨和分析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中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通过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得到的影像结果及其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和分析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中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结果:结合多排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本次16排螺旋CT对72例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为97.22%(70/72),该方法对进展期的胃癌患者检测的准确率较高,检出率为100.00%,而对于早期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仅为85.37%。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胃癌大体分型的准确率是90.00%(63/70),其中早期胃癌患者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41.67%,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T分期诊断的平均准确率为76.67%。结论:结果表明,对胃癌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进行术前T分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该方法属于无创检测,避免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同时操作较为方便,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10)
目的:探讨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在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拟诊为急性阑尾炎的98例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超声资料进行比较,均与术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以上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本组患者CT检查的准确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0%[(84+12)/98]、92.3%(12/13),超声检查的准确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7%[(78+5)/98]、38.5%(5/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T检查的灵敏度为98.8%(84/85),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91.8%(78/8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及超声检查对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治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检查在准确度及特异度方面体现了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3)
目的:观察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肋骨骨折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X线和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进行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采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前肋骨折、后肋骨折和肋弓部骨折的检出率与采用常规X线检出率相比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时,能明显提高肋骨骨折的检出率,且能增加其他部位骨折和相关并发症的检出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28):123-126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CT表现。结果:椎间盘突出41例(其中L34 17例,L44 17例,L45 37例,L55 37例,L5S1 32例),伴有左侧突21例,右侧突18例,23例L3S1 32例),伴有左侧突21例,右侧突18例,23例L3S1椎小关节增生、内突,35例黄韧带肥厚,两者并存1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有黄韧带肥厚27例,L3S1椎小关节增生、内突,35例黄韧带肥厚,两者并存1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有黄韧带肥厚27例,L3S1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15例(其中L4 12例);L3S1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15例(其中L4 12例);L35椎体压缩性骨折7例,L45椎体压缩性骨折7例,L45椎体滑脱14例(其中L4 9例,L5 5例)。结论:CT检查可以明确腰椎管狭窄的原因、部位、程度、范围,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15):61-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因疑似脑部缺血性病变或颈动脉病变而行MSCTA检查的患者资料,筛选其中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20例,非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20例,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结果:糖尿病组患者40支颈动脉中,轻度狭窄15支(37.5%)、中度狭窄17支(42.5%)、重度狭窄8支(20.0%);非糖尿病组40支颈动脉中,轻度狭窄21支(52.5%)、中度狭窄14支(35.0%)、重度狭窄5支(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20例患者检出斑块49处,其中不稳定斑块28处(57.1%),非糖尿病组共检出斑块42处,其中不稳定斑块17处(40.5%),糖尿病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两组患者斑块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斑块体积均与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结论:MSCTA可有效显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并且与非糖尿病患者对比上述指标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对预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部缺血性病变有积极作用,但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高压氧治疗胫骨骨折延迟愈合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骨肽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同时采用中药熏蒸联合高压氧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愈合14例(70%),显效3例(15%),有效2例(10%),无效1例(5%),总有效率95%;对照组临床愈合9例(45%),显效4例(20%),有效3例(15%),无效4例(20%),总有效率8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中药熏蒸联合高压氧对胫骨骨折延迟愈合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3):107-110
目的:探讨CT增强及超声检查在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和鉴别其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CT增强及超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性28例,恶性7例。在28例良性病变中,CT增强诊断出20例,定性准确率为71.4%;超声诊断出25例,定性准确率为89.3%。在7例恶性病变中,CT增强诊断出6例,定性准确率为85.7%;超声诊断出5例,定性准确率为71.4%。结论:CT增强和超声均能较好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CT增强在鉴别病变的良恶性上优于超声,而超声对良性病变病理分型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3):127-130
目的:探讨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MRI分型,并评价其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从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疑似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患者中随机性抽取6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并将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检查,研究组的患者采用MRI扫描检查,比较两组的隐匿性骨折阳性检出率及损伤部位情况。结果:研究组MRI扫描检查后,出现异常阳性的有29例(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例(86.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患者,首选的检查方法是采用螺旋CT扫描检查的检查方法,在采用该方法之后,对于不明确的患者可以采用MRI进行扫描,二者结合检查,可以显著提高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诊断的准确度,并且还可以清楚看到患者的损伤程度、类型等,更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1)
目的:分析核技术在亚急性甲状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例疑似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采用放射性核素显像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0例疑似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中,扫描结果为0分者29例(72.5%),扫描结果为1分有6例(15%),扫描结果为2分者有2例(5%),扫描结果为3分者有3例(7.5%)。40例患者中最终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者为35例(87.5%),其余12.5%的患者为甲亢,其中影像资料显示与诊断结果相符者为34例(85%)。大多数患者FT3(游离T3因子)、FT4(游离T4因子)水平增高,呈现分离现象。结论:核技术能够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提高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3):123-126
目的:探讨GE-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诊断输尿管阴性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5年12月本院51例经静脉肾盂造影(IVP)诊断可疑为输尿管阴性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准确率达100%,同时分析X线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KUB+IVP)与螺旋CT扫描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输尿管阴性的敏感性、准确率,并对两种方法检出结果做统计分析。结果:51患者中,KUB+IVP检查可疑阴性结石43例,阴性8例。螺旋CT扫描检查拟诊断输尿管结石5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其敏感性、准确率均为100%。两种检查方法的输尿管阴性结石的敏感性、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扫描明显较KUB+IVP检查有较突出的优势,其具有较高分辨性,不受肠气及呼吸影响。结石CT值常大于300 HU,无论是含钙、磷、镁成分的结石即阳性结石,或是尿酸盐类结石即阴性结石在CT上均能清晰地观察到输尿管腔内较高密度的结石影像。螺旋CT对输尿管阴性结石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6):11-1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叶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策略,评估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总结60例脑叶出血手术患者,采用个体化手术方法的治疗经验,其中钻孔引流术19例,开颅手术41例。术前脑血管影像检查36例,手术时机36 h、66 h、612 h和>12 h的患者分别为19、23、18例。结果:经外科手术治疗后,血肿减少率高达79.20%,术后再出血率为15.00%,其中612 h和>12 h的患者分别为19、23、18例。结果:经外科手术治疗后,血肿减少率高达79.20%,术后再出血率为15.00%,其中612 h和>12 h术后再出血率均明显低于312 h和>12 h术后再出血率均明显低于36 h手术患者(P<0.05);术后7 d、4周的神经功能恢复较36 h手术患者(P<0.05);术后7 d、4周的神经功能恢复较36 h手术患者差(P<0.05),但较术前、术后1 d改善明显(P<0.05)。随访66 h手术患者差(P<0.05),但较术前、术后1 d改善明显(P<0.05)。随访612个月,恢复良好28例(46.67%),中残20例(33.33%),重残6例(10.00%),植物生存1例(1.67%),死亡2例(3.33%),放弃治疗3例(5.00%);ADLⅠ31例(50.67%);ADLⅡ17例(28.33%);ADLⅢ10例(16.67%);ADLⅣ2例(3.33%);手术优良率高达96.67%。结论:自发性脑叶出血的手术治疗,术前应尽量行脑血管影像检查,尽量使用手术显微镜,根据血肿体积、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和策略,准确把握早期手术时机,而非超早期手术,争取达到最佳的手术止血效果和神经功能恢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