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9)
一个法律案例有且仅有三部分组成:规范性要素,事实性要素和方法论要素。在一些案件,尤其是疑难案件中,不同的法官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决,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而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都是确定的,因此,导致结论不同的原因就是变动的法律学方法。本文通过对法律学方法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由此来论证"案件事实已定则法律学方法决定法律结论"。  相似文献   

2.
消防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并做出判决的活动。在消防行政诉讼中,应诉是公安消防机构的诉讼活动。应诉人员要维护消防行政的执法行为的合法性,法庭辩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辩论失败不仅打不赢官司,而且也有损公安消防机构形象,甚至对消防监督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在法庭辩论中,应诉人员应注意哪些方法呢?(一)系统陈述事实在法庭辩论中,作为被告的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要首先将其作出消防行政执法行为所依据的事实,系统地陈述清楚…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根据该法的规定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它财产权益纠纷 ,可以仲裁。这也就是说 ,发生了经济纠纷 ,除了到法院以诉讼方式解决外 ,当事人还可以约定采用仲裁的方式解决。仲裁程序有别于诉讼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采用的是两审终审制度 ,当事人不服一审法院的判决还可以依法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的判决是终审判决。而根据《仲裁法》第九条的规定 :“仲裁施行一裁终局制度。裁决做出后当事人就同一…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6)
根据我国最新修订的《民法总则》第144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法独立进行有效民事法律行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理之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而根据意思自治理论,自然人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其意思表示为要素,若无意思表示,则无民事法律行为。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民事生活中一般不会只进行相应的民事事实行为,其所做出的相应意思表示理应得到民法的认可。由此笔者将于本文中浅论个人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6)
在当今社会中,宠物市场中琳琅满目的宠物用品令人瞠目结舌。涉及宠物衣食住行的商品均有销售,有人在社交网站戏称,自己的宠物是自己的"女儿"、"儿子"。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他们的戏称会变成现实,动物侵权或者被侵权时可能作会成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虽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可知在中国现在的法律规定之下动物不可能提起民事诉讼。但是,法律在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动物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也未必不可能发生。赋予动物民事主体资格具有必要性,在解决一些问题上非常重要,并且现在已有此趋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民事检查监督调查核实权,但需要对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的内涵以及其运行规则做进一步阐释。调查核实权运行的目的是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或检察建议,具体方式可以向当事人和案外人调查取证和核实相关事实。调查核实权启动方式上应以当事人申请为主,可以采取有限度的调查手段,禁止采取强制性措施。调查核实材料应当在审判程序中接受当事人质证,并赋予当事人及案外人向上级检察机关申请复议权利,在法庭审理中也应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检察机关违反法定程序调查核实取得的证据材料予以排除,监督和制约调查核实权的正当运行。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
在民事诉讼中,不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由于过失或者故意行为,致使对方不能举证。法院应当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调整对方的有利制度,导致证明方案行为的承担人会产生不利的后果。那么,为了能够切实的落实诚信原则,对当事人之间进行公平的细则划分。民事诉讼当事人,如果由于过失行为致使证明妨碍。则应当类推适用,因故意造成证明妨碍进行制度上的制裁与惩罚。法院针对一方当事人的证明妨碍行为,应当自由心证,对其进行载量与拟制,从而维护好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的公平、公正。本文主要就是针对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法理基础进行深度的研究,从而有效的发挥证明妨碍制度的价值效果,让民事诉讼的证明妨碍制度更加突出公平、公正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7):148-149
环境保护禁止令是指在环境民事侵权案件审理过程中,涉案当事人为了防止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人继续实施危害环境的行为,向审理法院提出的,以禁止污染行为人实施环境损害行为或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为内容的一种民事裁定。它是一种旨在及时制止损害环境的行为的诉前或诉中禁令。本文将其与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财产保全、先予执行作对比,分析出环境保护禁止令的概念特征,还从无救济即无权利、迟到的正义非正义等程序正义、正义价值层面分析其成立的法理学基础,从研究域外禁止令制度、实践需要等方面论证这一制度的可行性。最后,以昆明、重庆、无锡、昆山、淮安等地的试点试行情况分析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
以生效的法律文书为依据,以自己的名义主张权利和履行义务并且受到执行法院的强制执行约束的民事主体在执行程序中被称为民事执行当事人。能成为执行当事人的通常是在生效法律文书上所载明的权利人和义务人。然而在实践中会有新的情况需要处理,比如债权人或者债务人死亡、法人撤销终止或新的权利义务人出现等,从法理的角度解读变更或者追加民事执行当事人的行为,称之为执行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162-163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执行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正确执行法院的判决结果,常常直接关系到法院判决书的权威性和当事人的民事权利能否实现;离开合法有效的执行,诉讼程序将会失去它的现实意义。多年以来,在民事案件的执行中,"执行难"、"执行乱"、"乱执行"现象日益突出,这不仅不利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对法院的执行工作也是大有弊端。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民事执行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光依靠法院内部监督不足以制约这些现象,因此,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的监督参与便是一个很好地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