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25):193-194
发端于西方的刑事和解制度,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传统刑事司法理论实践效果的巨大失败而复兴。在今日中国,"刑事和解"的出现仍属新鲜事物,其必然会经历一个从了解到反思的成长过程。文章从法基本理论角度出发,论述刑事和解制度内涵,合理性构建方案,并延伸对我国刑事诉讼体制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1)
对于刑事诉讼当中的和解协议,是区别于民事诉讼中的协商调解的,由司法机关予以认可并作为对加害人刑事处分的依据。实现以较小的司法资源耗费,获得较理想的实体性目标。本文从律师、法院、检察院等入手,充分阐述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刑事和解。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
未成年人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还不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和关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制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从建立前科消灭制度、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等方面入手,详细的论述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制度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0)
新时期,我国的刑事案件整体数量正在逐渐降低。运用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帮助当事人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尤其是在轻伤案件中,若当事双方能够自愿和解,则对于双方当事人、司法单位以及全社会都会产生较正面影响。部分轻伤刑事案件运用和解制度实现向过失犯罪转型。新时期,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司法部门对于刑事和解制度会制定更多细则,以规范刑事和解行为,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文章在分析了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规定基础上,研究了刑事和解制度的优势,包括:有利于满足双方当事人的利益需求、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司法机关提高效率。并思考了新时期运用刑事和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了未来刑事和解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4)
刑事辩护视角下的非法证据排除主要是从刑事辩护视角入手,探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刑事诉讼领域的适用情况,其是保证非法证据制度有效实践的前提。因此,本文以刑事辩护视角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念及内涵为入手点,对刑事辩护视角下的非法证据排除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刑事辩护视角下的非法证据排除立法完善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9):43-44
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可以让司法资源得到有效节约,可以让司法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本文首先对刑事和解制度作出阐述,然后对刑事和解制度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完善策略,希望可以对业内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0):69-7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不断建设以及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成为司法改革的重要部分之一。自从当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赖,我国北京、上海等18个城市正在逐步推进刑事诉讼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且取得了较为有效的成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我国刑事速裁制度的基础,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本文从刑事诉讼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现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和分析,可以为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建设以及司法改革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5)
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写入,笔者认为,应从刑事司法理念和法律适用两个层面把握该制度的内涵和实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体现了多种刑事司法理念,倡导刑事诉讼的效率价值和协商性司法、恢复性司法的司法意识、司法理念的有效结合。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认罪认罚案件时,应当更好地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和认罪认罚具结书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实质性的审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
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刑法第277条规定了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条件。但对于环境犯罪适用刑事和解并无规定,现行刑法设立环境犯罪是站在生态中心论上,以环保为出发点,针对环境犯罪的特点,在法律范围内和环境犯罪中引入刑事和解制度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刑事和解制度引入公诉案件,既适用于成年人,也适用于未成年人。各地司法机关在探索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和解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专门针对未成年人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探索尚缺乏必要关注。本文认为,在未成年人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应确立“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