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16)
公序良俗是一种法律原则,这一法律原则的基础为自然理性。为进一步探究公序良俗原则在中国近代民法转型中的价值,本文首先就公序良俗原则做了简要探究,其次重点分析了公序良俗原则在中国近代民法中的价值体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7)
现实生活中,民事法律关系纷繁复杂,而公序良俗作为现代民事法律规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民事法律纠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公序良俗原则内容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在实际运用中造成了公众的一些分歧,如果不能将其规范,很有可能会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故而,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公序良俗原则处理民事纠纷,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大的帮助,笔者就公序良俗的标准以及在民事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0)
公序良俗原则是我国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由于它的灵活性的特点,它的出现弥补了现代法律规定的不足,给了法官以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平衡了双方当事人及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但由于公序良俗原则又具有抽象性、灵活性的特点,使法官在运用时必须谨慎小心,禁止滥用自由裁量权,损害当事人的利益。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我国的公序良俗原则,力求我们能够准确的运用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8)
民法总则第十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该条不仅肯定了习惯作为民法渊源的地位,同时对民法渊源作了一个除外规定。把习惯正式作为民法的渊源有效的丰富民法渊源的内容,有利于保持民法规则体系的开放性以及鲜明性,使得民事法律的来源依据更鲜明,更能永葆青春,这是民法渊源应具有的特性。司法解释在民事生活中扮演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实践中对它的应用也十分的广泛,但它却不是我国民法的民法,本文从司法解释在实际民事领域中的应用、作为民法渊源的意义出发,论述司法解释引入民法渊源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13)
2016年11月,"10G裸条"案件爆发于网络,关于该事件的词条和相关新闻报道多达百万余条并多次登上网络热搜榜,大学生网络借款问题持续引发关注。笔者认为,"裸贷"中的裸持条款因违反公序良俗原则而应当予以否定,但单纯依赖民法预防类似案件发生恐怕效果有限,民法规范结合经济法学范式或许为一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2):230-231
公序良俗原则的确定以及适用是具有社会基础、道德基础和价值基础的法哲学原理。该原则在合同领域适用中的类型化存在弊端,同时也凸显了其在司法合理性问题中的矛盾。合同领域在适用公序良俗原则时,应当坚持类型化方法与价值补充方法的相互补充,通过利益衡量原理权衡个案的确定性与可接受性之间的关系,使该原则的适用符合法的内部自洽性和外部论证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0):99-101
"裸贷"现象屡禁不止,它作为一种畸形的借贷方式,给借款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给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看似合乎合同自由原则的外衣下,"裸贷"合同的条款中存在着背离公序良俗的实质。遵守合同自由原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具有完全、绝对的订立合同的自由。合同自由是受限制的自由,因此"裸贷"合同中违背正义和公序良俗的条款就应当被认定为无效。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3)
代孕作为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一种,为不孕不育者或生殖困难者带去福音的同时,也在法律与伦理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挑战。代孕的社会问题日益显露,谁也无法置之不理,只有对代孕的涵义进行准确界定,从法理、伦理等多视角对这种行为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进而把代孕行为放在公序良俗与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来考量,才能正确对待代孕行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1)
随着电子支付渠道的普及,消费者不得不在参与经济活动的同时暴露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及数据。企业间的竞争应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既发展经济,又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设置专章对公民隐私权与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以及出台信息数据保护的专门法律的背景下,对消费者隐私权、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的路径进行研究,对保护消费者消费隐私和个人信息,促进消费、发展绿色健康经济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0)
滑稽模仿作品源自西方文学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是指通过引用原作品中的某些片段或元素创作一种新的作品,而对原作进行讽刺或挖苦,抑或是对社会时政热点进行讽刺性评论。滑稽模仿作品并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亦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及公序良俗,但对于其合理性法律地位一度空白。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户籍模仿作品与《著作权法》中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及合理使用制度,立足于法条解析与法理解构,对识别合法的滑稽模仿作品及其法律地位进行阐释,并讨论了保护该类作品的合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