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7)
互联网背景下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一方面,明确信息主体的权利,赋予其删除权;另一方面增加网络监管部门的义务,协调各部门法,形成一体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限制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6):191-192
信息社会中,对于公民个人而言,个人信息是进行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信息的流动更加便捷、快速,其经济价值也日益显现出来,但同时也面临着被泄露和滥用的危险。我国目前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大都是一些纲领性的、概括性的、附属性的指示,在司法实践中操作性不强,因此当务之急是出台一部能够适应我国国情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2)
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两者的确立需求、意义、创新点及制约因素的研究,使公民能够清楚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及原因,更好地防止信息的泄露。同时呼吁公民勇于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使公民树立和增强维权意识,清楚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最终使个人信息问题减少、出现的个人信息问题得到好的救济。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6)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各项服务已经逐步走向智能化、信息化,而个人信息作为每个公民最有价值的资源,可以为商业服务、政府决策等提供信息依据。然而,信息社会在为人们带来各类方便的同时也使公民的个人信息不断遭受到各种侵害,对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带来严重威胁。近几年来个人信息被侵害的事件与日俱增,映射出来的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度的不完善。对此,本文就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8)
本文首先通过定义网络购物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对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主要分类进行了梳理,保护在线信息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参考欧盟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在保护个人信息权利方面更加完善,提出加强对网络信息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3)
近年来,违法犯罪分子对于公民的诈骗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例如接到陌生短信、来电以及电子邮件等,其中最为恐怖的是对方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方面还不够完善,进而给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实践与检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2)
个人信息权益的性质一直存在比较明显的争议,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当中并没有使用"个人信息权"的表述。依据《民法典》中的相关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可以明确自然人对其个人信息享有的是作为民事权益的人格权益,其并不属于公法的权利。自然人个人的信息权益可以涵盖以及保护其所享有的人格利益以及经济利益,对于作为财产权的个人信息权益也不需要再确认。根据我国法律可以了解到,自然人就其个人所享有的民事权益属于新型人格权益当中的一种,其与自然人的隐私权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权力性质、许可使用、侵害行为以及处理规则等方面。本文以个人信息权益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意义,然后分别概述了《民法典》以及个人信息权益,最后又对个人信息权益属性分类以及《民法典》中个人信息权益的性质进行探讨,期望可以为《民法典》中个人信息权益的性质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5)
在大数据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源,一方面,行政机关基于行使社会公共职能的需要掌握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另一方面,行政机关所搜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又成为了不少违法犯罪分子的"目标"。从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的必要性出发,基于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的现状,分析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在行政法领域内切实地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权,从而实现公民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领域内的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0)
新时期环境下,侵犯个人信息权和个人隐私权的途径越来越多,形式更加多样化,而我国在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保护方面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加强完善有关法律条文,为保护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提供充足依据。基于此,本文细化分析个人信息全与隐私权的界定及法律保护,为有关立法工作和司法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1)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体系以事前保护为基础,事后保护为救济。事前保护以“告知—同意”规则为核心,但规则本身存在缺陷;事后保护以侵权责任兜底,但侵权责任认定存在困难。鉴于区块链技术中新型信任机制可对事前同意进行补足,不可篡改性与事后保护具有高度契合性,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变革提供了全新视野与方法。区块链技术嵌入个人信息保护体系中需要通过构建主权区块链与重新解释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的方式进行技术及理论的创新。但技术落地可能遭遇多重挑战,需要平衡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与个人信息更正、删除权的冲突、私钥遗失与个人信息控制权的冲突及加密技术与信息共享的冲突,进而优化夯实个人信息权保护体系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