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3)
一些因取证方式或者取证程序轻微违法而获得的证据并非没有证明力,也不能在行政诉讼中完全认定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通过一定形式的补正规则与合理解释说明,可以对此类瑕疵证据进行证据的"三性"论证,从而使其在行政诉讼中被采信。瑕疵证据在行政诉讼中的采信规则可以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层面进行理论思考与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8)
我国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增加了"解决行政争议"的立法目的和有限调解原则,明确了调解制度在我国行政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实现行政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提供了立法支撑。审前和解作为行政诉讼调解的一种,能够通过案件分流将行政争议化解在矛盾初期,同时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有较为突出的研究意义。本文针对行政诉讼有限调解制度做进一步探索,提出构建行政争议审前和解制度,并从制度概述、沿革、现状、制度建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4)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司法改革价值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证据制度。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入手,结合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律规范,我们发现对举证责任进行分配非常必要。同时,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实质和依据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对原告和被告承担的举证责任做出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5)
行政诉讼与和解制度并非排斥。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有限调解+撤诉”的模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行政诉讼法对和解制度的正当性应当给予名分。通过在法律层面进行立法和司法解释层面进行程序规范,可以推动行政诉讼和解制度走向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5):206-207
司法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举足轻重的法律制度,是一种解决矛盾的机制,具有解决社会纠纷、提升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等作用。但现在不管从立法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逐渐显露了其缺陷和不足,本文着重从分析司法调解制度在立法及实践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学术理论界几种关于如何完善调解制度的观点,提出应当取消"事清责明"的规定,完善调解激励机制,推行"控审相对分离"制度,强化对调解的监管等一些建议,以期完善我国司法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7)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法学研究以及法治实践中,深刻的变革中主要建立行政审判制度。对于行政诉讼制度在当前改革开放中逐渐实现创新发展要求,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行政诉讼制度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新发展之路。这也标志着改革开放为我国的行政审判工作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有利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0)
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在当今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成为学术界众多学者讨论的焦点。而司法实务中,行政诉讼调解机制已经很早开启了解决行政诉讼争端的大门,在我国大力倡导构建文明民主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审慎看待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给我们带来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5)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在行政诉讼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在行政诉讼法学的研究上也是重要的环节,但是提及“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立法文件却屈指可数。《<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在某一条款中提到应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行政诉讼法(修改前)》提到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权利,但是规定的都非常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行政行为损害到第三方利益的情形逐渐增多,原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相关的条款已经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此次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对于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有所提及但篇幅不大,但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33)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行政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然而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极大制约着司法实践。2014年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修改完善了受案范围的相关规定,笔者就此次修改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
2017年修正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诉讼有限调解的原则,为在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从而能更好地解决行政争议。但在适用范围、程序问题上法律规定不完善或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对当前行政诉讼调解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适当扩大调解的范围、程序构建等建议,以期对我国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