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Planning》2014,(8)
现代传播技术助力下的网络谣言往往难以掌控,故而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理和动因,从构建良好公共对话空间、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养公众独立理性意识三个层面,探讨了治理网络谣言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6)
治理网络谣言,必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笔者以微博谣言的治理为例,从政府、媒体、意见领袖、网民、法律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网民盲从跟风的心理、政府的不作为、"大V"利益诱惑的麻痹、媒体的失语,我们应当从改善民生、听取民意、及时应对、提升素养、培养"好声音"、完善法制等方面,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建立起应对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6)
本文对胡凌老师的"网络传播秩序、谣言与治理"一文进行评述,首先认为从线下规制网络言论和行为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网络构架产生的问题,因为现实中有些人分不清楚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其次笔者认为信息的开放并不见得能完全消除网络谣言,因为社会从众心里会阻碍这一目的达成。再次,笔者认为必须要找到言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最佳平衡点,除了利用政府的力量外,还可以借助市场、社会规范以及网络构架进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6)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量迅速增长,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种网络谣言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从网络谣言的内涵入手,梳理其形成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期对遏制网络谣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
谣言,因其具有的模糊性、攻击性等特点很容易给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冲击,也因其经常针对社会热点而发,所以极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而成为舆论焦点。本文以搜狐网的"谣言终结者"为例,对该栏目所涉及到的谣言及其证伪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治理网络谣言应该以了解谣言滋生的社会环境为前提,以构建良好的社会信任为基础,将辟谣与公众举报相结合,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6.
网络给大众生活带来了便利,给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理念、生活方式、人生理念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谣言在高校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2)
网络发展使得网络谣言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以"蛆橘事件"为背景,构建了网络谣言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平均辟谣时间、网民接触速率进行了政策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平均辟谣时间,有利于增加网络谣言免疫人群,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
谣言自古有之,社会危害巨大。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谣言,引导舆论?基于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真相、谣言止于责任的社会认知,本文提出了新闻媒体要为党和人民扮演好"信息检测器""谣言粉碎机""舆论导航仪"三大角色。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7):189-19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但同时,网络在其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造谣、传谣等现象层出不穷,在社会中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网络谣言概念界定,分析我国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现状,并就如何完善我国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散布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具有虚假性、广泛性、快速性、破坏性特征。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危害体现在:主流价值观的偏离、责任感的缺失及网络行为的失范。防范网络谣言的有效模式是构建政府、学校和媒体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结构,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