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厦门市"PX项目"事件所引发,简析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社会诉求,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必须从传统的单向"管治型",转向现代化的公共"治理型".这一转变有赖于相应的制度建构,需要将包括城市规划"公共参与"在内的社会过程纳入法制轨道,从而切实推进"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0)
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政府包干,政府投资,政府经营。本文针对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法规也大都建立在自上而下的改革层面上,这些政策、法规未必能完全契合公众的需求,公众只能被动地执行政策、遵守法规。事实上,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完成保护城市环境这一普遍而又复杂的重大问题,它需要来自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更是与公众生活环境质量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更需要公众的有效参与。公众有效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已成为推动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开展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公众参与研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策活动,是各种主体基于不同利益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新古典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不断地发展和修正"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自利假设为我们理解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提供新的认识视角.在新制度环境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的改进,应该基于"主体利益相关性"确定参与规划过程的主体、内容和程度.  相似文献   

4.
城乡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和规划成果的公共产品职能,城乡规划制定、实施、修改及监督检查行为,是一种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公共治理行为.而协同治理,则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公共事务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一、城乡规划的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起源于治理理论,治理理论重点研究治理的价值和方式,研究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体制与机制.笔者对“协同治理”的理解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治理主体,包括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等,在面对相同的公共治理对象时,基于法律的授权,以及各方对公共价值或公共目标的共同认可与追求,按照一定的制度规范,通过协调合作,共同参与和联合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协同治理的主要特征是:治理目标具有公共性,治理主体具有多元性,治理对象具有同一性,治理方式具有互动性,治理过程具有动态性.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协同治理具有政府主导性,即参与协同治理的政府部门在各主体协同过程中,应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政府一般仍是经过统筹考虑各参与主体利益诉求之后的最终的决策者.  相似文献   

5.
过去对于乡村规划治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我国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随着公众参与意识不断提高,政府主导的乡村规划已经不能满足乡村发展需要。为提高村庄活力与促进村民参与积极性,研究提出"思行共参"式的村庄规划治理模式:即以村民参与为核心,从村民的思想参与和村庄建设行为参与两方面入手,构建政府、规划师、村庄公众与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并结合青海省大通县景阳镇土关村的实践案例,剖析"思行共参"式乡村规划治理体系的逻辑框架、治理理念,以及体制机制创新,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乡村规划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与公众利益联系紧密,不仅应注重其经济效益更应注重其社会效益。公众往往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普遍具有渴望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的需求。但是公众的参与行为影响着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效能。按公众以个人形式和以团体、组织形式的参与方式为划分角度,对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过程中影响决策效能的因素作出分析,提出了"在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过程中,应该寻求一种适度规模的团体或组织形式的组织化、制度化的公众有序参与"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公共空间是公众活动的物质载体。为了研究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不足,通过对鞍山市有代表性的5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发现鞍山市公共空间从功能配置、舒适可达、多元参与视角下较难满足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要求,存在着面对应急事件灵活性不足、公众参与较少等问题。提出从完善灵活空间功能配置、创造舒适共享环境、营造民主协商共治氛围三个方面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伍悦 《福建建筑》2010,(2):11-12
当代公共艺术出现了强调公众参与的趋势,从开放的私人艺术空间、到为反映公众文化艺术审美要求的特定公共领域——"与公众的互动"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策略。公共艺术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公共艺术反是映公共诉求的艺术,是无处不在的艺术,是依赖空间的艺术,是公众参与的艺术。同时当代公共艺术还体现出强烈的对公众与社会的关注,其社会功能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9.
张耀之 《城乡建设》2021,(17):66-70
一、城市公共绿色空间更新 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是西方国家为了应对城市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广义的西方城市更新行动是从二战后的"城市重建"开始,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演变发展为如今的"城市更新".尽管中国的城市更新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在趋势上与西方城市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包括由物质环境单一维度的改造转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维度更新,从大规模的改造重建转向小规模的渐进式更新,逐渐走向更为有机、多方参与的治理方式的变革.以治理为视角,城市更新的多元主体是城市更新复杂性的根源,而多元主体的产生与空间对象的属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约束了城市更新的推动主体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杭州也在探索把公众参与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过程的道路.如果说以前的规划公示只是让公众有知情权的话,那么近年来推行的"阳光规划"则是改变了以往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形式主义,真正把公众意见切实反映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作为规划编制人员,作者有幸参与了杭州武林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从编制到公众参与再到将公众意见纳入规划的全部过程,深刻体会到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因此本文将从旧城市中心地区社区发展特点分析入手,折射出旧城地区公众参与的独特性,进而对如何在进行控制详细规划过程中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