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4)
父母监护权撤销制度的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从行政与司法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确保未成年人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因此,这一制度涉及了国家、父母、未成年人三方主体,也就包含了多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9)
我国没有具体的亲权制度概念,但关于亲权制度的实际内容却散落于婚姻家庭等相关法律条文当中,并且有一部分还与监护权存在重合。在未成年人父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如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情况下,法律规定可以剥夺其监护权,但由于规定的是"可以"而并非"应该",因此实践当中极少有剥夺的案例,这对未成年人保护极其不利。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
未成年人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还不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和关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制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从建立前科消灭制度、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等方面入手,详细的论述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制度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3)
商标法中规定的注册商标三年不使用即被撤销制度,致使大多不投入使用的防御性商标具有被撤销之嫌,而两者的目的和作用截然不同,如何调和两者的矛盾,使其各自发挥作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1)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还不够成熟的他们往往在辨别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上表现较弱,容易出现难以控制自己行为、三观发生扭曲的状况,如果不及时正确引导,很容易就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增长且趋于低龄化,未成年人是国家强有力的后备力量,是国家的未来,研究解决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有助于增强国家力量。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法律制度因素。我们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研究应对措施,对症下药,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另外,文章分析了域外成熟的未成年人犯罪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1):151-152
在2012年所规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中,国家再次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给予了高度展示,首次确立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这一举动无疑是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一次创新。然而,在实际适用过程中,这一制度仍有较多问题存在,制度的一些规定显得较为空洞、笼统。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务,先简要概述了未成人社会调查制度的概念与特征,接着分析了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所表露的一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建议,旨在能在未成人犯罪减少与预防,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维护中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6)
未成年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要制度,运用该制度时需要充分了解提升办案效率以及特殊人群保护制度之间的联系。而认罪并不需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对自身犯罪行为的法律性质有着充分且详细的了解,而认罚则指的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能够主动接受司法机关对自身所判定的惩处,而且未成年人认罪认罚案件是需要按照相关法规进行从宽处理。本文主要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2)
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过程中,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规定,但是由于法条与司法实务的一致性问题,具体法条司法实践中运用收效甚微,未能实现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立法预期。本文立足司法实践,分析法条内容,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35):174-175
未成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司法工作的重点。从合适保证人制度的视角出发,加强对未成年取保候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羁押率,还能进一步提高对被保人基本权益的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5)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了第二次重大修正,本次修正增加了第三人撤销之诉。这一制度不仅是为了维护第三人的救济权利,而且还可以有效地规制虚假诉讼和恶意的民事诉讼。但是由于该制度设立时间不长,所以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对第三人撤销之诉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列出了一些不足之处,为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