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1)
网络问责作为一种新型的问责方式,对于完善我国行政异体问责制度具有重要作用。网络问责具有开放性、大众性、自由性与便捷性等特点,充分认识网络问责的现实优越性与客观局限性,可以正确把握网络问责对我国政治社会生活及其行政体制改革的积极方面,也可以认识到网络问责在我国具体的问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其作出理性评价。通过对我国网络问责的理性评价与思考,对于规范与完善我国网络问责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0)
在日益频发的公共危机和公共事件后,行政问责制日益受到了重视。近几年来,虽然我国行政问责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进步,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从问责要素的角度分析行政问责制的相关问题,在行政问责制及其要素等相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不同问责要素的方面结合我国实际面临的问题,提出完善问责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
我国行政问责制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我国行政问责法律制度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本文结合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重大安全事故,对行政问责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4)
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难点关键在基层。目前,基层法治政府建设仍然存在有法不依、行政失职渎职及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问责等诸多问题与不足。通过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开展经常化的法治教育培训活动以及严格对依法行政的监督和考核,培养、强化行政人员的规则意识;同时通过建立行政权力监督问责主体责任清单制度,提升行政领域监督问责机制的作用。这样,能够有效解决面临的问题,推动基层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行政告知制度的概念,分析了消防行政案件中行政告知的适用形式。结合消防法制建设和工作实践,剖析当前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行政告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规范消防行政告知的方式、阶段、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1)
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作为连接前端决策程序和末端决策责任追究的中间环节,是重大决策责任追究的配套制度之一。当前决策后评估与决策问责衔接不畅,导致决策后评估利用价值开发不足,决策问责缘由认定随意性强。基于对决策后评估的特征和决策问责要求的考察,发现二者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在于决策后评估是增强决策问责精准性的制度工具,决策问责是贯彻决策后评估的强效驱动。运用扎根理论对多个决策问责案例进行分析可知,决策问责缘由包括决策有效性、合法性、可行性、公平性,这四类缘由实质是决策正当性要求的精细划分。根据二者衔接的内在逻辑与决策问责的实证研究,可构建出"决策后评估-决策问责"互动模型。该模型显示:决策后评估与决策问责有效衔接关键在于决策后评估内容与决策问责缘由保持一致。因此,实现决策后评估与决策问责的有效衔接,应当细化决策后评估的正当性要求,在对决策结果、程序、方案和执行监督的考察中评估决策是否坚持或实现了有效性、合法性、可行性和公平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预算制度能否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存在完善的预算问责机制。文章首先提出一个包含责任政府、中国式分权和政府审计等范畴的概念框架,然后结合中国预算问责制度运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政府审计保障预算问责效力的逻辑与路径,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信息保障和权力制约功能,保障预算问责效力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4)
当下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在适用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制度改革与创新,实现由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向行政判例制度的转型是一种理想选择。个案解释应成为实现统一法律适用、司法价值追求和法律解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方法论意义上具有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组合形态的行政判例和司法定向理论下决断论的理论逻辑,为以个案解释实现司法公正的制度转型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实现由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向行政判例制度的转型,通过将典型行政案例上升为行政判例并作为个案性司法解释、明确界定行政判例的制定主体、重视行政判例的类型化研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9)
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官员问责制起源于现代西方,是西方政党制和议会制的产物。经历长期发展后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我国官员问责源于2003年"非典"事件,经多年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对行政官员的问责正从罕见转为常态,从风暴问责转为日常问责,官员问责日趋制度化与多元化。本文从官员问责制度的现状分析、当前困境、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官员问责制度化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官员问责制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Z1)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开出的治理之方。《办法》符合国际科研诚信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加强我国科研诚信问责的制度保障和行动指南。从问责的视角来看,《办法》在法律效力等级上属于部门规章,其问责效力作用的主体范围包括责任承担者,追究责任的机关和不特定的机构、组织,问责效力作用的客体是基于问责对象与问责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办法》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涉及的权责体系、问责内容、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程序、问责后果等都有所规定。高等学校应依据《办法》的授权和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明责-知责-追责"的完整问责制度体系,切实抓好科研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