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经超过氧化锌阀片经过一定值的大电流(大于氧化锌阀片标称放电电流)多次冲击后出现老化现象,影响线路避雷器的性能,从而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问题,根据雷电流的特性,提出一种带间隙线路避雷器的状态监测方法,并设计了一种无需外加电源便可记录带间隙避雷器放电次数的在线监测装置,该装置在幅值大于20 kV雷电流、冲击次数达到1...  相似文献   

2.
可控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简称可控避雷器)是一种可以深度降低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操作过电压的新型设备,现有的避雷器试验方法无法检验其在操作冲击下的动作特性。为此,分析了可控避雷器在操作冲击下的动作特性,设计了检验可控开关动作时延和可控开关动作前后避雷器残压这两个动作特性的试验方法,采用操作冲击电流和操作冲击电压分别进行了试验。通过在现有残压试验回路中并联调波电容实现了冲击电流试验方法。采用冲击电压发生器及其调节和测试回路实现了冲击电压试验方法。研制了一种110kV电压等级的可控避雷器模型,利用该模型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可控避雷器在操作冲击电压下能够可靠动作。与常规避雷器相比,在相同电流下,可控避雷器模型的残压降低幅度与设计可控比(25%)接近,所设计的可控避雷器模型具有预期的限压效果。验证了提出的可控避雷器动作特性试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强制触发型火花间隙是超、特高压串联补偿电容器组重要的过电压保护设备,间隙触发控制系统则是用于实现对主间隙进行强制性触发控制的电气设备.检修记录显示间隙触发控制系统已成为串补成套装置中故障率较高的薄弱环节,而且多数故障是由间隙触发控制箱(GTCB)内的触发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引起.本文结合串补间隙触发系统的基本设计思路,提...  相似文献   

4.
沿面击穿型触发真空开关的触发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给触发真空开关(TVS)在脉冲功率系统多级放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设计依据,通过空载和通流两种触发实验研究了一种沿面击穿型的TVS,对比分析触发间隙电阻和触发电压两个参数变化规律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通流实验次数不多时存在触发间隙电阻增大、触发电压减小的趋势,原因在于沿面击穿型TVS工作过程中主间隙电流的作用远大于触发电流的作用,而主间隙电流的作用取决于大电流电弧以及金属蒸气沉积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用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的有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较碳化硅避雷器和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优越,其串联间隙的作用是绝缘和放电,选用单间隙不能满足绝缘的要求,应选用传统的用于碳化硅避雷器的普通平板间隙。  相似文献   

6.
7.
直流氧化锌避雷器阀片小电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氧化锌阀片在各种电压波形,不同频率以及温度下的功率损耗特性,并对两种配方的国产直流阀片进行了三种电压波形的加速老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直流电压对氧化锌阀片的小电流特性影响最为苛刻,建议采用直流电压来考验直流氧化锌阀片的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330 kV线路雷击跳闸率,研制了带串联外间隙的氧化锌避雷器,通过试验室试验,并依据绝缘配合原则,确定了该产品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
4种真空触发间隙抖动时间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素华 《高压电器》1994,30(3):24-27,56
介绍了4种真空触发间隙的结构及其抖动时间特性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白鹤滩—江苏±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提出的技术需求,针对系统过电压幅值较低情况下可控间隙动作时间隙无法维持导通状态至机械开关动作的情况,设计了可控避雷器用并联可控间隙并开展研究。通过补充的Mayr电弧模型对给定条件下触发器注入能量与间隙电弧维持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搭建实验平台研究了触发器提供的功率及能量对间隙电弧维持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触发器的功率和能量都可以提高间隙电弧维持燃烧的时间;间隙主回路能量不足时,触发器提供的能量可以作为衡量间隙最低导通能力的标准。最终通过5路触发器间隔1ms接续触发的方式,使间隙在主回路没有能量注入时也能维持导通5ms,从而具备了与快速机械开关无缝时序配合的能力,为采用并联可控间隙的可控避雷器方案的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可控避雷器控制单元(断路器)的动作可靠性,是其功能实现的关键。开发了一种用于1 100 kV开关型可控避雷器的断路器,通过优化弹簧机构控制回路、缩短绝缘拉杆长度、优化传动形式等措施,提高断路器分合闸操作可靠性,根据国家标准完成15 000次机械寿命型式试验(超M2级),验证了优化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安装于同一变电站的不同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普阀式及磁吹避雷器的行波保护问题做了论述;比较了各种避雷器,尤其是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特性参数;探讨了不同的避雷器动作电流问题;并就保护方案及避雷器选择提出了看法;对避雷器国家标准也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白鹤滩—江苏±800kV特高压混合直流输电工程可控自恢复泄能装置的快速控制,研制高气压大触发能量的新型等离子体喷射触发型SF6间隙开关样机,该间隙开关触发腔采用两级触发腔沿面放电接续触发结构,可以实现在极低工作系数下1ms内的快速可靠触发.为提高SF6间隙开关的触发寿命,搭建试验平台并进行试验研究.首先研究触发腔...  相似文献   

14.
现行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试验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颖 《电网技术》2001,25(1):69-72
现行的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WGMOA)试验方法是从碳化硅避雷器(SiCA)的试验方法移植过来的,但WG-MOA的工作电阻片(MOR)与SiCA的工作电阻片在电网中的运行工况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对SiCA有效的试验方法对WGMOA并不一定有效,文章列举了3个错误认识:(1)误把8/20μs冲击电流作为雷电流标准波形;(2)误把MOR加速老化试验当作MOR寿命试验;(3)误把SiCA动作负荷当作WGMOA运作负载,提醒人们正确认识现行试验方法的局限性,排除误区,重视试验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邱续东 《电工技术》2024,(9):165-167
由于35 kV线路普遍没有架空地线,因此常遭受直击雷,导致线路避雷器因雷电流过载而损坏。为此提出了35 kV线路避雷器并联保护间隙结构,在线路避雷器两端并联空气保护间隙,通过等效电流计算与间隙放电试验获得了并联间隙结构与距离参数,在雷电流幅值高于保护动作阈值时,避雷器残压击穿并联放电间隙,防止避雷器雷击过载损坏。35 kV整支避雷器冲击放电试验与现场应用情况表明,并联间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35 kV线路避雷器雷击损坏概率。  相似文献   

16.
张杰  黄康驾 《广西电力》2014,37(5):43-47
分析查找"4·10"多个串联补偿电容装置火花间隙自触发原因。通过对XLSK-20PL强制触发型火花间隙装置进行触发间隙自放电电压测试、均压电容参数测试和火花间隙击穿特性测试,发现石墨电极表面存在鸟粪等污物是火花间隙自触发的根本原因。火花间隙击穿特性测试结果显示,当石墨电极表面有尖端、水珠或污秽物等时,火花间隙的主间隙击穿电压分散性很大,交流击穿电压最低约为正常值的65.0%。提出了加强火花间隙运行维护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陆平 《湖北电力》2007,31(5):6-7,9
根据GB 11032-2000等效于IEC 60099-4:1991《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讨论10~500 kV站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以下简称MOA)的额定电压(UR)、持续运行电压(UC)的选择,并通过保护水平与绝缘配合的比较,提出在工程设计中如何按新标准选择MOA的参数。  相似文献   

18.
《电器工业》2008,(10):63-63
企业名称:广东省揭阳市振兴高压电器有限公司 产品结构特点: YW5—10/27氧化锌避雷器用于保护交流电力系统的电气设备绝缘免槽大气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受损害。它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重量轻、耐污积性强、非爆炸等优点,最适合人口密集城市中心使用,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过电压保护器,由于其核心元件电阻征服主要采用氧化锌配方制作,与传统碳化硅避雷器相比,大大改善了电阻片的伏安特性,提高了过电压通流能力,从而带来避雷器特性根本变化。当避雷器在正常工作电压下时,  相似文献   

19.
以南方电网2009年4月10日串补间隙自触发故障为例,对串补区外故障间隙自触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详细介绍等离子火花间隙和强制触发型火花间隙构成的基础上,对两类不同结构的间隙触发原理进行了对比、说明.调取并分析该次故障时所涉及不同串补站串补的故障录波,对各间隙触发过程及触发参数进行分析,找出了本次自触发故障中各不同类型间隙所遵守的相同的自触发规律.最后,对串补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南方电网2009年4月10日串补间隙自触发故障为例,对串补区外故障间隙自触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详细介绍等离子火花间隙和强制触发型火花间隙构成的基础上,对两类不同结构的间隙触发原理进行了对比、说明。调取并分析该次故障时所涉及不同串补站串补的故障录波,对各间隙触发过程及触发参数进行分析,找出了本次自触发故障中各不同类型间隙所遵守的相同的自触发规律。最后,对串补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