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讯日前,生态环保部公布新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公众参与已纳入环评审批的受理要件,环评报告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将被退回。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弄虚作假等问题或将从根本上被遏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发展中存在很多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和邻避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度联系十分紧密。造成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的原因是程序性法律规范缺乏完善性、司法救济不利等。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义,分析了公众参与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落实,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决策权得到了保证,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方法、保障机制不断得以明确化。本文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进行了简单探讨,着重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公众可以参与环境影响评价。2015年,我国修订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通过修订这部法律,增加了我国公民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为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正式实施公众参与立法保护模式。公民参与权是公众参与立法保护模式的基础。我国设计参与制度时,没有以公民参与权利为制度核心。原则性、不完整性、被动性、孤立性、分散性,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立法模式的主要缺陷。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为了消除公众参与立法保护模式的局限性,我国必须明确公民参与权利,为公民参与权利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8)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极其重视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建设。[1]只有正确认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才能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将公众意见作为决策的一项依据,有利于增强环境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公众参与贯穿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从而避免拟议行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保护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环境权益。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机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加拿大是较早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达国家之一,公众参与在《加拿大环境评价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对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阶段以及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方式和信息公开等方面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何佩璊 《四川建材》2012,38(6):295-296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关社会区域类的建设项目,公众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有关社会区域类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逐渐成为环评行内的"高危"类别,其中的"公众参与"环节,成为建设单位及环评单位一个不小的头痛问题。本文浅谈了公众参与的涵义、意义,最后提出了对公众参与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公众对建设项目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建议怎么办?近日,昆明市环保局发布了今年的第一号公告,提出《昆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公众参与技术规范》自今年3月10日起施行。规范强调:受建设项目直接影响的个人总数超过2000人的,编制报告书的公众调查对象不少于100人、编制报告表的调查对象不少于50人。昆明市为保证公众有权对建设项目环保问题发声,做出了民众参与环评工作的决定,这是法制化、民主化在建设项目审批上的体现,显然是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4)
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加快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积极参与保护环境。本文简述了现如今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相关环保部门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让公众更好的担起环境评价实际工作的责任,使公众落实环境民主原则的目标得以实现,就目前中国现状来看,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介于此,本文探讨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以及分析公众参与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所表现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使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得以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