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7)
公司僵局是公司在经营中易发生的一种经营困难,依靠公司自身已无法解决并使公司陷入瘫痪。新公司法对于公司僵局创新性的提出司法解散制度,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公司内部矛盾。尽管司法解散在解决公司僵局方面有其优势,但更应当看到这种外部干预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司法解散在解决公司僵局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更好的解决弥补司法解散制度中的不足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
公司僵局的出现会对公司、公司股东等主体利益产生严重的损害。自从2006年1月1日起我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实施后,在对于公司僵局问题的处理及解决上作了相关的规定,突破了旧《公司法》在公司僵局处理上的立法空白,对司法实践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依据。但是这些原则性规定相对简略,而且不够全面丰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具体操作。因此,本文从公司僵局的成因及社会危害性出发,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公司僵局处理上较为成熟的解决机制,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司僵局解决机制提出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6)
股东失权制度(Deprivation of Shares)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被应用于解决公司僵局corporation deadlock。与其他股东退出制度shareholder withdrawing mechanism相比,股东失权更强调于通过保护公司资本充足capital adequacy以对公司整体保护。特别是在我国《公司法》部分放弃了过去严苛的法定资本制legal capital system后,公司资本充实的目标更加难以达到。  相似文献   

4.
股东,主要是中小股东,特别关心能否退出公司,收回投资,并依法分享公司的利润和权益。 根据新《公司法》的规定,股东退出公司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公司申请股权的转让或上市转让自己持有的公司股份或股权,取得转让款而退出公司;二是促进公司解散,通过清算程序而分享应得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新《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判决解散公司并进行清算。请本刊法律顾问梁开业律师具体介绍一下有关法律规定。以下是梁律师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2)
<正>一、未明确规定能否反向适用该制度传统的公司法人格否认仅指通过"揭开公司面纱"追究公司面纱背后的股东个人之连带责任。"反向揭开公司面纱"则是指在"揭开公司面纱"后由公司替股东承担责任。①我国新《公司法》第20条第3款只规定了传统的法人格否认制度,并未明确反向揭开公司面纱能否适用。二、反向揭开公司面纱问题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任何方式滥用公司的法人独立地位以及股东的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否则都应当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1)
我国新《公司法》积极回应公司发展需求,赋予公司高度自治权。但是公司治理并非都能达到良好效果,甚至会发生治理失灵——公司僵局的现象。因此,需要外部力量的干预,其中,司法作为救济的最后一道保障介入公司僵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首先对我国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的历史发展进行分析,以外部力量干预公司治理为基础,进一步讨论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的合理性,以期寻找我国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的界限,希望为解决公司僵局提供一个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尽管现阶段法律已经明确赋予当事人对于公司会议决议不成立之诉的请求权,但对公司决议不成立之诉的时效问题,仍不明确答案。对于公司决议不成立之诉的时效问题,各地法院的裁判观点也不尽相同。笔者通过无讼案例搜索近9年有关符合股东会决议不成立情形的案例64件。根据各地区、各级别法院的判决情况以及案件时间的分布等情况综合分析了股东会决议不成立之诉的时效问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4):192-193
在日益积激烈的公司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绝对的趋势,好的公司会继续占领市场,失败的公司就将推出这个平台。一个公司被解散就需要相应的制度支撑,公司解散清算制度就是解决公司退出市场的相关流程。公司解散清算制度是公司法律制度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我国虽然建立了该制度,但是现实情况中存在着不少缺陷和不足。本文通过介绍公司解散清算制度等的基本理论来探讨我国现行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3)
股东对公司的出资关系着公司的运营、资本的充足、乃至公司的灵魂。如今很多涉及公司方面的案件中,股东的出资纠纷越来越成为此类案件的重头之重。而我国在股东虚假出资方面的立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就对于股东的虚假出资方面的认定呈现出不同的疑问和争议。根据股东出资方式的不同,认定虚假出资的方式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对于虚假出资的认定的不同,更加影响到对于股东虚假出资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