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自然,主要有两个概念:"天地"、"自然"。"天地"的最大功能是孕育生命,具有生态的意义。天地具有神圣性。人参与天地的创造。"自然"不是指物质,而是指物质的一种性质,此性质为自然而然,即本性。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地"、"自然"概念,其深刻内涵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万物生长,向死而生——在这样一个白银时代的新时期,我们当代置业所做的,有的是对的,有的也许是在试错的过程中。但我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标本,拿出来与同行分享。我们一直标榜"向死而生",这个"死"不是"亡",而是重生;不往前走,不转型,就永远是一个传统的地产开发商。在这样的时代下,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接受90后"然并卵"这样的新词儿;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要承认当下还有大量物业服务企业的基础服务仍不到位。当下,当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竞争力时,你的公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39)
设置亲自然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幼儿克服成长与自然分隔的缺陷",亲自然"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课程形态以及教育理念,凸显了幼儿成长中的自然性质,注重释放灵性、尊重生命、回归自然。以体验式"亲自然"课程的实践应用为目标,在充分了解体验式"亲自然"课程实际内容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促进体验式"亲自然"课程有效落实的措施,希望能给相关教师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其核心思想"道法自然"自古便深刻影响到了书法审美理念中,并孕育出与《绮丽》相对立的书法品评范畴——《冲淡》。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中提出了两种审美理想:"华丽繁复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这里的"平淡"并不是平易浅俗,而是以老庄"道法自然"、"虚静"、"无为"的思想为内蕴,崇尚以清静空明的胸怀体现万物,创造出符合道家最高艺术理想的"自然平淡"的意境。在现代社会充斥了浮躁贪念和奢华物欲的背景下,书家创作更需要一颗平静淡定的无欲无为之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4)
"自然"作为老庄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魏晋中国思想界的基本概念与词汇,对当时的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佛典翻译中,"自然"可以作形容词、副词、名词,有"自己""单独""不求师""自然而然"等含义。"自然"具有肯定义与否定两方面意义,从肯定方面来说,与"般若波罗蜜""空""无所得""实相""本性"等同义;从否定方面来说,主要是印度外道的"自然无因论"。"自然"在僧肇、道生的思想中都具有形而上的特点;但是,在慧远的思想中是用来论证因果报应的必然性,"自然"具有"自然而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007年,市场的大热,开发商们满心欢喜,2008年,市场遭遇"严冬",使得开发商偃旗息鼓。毫无疑问,最先体会房地产市场冷暖的自然是众多的开发企业。救市政策能否给这"寒冷的冬天"带来丝丝暖意,开发商自然会知晓,而如何让自己过个暖冬,各企业也自然有自己的"小九九"——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7)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先提出来的。在老子的眼中,"无为"是一种至上的有为,从理论上来讲,是源自"道"的"自然""无为",而从其社会政治角度来看,是相对于统治者的"有为"政治而提出的"无为"政治。它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象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这是当代西方建筑大师赖特的见识;中国古人则强调"枕山而居,天人合  相似文献   

9.
年轻干部处于事业起步期,同时准备或已经组成独立的家庭。在这个人生的关键阶段,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定位,把握好家庭与事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至关重要。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就《说文解字》中关于"人"、"从"、"众"三个字涵义的理解,从家庭、事业、责任三个方面与广大年轻干部探讨、共勉。人、从、众,从字形上看,都是"人"的叠加,由一人,而二,而三,符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发展过程,也与人一生发展重要阶段的轨迹相契合。怎样把握好由"人",到"从"乃至"众"的各个关键阶段,是年轻干部立足事业,找准定位,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6)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是其思想主旨,这不是一种消极的主张,而是老子思想的结晶。"无为"对现代的领导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以"无为"作为方法和手段,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巧妙地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无为而治",提高领导艺术与领导力,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要轻轻地走路、用心地生活;我们要温和地呼吸、柔软地关怀;我们要爱惜一株青草、践地唯恐地痛。"古时的人们认为,日月山河、树木花鸟,世间万物无不具有灵魂。因此他们也更加敬畏生命与自然,善于从生活的细微处获得伟大的智慧。而设计也是如此。我想,一位好的设计师必定是细致入微、用心体察周遭万物的。怀着一颗柔软的心看待世间一切,这样做出的设计才会更加打动人心。本期就特别选择了一些"细腻"的设计,例如韩国设计师HeaKyoung设计的"星球"系列,Nendo设计的"柔软的水池"等等,它们都能带来—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3)
魏晋玄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上承秦汉,下开宋明的一种新思潮,其理论重心则在于追求一种高度和谐和自由的人生境界。而这股理论思潮中的王弼玄学则独树一帜,其对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加以改造,从而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他崇尚"无",并将"无"应用在"言意"之辩中,得出了"得意忘言"的理论,成功的解决了万事万物的内在超越的根本问题。同时他也将"无"提高到了"道"的位置,要求人们要除去过分的私欲,要顺自然,从而达到圣人"应物而不累于物"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你用对了吗?     
《Planning》2015,(3)
<正>"书"与"书籍""书"和"书籍"所表达的概念是相同的,都是指"装订成册的读物",但在使用时是有所区别的。"书"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集合体。如"我买了一本书",这里的"书"是指个体;"书是知识的海洋",这"书"是指集合体。"书籍"则只能指集合体,不能指个体,不能说"我买了一本书籍"。  相似文献   

14.
谈缩小意识     
陈敏  张淑霞 《现代装饰》2015,(1):179-180
老子的《道德经》中讲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习上需要日益精进,温故知新,博学广进,而修道者需要舍弃,只有舍弃一切执念,方能得道。无论是生活上,思考方式上,还是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在达到某种程度时,所谓多则满,少则加,都要学会"断舍离",缩小自己的意识,留可用,去修饰,这也是一种减法美学。本论文将减法美学的概念融入生活、设计作品,到思考方式,倡导缩小意识对品质生活重要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2)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篇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按照许慎和段玉裁的说法,口相应曰"和",音乐和谐曰"酥",又常为和所代替;"同"字的"合会"义古代指层层覆压之下而非自愿。"和"表现为和睦相处,相安无事而不失去自我;"同",表现为在行为上绝对一致而不敢有自我。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即为:即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本文主要从"和而不同"的字义和史料考证,和而不同中蕴含的儒家思想以及和而不同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儒家的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9)
《阴符经》一直以来有着多种注释本的经典。其思想集中在天、地、人三才的相盗相宜上。而前提就是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以此可见富国强民之法和强兵战胜之术。《阴符经》中的天道有着丰富的意涵和特点,《阴符经》中对天道的阐发,就成为了天道观。概括为:天道是自然之道,也是人道。它无为无恩;不可窥测,可执而行之;生杀之理存乎其中;是至静的。因而圣人因而制之。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7)
"三练、二导、一小结"课堂教学模式(简称"三、二、一"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其内涵是:"三"指的是"三练",即课前练、课中练、课尾练,每"练"用时约五分钟;"二"指的是"二导",即课堂导入和新知导入;"一"指的是"一结",即课末的小结。"三练"与"一小结"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其可操作性强;"二导"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属建构主义和情景教学研究范畴,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23)
晚唐诗人兼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自然》一品中明确提出了诗人进行诗歌创作要"俱道适往",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则,只有这样写出来的诗歌才会具有优美的意境,他的这种思想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自然》在《二十四诗品》中也占据重要位置,因为"自然"的思想也贯穿了全书。本文主要从语文学的角度,以散文的笔法对《自然》一品进行解读,旨在通过解读显现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谈缩小意识     
《Planning》2015,(1)
<正>老子的《道德经》中讲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习上需要日益精进,温故知新,博学广进,而修道者需要舍弃,只有舍弃一切执念,方能得道。无论是生活上,思考方式上,还是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在达到某种程度时,所谓多则满,少则加,都要学会"断舍离",缩小自己的意识,留可用,去修饰,这也是一种减法美学。本论文将减法美学的概念融入生活、设计作品,到思考方式,倡导缩小意识对品质生活重要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几闻陶潜     
《Planning》2017,(3)
<正>若是年轻气盛的我定会说:"当居朝野,岂能以区区折腰小事而轻言放弃?"初闻陶潜,被众人说称颂的比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至今都记得,"见"之所以念"xiàn"是因为"无心而现",表达诗人一种脱然闲适情怀。这种深远的隐士情怀于当时的我并不太懂,也曾莽撞地说过"无为"过于"消极"。再闻陶潜,是邂逅于世外桃源。呈现出的是诗人精神唯美的仙境。那么诗人为何如此热衷于田园生活,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不知官场的凶恶,亦不懂农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